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君(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重慶 404100)
?
《太平御覽·樂部》中的倡優研究
肖明君
(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重慶404100)
【摘要】本文對《太平御覽·樂部》中所記載的倡優的內容進行梳理研究。
【關鍵詞】太平御覽·樂部;所屬;地位;功能特征;雜劇;百戲
倡優①,指歌舞雜技藝人。據最早的記載,《管子·小匡》:“倡優侏儒在前,而賢大夫在后”可知,倡優的概念最晚在春秋戰國便已形成。本文立足于《太平御覽·樂部》所載的文獻對倡優進行研究。從《太平御覽·樂部》所載的文獻資料中可梳理出,里面主要記載了倡優四個方面的內容。
《春秋元命包》曰:“翼星主南宮之羽儀,文物聲明之所豐茂,為樂庫,為天倡,先王以賓於四門而列天庭之衛,主俳倡,近太微而尊。”翼星指樂神,后進一步附指為戲神,是天上的樂官。俳倡是最開始的倡優的指稱。翼星掌管俳倡。
《唐書·樂志》曰:“睿宗時,婆羅門樂人倒行而足舞,極銛刀鋒。植于地低,因就刃以歷臉……置教坊,於禁中以處之。”從中可看出倡優是歸教坊所管。
在古代,倡優既被天官所管,又隸屬于現實的機構,從這個角度來看,它是神圣的音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孔子家語》曰:“魯定公與齊侯會於夾谷,孔子攝相事。齊奏宮中之樂,優倡侏儒戲於前。孔子趨進,曰:‘匹夫而熒侮諸侯,有罪應誅。’於是斬侏儒,手足異處。齊侯懼,有慚色。”孔子認為,“優倡侏儒戲於前”破壞了禮樂制度。從中可看出倡優的地位很低。《漢書》曰:“孝惠帝葬安陵,徙關東倡優樂人五千戶以為陵邑。”這一句也證明,正是因為倡優的地位低下才會被派去殉葬。《史記》載:秦昭王臨朝嘆息,……曰:“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夫以遠思慮而御勇士,恐楚國之圖秦也。”統治者認為倡優是“拙”的,更可證明他們的地位之低下。
《列女傳》曰:“夏桀既棄禮義,淫於婦人,求四方美人,積之后宮;於俳優侏儒而為奇偉戲者,取之於房,造爛熳之樂。”《漢書》曰:“張禹成就弟子,……禹嘗置酒設里耠弟子娛,禹將崇入后堂飲食,婦人相對作優,管弦鏗,鏘,極樂昏夜乃罷。”兩則文獻都強調了倡優具有娛樂功能。
《漢書》曰:“枚皋善為賦,不如相如。又言為賦多怪誕,虛無不經,有類倡者也。”說明了“倡者”具有怪誕、搞怪、詼諧滑稽的特點。
《史記》曰:“優旃者,秦侏儒也。善為笑言,然合於道。秦始皇時,置酒而天雨,陛苷噠春。優旃見而哀之,謂之曰:‘汝欲休乎?’陛揗者曰:‘幸甚’。優旃曰:‘我即呼汝,汝疾應曰諾。’居殿上,上壽呼萬歲,旃大呼曰:‘陛楯郎’郎曰:‘諾’。優旃曰:‘汝雖長,何益,故雨中立。我雖短也,故休居’。於是乎,使得半相代。”可體現出倡優的機智。
晉成帝咸康七年,散騎常侍郎顧臻表曰:“宋代之樂,設禮外之觀,逆行連倒。四海朝覲,言觀帝庭,而足以蹈天道,以履地紀,反天地之順,傷彝倫之大。”乃命太常悉罷之。其后復高絙紫鹿,又有天臺山伎。齊武帝遣主書董仲民,按孫興公賦造作莓苔石、石橋道士捫翠屏之狀,尋省焉。又有《樂府雜錄》曰:“大面出於北齊。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貌美,嘗著假面以對敵。常擊周師金墉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聲,以效其指躉鞔討容。俗為之蘭陵王入陣曲。”前者“天臺山伎“是神仙道化劇,后者“蘭陵王入陣曲”是歌舞戲,二者屬于雜劇的范疇,因此,可以認為,雜劇的來源與倡優有關。
《后魏書》載:“太武既平河西,得西涼樂。至魏、周之際,遂謂之國伎。……北齊神武平中山,有魚龍爛漫、俳優、侏儒、山車、巨象、拔井、種瓜、殺馬剝驢等奇怪異端,百有馀物,名為百戲。”《隋書》曰:“文帝開皇初,周、齊百戲并放遣之。……突厥啟人以下,皆國主親來朝。乃賀於天津街,盛陳百戲,自海內凡有伎藝,無不總萃。”《樂府詩》亦曰:“散樂,非部伍之聲,俳優歌舞雜奏。”這些都說明了倡優與百戲之間的關系。可以認為,百戲的來源也與倡優有關。
通過以上的歸納,可以得知倡優在《太平御覽·樂部》中的論述比較詳細,事實上,在古代的類書中,對倡優各方面文獻記載的最詳盡的也正是《太平御覽》。從《太平御覽·樂部》中可以看出倡優的地位雖然仍然低下,但是當時人們對于倡優的重視程度比以往朝代要大。同時,其對雜劇和百戲起源的也有很重要的聯系。
注釋:
①在《太平御覽·樂部》中,倡優、優倡、俳倡和俳優這四個詞語經常混用。筆者將它們都視為“倡優”的意思。
參考文獻
[1]辭源(修訂本).商務印商館,1980.
[2](宋代)李昉等編纂,成書于太平天國八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