李 寧(阿壩師范學院,四川 阿壩 623002)
?
《聲無哀樂論》的音樂旨趣
李寧
(阿壩師范學院,四川阿壩623002)
【摘要】嵇康的《聲無哀樂論》是魏晉玄學名篇,提出了與《樂記》很不一樣的音樂觀念?!靶闹c聲,明為二物”,五音“皆以單復高埤善惡為體”“先王之至樂”。在建構我國現代音樂美學體系的今天,《聲無哀樂論》仍有許多富于啟發、可供借鑒的合理地方。
【關鍵詞】聲無哀樂;五音至樂
嵇康的《聲無哀樂論》是魏晉玄學名篇。和儒家的音樂美學思想相比,《聲無哀樂論》提出了很多不一樣的音樂觀念,特別是音樂的本體問題,具有開創性。但是后來的中國古典音樂并沒有給予重視和發展,使得中國近現代音樂無法與西方音樂抗衡。在建構我國現代音樂美學體系的今天,《聲無哀樂論》仍有許多富于啟發、可供借鑒的合理地方。
嵇康針對儒家總是從社會政治、人心情意方面(“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來言說音樂,別具一格地提出“聲”是客觀的存在,人的情感哀樂是主觀存在,兩者之間是各自獨立的,沒有必然的關系。嵇康對心和聲這種明確的區分是用來反對統治階級把音樂僅當作政治工具、教化手段的功利思想,讓音樂回到它自身存在的本源,而不要被世俗的禮樂觀念所束縛。他認為音樂是自然之和,主觀的情意與客觀事物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人自身的愛憎與他人的賢愚具有不同的分屬,不能以主觀的愛憎來臆斷客體的賢愚,不能因自己的喜怒而認為對象本身具有喜怒之味。另外,嵇康認為,事物的客觀狀態不會因為人的主觀情由而改變。文中談到:“上生下生,所以均五聲之和,敘剛柔之分也。然律有一定之聲,雖冬吹中呂,其音自滿而無損也。”中國古代音樂中講究五聲的和諧,以十二律相配十二月,中呂位于四月,但人們可以在冬天吹中呂之律,它的聲音依然完滿而不會有損。嵇康通過強調樂律的客觀性,指出“聲”是有其自身特性的,不會因為人的哀樂之情而改變轉移。“又仲尼聞韶,識虞舜之德;季札聽弦,知眾國之風?!泵鎸σ魳?,以《樂記》為代表的儒家強調政治的主導地位。音樂成為政治的產物,理應服從于政治。此外,《樂記》將音樂的五音(宮商角徵羽)賦予了君、臣、民、事、物的政治含義,倡導五音亡則國家亡。音樂成為了國家教化民眾的武器。以樂調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君與臣)、家庭關系,使君臣和睦、夫妻美滿、敬長愛幼,整個社會一派繁榮昌盛、生機勃勃的景象。嵇康反傳統的儒家音樂政治學,針鋒相對地提出“聲”“心”的區分,劃清客體的音與主觀情的界限。從倫理道德中將音樂的審美情趣救贖出來。將音樂的表現從政治統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在此之前中國古代的樂論總是強調音樂的根本目的在于“助教化,淳人倫”,音樂主要表現人的主觀情趣,僅僅是一種工具、途徑,類似“文以載道”,而嵇康的“聲無哀樂”顯示出了音樂自主自為的情態。這在中國古代音樂思想中獨具特質,富于開創精神。
嵇康公然反對將音樂簡單地附屬于政治,認為此做法完全忽視音樂自身的特性,大膽提出音樂本體性問題,這是前人所未論及的領域。因此,在音樂本體研究的范疇內開創了先河。五音“皆以單復高埤善惡為體”,即音樂以旋律、節奏、強弱、協和等為主體內容的。嵇康以琵琶、箏笛、琴瑟之體、齊楚之曲、姣弄之音為例,具體討論了音樂的不同形態,顯示音樂美存在于樂音以及樂音的協同組合中,這種美是樂音自身所具有的,獨立且不依賴于人的主觀感受而產生。因此,它是一種獨具特色、不依附、不需要外來內容修飾的美,也是一種純粹性、絕對性的音樂美。中國古代音樂向來重視主觀情意的自我表達,而對音樂本身缺少重視,認為音樂就是主體的演化,隨性而為,是沒有獨立性的?!堵暉o哀樂論》強調對音樂表現手段的研究,體現了音樂自覺時代的到來。
面對音樂時,自律的音樂美學和他律的音樂美學一直相互對立著。自律論認為音樂的美是一種不獨立的美,音樂的內容就是樂音運動的形式,即音律的關聯變化、起承轉合;他律論則強調音樂是人類情感的表現,受人的情感的制約,所以情感是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律論和他律論談不上孰輕孰重,對音樂內容和形式各抒己見。在《樂記》中也有關于音樂形式與內容的關系的觀點,書中認為:內容高于形式,即“德成而上,藝成而下”。受孔子提倡的禮教影響深遠,音樂為政治服務,為天下賢士提供與政治同化的精神養料。音樂雖然早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但音樂的表現形式必須符合君道、禮儀規范,嚴格受內容要求的限制。以政治為中心展開的音樂活動用禮的教條尺碼衡量著一切,其中也囊括了創作者、演奏者和聽眾的本體意愿。忽略、克制人的本體意愿的結果致使音樂的本質不是為了發現美、表現美,而是為了讓人遵守禮教,滿足以禮治國的方針。嵇康認為儒家的音樂理論夸大了教化作用,而忽視了音樂的自在和形式。他談到“音聲有自然之和,而無系于人情。”所謂自然之和,是音樂本身的變化才是音樂的本體,力求音符組合排列的自然呈現。對音樂來說,重要的是研究音的旋律、節奏、強弱、協和等,而不是以人的情意去替代音樂的自身存在。
至樂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的文章中,嵇康反復提到“先王立樂之意”是達于“至樂”。追求美妙無比的音樂,從世俗的繁雜瑣事中超脫而出,致使精神上得到最大的愉悅?!扒曳颉断坛亍贰读o》《大章》《韶夏》,此先王之至樂,所以動天地、感鬼神。”如何才能超越俗世哀樂,達于“至樂”之境呢?魏晉時代是人的自我覺醒時代。嵇康的音樂美學思想體現他對人生的認知。作為一個生活在黑暗動亂社會中的人,人生的理想、遠大抱負難以實現,心中無法釋懷的苦悶引發一系列對社會、人性的拷問。發出了與莊子相似的感慨,順從本心,不受禮教束縛、外界的影響,方能通達“至樂”之境。他融合了道家的無聲之樂的音樂美學思想,“大音希聲”“大美不言”,提出音樂是自然而非社會的,是天籟而非人籟形成音樂的最高境界。音樂本于自然,故具有山川的氣質風采。此觀點與儒家截然不同,儒家提倡“中和之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庸人格與審美品味。顯然,嵇康的“至樂”境界是一種不同于儒家的超塵脫俗、逍遙自在的顯現?!斑z物棄鄙累,逍遙游太和,結友集靈岳,彈琴登清歌。”(《答二郭》詩之二)展現的是一種外天地、遺萬物、無所牽累、自在遨游的太和境界。由此,至樂的境界是人與自然萬物的相互融合,是人格解放與人生解脫的情態表現。嵇康發現山水美,并將自然美提高到極高地位,強調音樂從俗樂轉變為至樂,因此,他也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晉代美學家。有人說魏晉時代是人首次站在人自身的角度,觀照四維空間內所有事物的時代。人的自我意識得到蘇醒,不斷叩開心門,對舊的思想觀念提出質疑,執著于生命本質、社會意義等人性本源問題的探尋。恰逢由魏到晉戰火紛飛、風云變蕩的年代,思想經過反復思索、自省、整理過濾后,各種思潮蓬勃發展,魏晉時代從而在思想和藝術上形成了審美的自覺時代?!爸翗贰憋@示出對自由自在的精神追求。音樂以人為本,凸顯人格的自由意志以及精神的逍遙自在。
宗白華先生認為漢末魏晉六朝政治上的混亂卻引發出人們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尤其是這一時期的知識分子,追求個性解放。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的演講稿中也提及到從近代的文學眼光來看,魏晉時代可說是自覺時代,或如近代所說為藝術而藝術的一派。在魏晉士人普遍追求生命自由和審美超越的大氛圍中,嵇康在《聲無哀樂論》中提出與《樂記》大相徑庭的觀點。立足于聲音本身的存在,深度研究音律的表現形式。從不同視角研究音樂,與《樂記》并駕齊驅,在中國音樂史上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殷翔,郭全芝.嵇康集注[M].合肥:黃山書社,1986.
[2]王祎.《禮記·樂記》研究論稿[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3]宗白華.藝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4]饒尚寬譯注.老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6.
作者簡介:李寧(1982—),女,阿壩師范學院音樂舞蹈系講師,四川音樂學院碩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鋼琴教學、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