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迪竹笛曲《秦川抒懷》創作與演奏分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羅小?。ㄅ手ㄊ形幕囆g中心,四川 攀枝花 617000)
?
秦風唐韻總相宜
——馬迪竹笛曲《秦川抒懷》創作與演奏分析
羅小丁
(攀枝花市文化藝術中心,四川攀枝花617000)
【摘要】中國著名笛子演奏家馬迪創作的《秦川抒懷》,取材于陜西秦腔曲牌,借用皮影戲中的“碗碗腔”,以笛子模仿板胡創造了笛子演奏的墊指揉音技巧,具有濃郁的西北鄉土情韻,在中國現代竹笛作品中占有一定地位,對其創作與演奏進行分析具有較高學術價值。
【關鍵詞】馬迪;竹笛;《秦川抒懷》;創作演奏
竹笛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竹笛在獨奏表演和樂曲創作方面均獲得快速發展。馬迪即為其中一位著名的笛藝大家,他集演奏、創作于一身,前后創作和演奏了大量作品,《秦川抒懷》就是其代表作之一。該作品激情豪邁地抒發了中國西北部地區欣欣向榮的景象,因以竹笛模仿板胡的演奏法而頗具獨創性,在笛子界可謂家喻戶曉,久吹不衰。
中國笛子自河南舞陽賈湖骨笛至今已有9000年歷史,因其大都用竹管制作又被稱為竹笛。竹笛是我國吹管樂器中極具特色的一種樂器,其音色天然優美,清脆亮麗,具有“穿云裂石”之音和自然悠遠神韻,既可演奏明麗、激情的旋律,又擅表現柔美、含蓄的曲調。由于受不同地域、文化、風俗、審美等主客因素的影響,竹笛也隨之帶有明顯地域特征,我們根據其形制和風格的不同,將竹笛主要分為梆笛和曲笛兩大類。
梆笛流行于北方,因傳統作為梆子戲的伴奏樂器而得名。梆笛形制較小,管身細短。梆笛音高比曲笛高大三度以上,音色明亮、高亢,演奏時以“歷音”“滑音”“吐音”“花舌”等最為多用,強調舌上技巧,氣息運用較猛,風格粗獷熱烈。主要代表作有《喜相逢》《揚鞭催馬運糧忙》《蔭中鳥》等。
曲笛流行于南方,因傳統作為昆曲的伴奏樂器而得名。曲笛形制較大,管身粗長。曲笛音高較低,音色淳美、圓潤,演奏時注重運氣和手指技巧,講究強而不噪,弱而不虛,擅于演奏細膩、優美的樂曲,風格典雅清新。主要代表作有《鷓鴣飛》《小放?!贰豆锰K行》等。
自20世紀70年代后,為更加彰顯竹笛的表現力,陸續出現很多演奏風格兼具南北特色的樂曲,《秦川抒懷》即為其中的佼佼者。
《秦川抒懷》是馬笛的代表作,創作于1980年,樂曲以地方戲曲旋律為素材,采用獨創的板胡音色模擬手法,生動描繪了八百里秦川的壯麗風光。
(一)馬迪簡介
馬迪,竹笛演奏家、作曲家。他1956年出生于西安,9歲開始學習吹奏笛子,先后師從元修和、譚謂裕、陸春齡等老一輩著名笛子大師。他長居古都西安,故創作的很多作品深受其生長環境的影響。
西安舊稱長安,擁有悠久的燦爛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這塊土地上,匯聚著異彩紛呈的民族民間音樂,既有陜北民歌、黃陵民歌、商洛民歌,又有秦腔、二人臺、商洛花鼓,這些陜西民族民間音樂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同時長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還積淀著濃郁的異域文化色彩。馬迪的作品素材大多取之于陜西地方音樂元素,當地豐富的傳統文化是馬迪創作的源泉,同時輔以大膽的思維,博采眾家之長,創作出獨具秦風唐韻的一首首優秀作品。馬迪以“西安—長安—盛唐—唐詩”作為創作的靈感來源和理念基礎,發展出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秦風唐韻”兩大作品體系:
第一、秦風,“風”者,民歌、戲曲等傳統音樂也,作品有《塞上風情》《秦川抒懷》《趕牲靈》《紡線線》《跑旱船》《看秧歌》等。
第二、唐韻,以唐詩意境為創作源泉,作品有《山居秋暝》《登幽州臺歌》《春夜喜雨》《夜雨寄北》《大漠》等。
前者俗(民俗),后者雅(文雅),交相輝映,既有粗獷豪放激越之情,又不失溫婉細膩典雅之韻,形成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在這些作品中,《秦川抒懷》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馬迪音樂風格確立的標志性作品。
(二)音樂素材選擇
《秦川抒懷》是馬迪先生秦風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樂曲取碗碗腔之悲涼風格,生動刻畫出動人心魄的西北文化風情。
馬迪早期作品主要采用當地的民族民間音樂,如《紡線線》即根據民間歌舞音樂“紡線線”改編而成,具有二人臺音樂風格;而《秦川抒懷》則取材于陜西戲曲秦腔和碗碗腔音樂。這一階段馬迪的創作不僅僅局限于民族音樂創作常用的“改編”手法,更展現出大膽創新的特色,初步確立了其獨特的個人風格。
馬迪后期作品則在當地民族民間音樂的基礎上,融合西域、中亞、西亞等地區音樂風格,使樂曲新穎別致,如《大漠》,既有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元素,還采用阿拉伯音樂的元素,融入了瑪卡姆音樂元素和阿拉伯風格的手鼓,使樂曲既有中華古韻,也有異域風采。
《秦川抒懷》描繪了作者徜徉在八百里秦川,興奮于眼前這無垠美景,不禁由衷抒發其贊美、熱愛的心情。此曲是馬迪先生在反復吟唱陜北民歌《繡荷包》中,創造性地變換音階的行進,運用碗碗腔的戲曲韻味,加上民歌旋律笛子化的手法而創作誕生的。皮影戲碗碗腔又名“燈碗腔”,或“阮兒腔”,得名于戲劇中使用的打擊樂器銅碗、皮影燈和伴奏樂器阮咸,后定名為“華劇”,但民間仍稱“碗碗腔”。在清乾隆年間盛行于陜西,渭南人李芳桂當時即有“十大本”,足見碗碗腔其時之鼎盛,流傳至今已逾三百年矣。碗碗腔音樂細膩、幽雅,既有悠揚、清麗的美,又有細膩、感人之雅,“歡音”之歡快明朗,“哭音”之悲傷哀怨,感人至深,特別是其獨特的旋律走向,往往于句末,曲調曼聲而下,可謂詞句盡而意尤存也。在《秦川抒懷》中,我們能一窺此民間藝術之動人魅力。
該曲采用E調中音笛演奏,筒音作2,一幅美麗旖旎的秦川美景通過竹笛的演奏,完美展現在我們面前。
全曲長約6分鐘,共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子,以激昂有力的樂句開始,接著出現5520降7120/5520降7120的音型,以輕巧的三吐奏出,描繪了鳥兒的應答,隨著樂句以雙吐由慢漸快地演奏,眼前似乎呈現百鳥齊鳴、百花爭艷的景象,表現了面對鳥語花香錦繡秦川的激動心情。演奏時要注意強烈的力度對比。
第二部分是慢板,為戲曲韻味濃郁的柔美贊歌。音樂以優美的旋律5451降7656開始,內涵深厚、意境幽遠,仿佛在訴說著一段感人的故事,時而婉轉低回,時而高昂激動。此段演奏時宜先弱奏,然后不斷起伏,加大力度對比,務求抒發充分。在柔美連貫的樂句中出現兩處三十二分音符的吐音,要吹得靈巧,富有彈性。同時,對氣息的控制要特別到位,強奏時做到高亢激昂而不噪,弱奏時力求細若游絲而不虛,這對長音的基本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降7音上揉音多次出現,以竹笛形象地模擬出板胡的音色及壓弦、滑音的獨特韻味,凸顯了陜西民歌和戲曲的特色。
第三部分是熱情的快板,此段是慢板樂章主題的變化、加花,演奏中既有奔放的情感抒發,也有輕柔的情意表達;既有戲曲味濃郁的3/4節奏,也有連續四小節上、下歷音技巧的展示。因此要注重力度對比,循環換氣的長音高音2要盡情抒發、強弱變化鮮明。此曲相較其他傳統北派笛曲,在舌的技巧運用上,雙吐的使用不是太多,但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演奏時要力求堅實、飽滿、干凈、跳躍,富有顆粒感。
第四部分是結尾,經過一連串由低到高的雙吐樂句過渡,樂曲進入最后一段。在笛子獨奏曲中不常見的2/2拍節奏中,慢板樂章的音樂主題在這里更進一步拉寬變化,演奏時要情緒飽滿,節奏轉回2/4拍時,以連續四小節切分節奏為先導,再次出現雙吐樂句,再由弱漸強地推動下,音樂突慢,在極富戲劇性的高潮中全曲結束。此段音樂舒展壯闊,顯示了秦川人民對更美好未來的熱切追求。
《秦川抒懷》全曲旋律優美,風格獨特,除了運用常規北派笛曲的演奏技巧外,還開創性地使用了一些極具特色的元素,“揉音”技巧就是其中之一。揉音多用在降7上,演奏要領是:左手食指與中指(按半孔)同時像弦樂揉弦那樣來回揉滾指頭,注意頻率不要太密,要形成降7與1之間(不是降7至還原7之間)的滾動音。此技巧惟妙惟肖地模擬了板胡的壓弦、滑音的獨有韻味,具有濃郁的陜西地方特色,極大地增強了樂曲的音樂表現力。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馬迪先生生長生活在孕育著華夏文明的秦川大地,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深刻感悟,對中國竹笛的熾烈熱愛,對傳統笛子技藝的繼承創新,促使他鍥而不舍、孜孜以求,博采眾長、獨辟蹊徑,形成南北交融、古今結合、剛柔并濟的馬笛竹笛新風格。
參考文獻
[1]鄭志強.淺析中國竹笛與西洋的同異.大家,2011(18).
[2]俞遜發等.中國笛子考級曲集[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3]蔣寧.秦風古韻皆是情——訪著名笛子演奏家馬笛.樂器,2008 (3).
[4]楊永兵.王剛剛.集傳統之大成開現代之先河——解讀馬笛先生的演奏及創作風格.大舞臺,2011(1).
作者簡介:羅小?。?966—),男,漢族,重慶璧山人,攀枝花市文化藝術中心笛、簫演奏員,中級職稱,1984年畢業于四川省川劇學校音樂專業。研究方向:音樂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