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仕?。ㄙF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藝術學院,貴州 畢節 551700)
?
試析手風琴演奏樂感的培養途徑與方法
陳仕俊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藝術學院,貴州畢節551700)
【摘要】手風琴這件樂器,演奏方法與其他樂器比較有共性、也有其獨特的一面,對演奏者的樂感要求也稍有不同,尤其是風箱的使用,頓音、首音、尾音、連音、余音的處理,頓風箱、抖風箱、震風箱、顫風箱等技巧的把握等,需要演奏者具備較高的音樂感悟。學習者若手風琴樂感缺失,對學習與演奏都是很大的障礙。手風琴的樂感是可以培養的。只要提高演奏者手風琴感悟能力,演奏者具備相應的基本功,就可能做到準確完美地詮釋手風琴作品內涵,高質量地完成演奏。
【關鍵詞】手風琴演奏;樂感;樂感培養
手風琴這件樂器,與鋼琴等其他鍵盤樂器比較,演奏方法上有很大的區別。鋼琴發音,依靠杠桿作用于榔頭敲擊琴弦震動,聲音的大小、音色的變化,取決于觸鍵的力度。手風琴發音,手指按鍵后,要依靠風箱的推動產生氣流,吹動簧片震動發音,音的強弱取決氣流通過簧片的大小強弱。所以,人們通常稱“彈”鋼琴、“拉”手風琴。由于手風琴與鋼琴發音原理的不同,導致演奏方法各異,演奏樂器的感覺也大相徑庭。許多學生由于缺乏演奏手風琴的樂感,所奏手風琴音樂作品美感缺乏,影響了作品思想感情的表達。所以,培養學生手風琴的演奏樂感,就顯得十分必要。
樂感,又稱“音樂的感染力”“對音樂的感覺”“對音樂的感知”。《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定義為“泛指對音樂能欣賞、理解、表現或進行創造的特性?!睒犯惺侨藗儗σ魳匪囆g感知的靈敏度、準確度的體現,是音樂模仿能力、辨別能力、接受能力、藝術想象能力、生活聯想能力的概括,是音樂統一與變化、平衡與對比的感知能力。就演奏手風琴而言,其樂感的特性與其他樂器比較,有共性、也有其個性。
手風琴的樂感個性,主要表現在:風箱使用,音樂的強弱對比塑造,音頭、音尾處理方法的正確感悟,連音、斷奏、手指斷音的使用準確感,顫、頓、震風箱的效果得體感,推拉風箱與樂曲思想的吻合度的感悟度等。
樂感,是音樂的靈魂,它直接關系到演奏者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與表現能力,而音樂表現力的優劣其實是通過樂感的積累所實現的。著名鋼琴家魯賓斯坦說:“我的樂感所考慮的是把音符和樂譜背后真正的含義表達出來。音樂是聲音的語言,良好的樂感促進了我們對音樂感受力,讓我們更容易抓住音樂形象,從而用最準確的方式去表現音樂。”手風琴演奏者內在的素質和音樂素養決定了其對作品的把握和表現程度,這種把握與表現集中體現了演奏者的樂感敏銳度,可以說,樂感決定演奏手段與藝術實現,是表現音樂的重要素養。
手風琴樂感缺失,主要還是信心與意志的缺失??梢哉f,現今學習手風琴演奏是最苦的“活兒”之一。背著10千克至15千克的琴,雙手既要觸鍵,又要推拉風箱,夏天練習一身汗,一般人冬天練習不著棉衣冷得不行,著棉衣又覺笨重。加之近幾年世面上“器樂功利性學習”的影響,“手風琴無用論”“手風琴演奏過時論”的干擾,一些人開始懷疑手風琴這件樂器的功效,漸漸對手風琴學習失去興趣。部分“跟風的家長”不是急忙把想學手風琴的孩子扭去練鋼琴,就是強迫去練古箏等其他樂器,更有甚者,強迫已學習兩三年手風琴的孩子轉學二胡、長笛等。近年來,一些音樂學院手風琴專業的學生也放棄手風琴學習,而改學別樣樂器,即使學習手風琴也“心猿意馬”,課堂質量十分不理想。手風琴學習樂感訓練簡直沒有質量可言。
對手風琴這件樂器的演奏方法的關鍵所在沒有理解,也沒有很好的把握,學習就難有令人滿意的建樹。手風琴這件樂器雖然屬于鍵盤樂器,但他的發音原理是很特別的,關鍵在“拉”,不在“彈”,在風箱的運用。許多手風琴學習者對此專用樂感理解不透,手風琴演奏缺乏“精氣神”,無法高質量表現作品應用的風格。
不會專注于傾聽自己的琴音,導致學習效能降低。學習手風琴演奏,初期是十分困難的,因為基本功還處于初級階段,技巧還在較低層面徘徊,拉奏手風琴常?!邦櫞耸П恕?,“騰”不出精力傾聽自己演奏的“旋律”。一些學琴者因為“沒有精力傾聽”,就干脆不聽,久而久之,就養成不傾聽自己琴音的習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技能技巧雖有提高,但音樂表現力卻很差,不過是一個缺乏樂感的“音符堆砌者”,俗稱“琴匠”者,所拉奏的音樂,既無樂感,又無美感,沒有社會認可度。時間一長,自然失去學習信心,樂感的訓練成了一句空話。
樂感的培養是多方面的,可以增加社會閱歷,可以增加文學作品的閱讀,可以從歷史知識與科技知識的增加中培養,可以從閱讀音樂史與音樂創作故事方面培養,可以增加樂曲欣賞量來培養。就手風琴演奏而言,還可以從以下方面增強樂感。
(一)樹立學習的信心,培養手風琴樂感
因為喜歡才去學,才去研究,才去思考,藝術與技巧才會“與日俱增”。心中沒有“愛”,就不會去思考手風琴音樂,怎么用手風琴表現音樂,怎么才把手風琴演奏得好聽這些問題。
手風琴這件樂器音色悠美獨特,音高準確,音域寬廣,物美價廉,攜帶方便。既可獨奏、重奏、合奏,又可為歌曲伴奏,其特有的變音器還能模仿奏出小提琴、單簧管、長笛等音色,音樂家稱“一架手風琴簡直就是一個小型樂隊”,其獨特的樂器發音方式,為演奏輕音樂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雖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面世了一些“演奏方法十分簡便”的樂器,但“傳統的就是傳統的”,手風琴作為人類社會共有的傳統樂器之一,有它獨特的魄力,永遠有它的一席之地。作為手風琴愛好者、學習者、演奏者,必須對此有正確的認識,科學評價這件樂器的優劣所在,摒棄“功利主義”的學琴思維,以提高個人音樂素質為目的,樹立信心,勤奮學琴。既不好高騖遠,又不悲觀泄氣,把提高音樂感知力放在首位,扎扎實實從最基礎的東西學起,實現準確、創造性理解音樂內涵,演繹好手風琴樂曲(哪怕是最簡單的手風曲作品)的思想主題,真正拉好手風琴。
(二)用好風箱,提高手風琴演奏的樂感
手風琴演奏,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運用好風箱。挎上手風琴,“手”到“心”即到,將手風琴拉奏的動力支撐集中在心中,用心靈去拉。心中對樂曲的感受,通過帶動風箱再現出來。千萬不能不痛不癢,有氣無力,將風箱機械地拉出推進,完全沒有演奏出樂曲應有的“神韻”。
我們要盡可能通過風箱的運用,把手風琴作品的演奏引向極致。如演奏《打虎上山》這一樂曲,就要“用心靈運用風箱”,通過繃緊風箱,采用頓風箱、顫風箱、震風箱、抖風箱等,結合手指斷音、連音的使用,以“排山倒?!敝畡荩芾毂M致將“革命軍人英勇頑強、不畏困難、不怕犧牲的英雄主義豪邁氣概”充分表現出來。如果不能很好地運用風箱,拉出此曲產生的效果必定讓人啼笑皆非,美感全無,樂感也會蕩然無存。出現這種現象,解決的辦法就是加強手風琴演奏的樂感訓練。
要學會真正用“心”奏琴,讓每一音符從心里流出來。要杜絕下意識機械演奏,即使是練習曲、基本功訓練,也要集中意識,用風箱控制氣流而奏出堅實、流暢并富有力度變化的聲音,要盡力去感覺樂曲的情緒變化,讓“心靈”上的感覺通過風箱再現。
手風琴獨特的樂感表現,還在于樂句、樂曲音頭、音尾的處理。處理音頭,持琴后在手指尚未按鍵前的一瞬,風箱就應該根據音符的力度需要適度繃緊了。在繃緊風箱前提下,按鍵后發出的音才會圓潤豐滿,這種樂感素質有了,只要挎琴,雙手按鍵與起動風箱就會瞬間同步到位。如果拉琴時,左右手已經觸鍵到位,方想起起動風箱,這樣發出的聲音肯定不“精神”,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神采”。這也是因手風琴這件樂器的構造所決定的。手風琴簧片振動很靈敏,按鍵后再起動風箱,所發聲音必定由虛變實,給人“倉促”的感覺,聲音嚴重缺乏堅實、圓潤的質感。一些演奏者在手指已經觸鍵后才想起樂句是強起(f力度)而又突然加強風箱,這樣的演奏效果特差,給人的感覺總是別扭,沒有美感可言。
手風琴樂感的訓練,還體現在音符意義的表現上。演奏時總需用一定力度繃緊風箱,即使是抒情性的樂段,在表達細膩開始處,同樣需要繃緊風箱,只是緊度不一樣而已。也就是說,音樂需抒情性和弱音量時,風箱也不可松懈,要依然保持風箱在可控范圍內奏好抒情樂句段,以達到“弱而不虛”“弱中有神”的境界。
手風琴的樂感訓練,還在于正確處理樂句的尾音、樂曲的尾音。觀一些手風琴演奏者,無論是樂句的尾音,還是樂段的結尾,隨便一拉就告結束,留給聽眾的印象是膚淺、一般化、漫不經心。此時,如果雙手配合,將風箱控制好,保持風箱一定張力,旋律過渡到音尾,不急于為演奏下一樂句有意將前一樂句尾音的應有時值縮短,而是嚴格按尾音的時值奏足,并將風箱一直保持著。在樂句的音尾值較長時,還要防止由于風箱的推動將音符奏成橄欖型,即由弱開始,突然力度增強繼而又弱下去。
處理整個樂曲的尾音更為重要,如同溜冰運動員,比賽時做了一系列高難度動作后所完成的最后亮相。所以演奏即使接近尾聲,也要繃緊風箱,無論樂句是強音結束還是弱音收尾,都要認真對待,將音樂處理得當,獨具風格。在結尾的音符奏完后,不要立刻就有形體動作,要略保持靜止狀態后,再去關閉風箱,做相關結束動作,使演奏產生應有的藝術感染力。
(三)善于聆聽音樂,在傾聽中培養手風琴演奏的樂感
一些手風琴學習者,聽別人的演奏或看別人的演出總“心不在焉”,缺乏傾聽的素養;自己演奏又只管完成“音符時值”,從來不曾傾聽自己的“音樂”,也不注意修正自己的演奏,在樂感造詣方面缺少見樹,學琴很久,卻沒有得到真功夫,演奏樂曲樂感很差,缺少藝術感染力,難有打動人的力量。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聽”這個素養。
一是要多聽別人的演奏,從別人的演奏中獲得樂感。劉勰《文心雕龍·知音》中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本驼f明多聽、多看、多積累的重要性;美國著名作曲家科普蘭也說:“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就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p>
手風琴演奏曲目,有作曲家專門為手風琴創作的作品,也有由其他樂器曲目改編移植的作品。我們要找到手風琴演奏的感覺,一條重要捷徑就是多聽。只有在聽中才能增長見識,提高樂感,增強對音樂的領悟能力。
傾聽作品,需要經歷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古今中外的大中小作品都要用心聽、反復聽、多體會、多思考。有時還要對照作品創作的背景,配合手風琴練習實踐,才能捕捉到手風琴演奏的樂感。在此問題上,見多識廣,實為至理名言。
傾聽,最主要的還是傾聽自己的演奏。以提高自身音樂素養為主要目的器樂學習,自娛自樂的成份很重。成為手風琴演奏家是我們每個學習者的愿望,而非終極目標。在人生長河的行程中,我們每個器樂演奏者很多時間都是在“奏給自己聽”,即使職業演奏家,上臺的時間也是有限的,真正最忠實的聽眾還是自己。剔除功利化演奏與練習,我們的器樂學習就少了許多負擔,丟掉了許多包袱,學習起來也輕松許多,享受學習音樂的樂趣就會成為現實。這就需要善于傾聽自己的琴音,讓自己處在“自我陶醉”的樂境中。只有傾聽,才能提高自己對音樂的感悟,培強對音樂理解。
一些學琴者,自己演奏,卻不知傾聽,照譜一味地拉下去,音色怎樣,樂曲主題演繹得怎樣,一律不管,這種“琴匠式”的練琴方式是不可取的。
手風琴演奏的歌唱性樂感,也是需要傾聽培養的?!靶蕾p”自己的演奏,“聽自己拉出的琴聲就如同是在挑剔地聽別人拉琴一樣,聽覺不要漏掉自己所拉出的每一個音符,并且要將檢驗后的效果及時傳遞到腦中,與意識、思維之間做出更為細膩的調整?!睍r間一長,耳朵自然就會分辨出自己拉奏的音色是否符合作品要求,手中的這件樂器是否把音樂應有的思想準確地表達出來。音樂感覺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容易意會,不易言傳,有些時候還是“說不清也道不明”的,這就要求學琴者鍛煉聽力,逐步達到感覺方面的體會。如果感覺拉奏得不動人,就應用耳朵一次次地去查找原因,找到影響音樂表現的原因所在,再去修正自己的演奏。學者虞雪芬這樣說:音樂,首先要自己陶醉,才有可能去感染別人。善于傾聽自己的音樂,運用“對比”,在音與音之間,段與段之間,快與慢、強與弱、高與低之間,在音色的濃淡、斷連、漸突、動靜、剛柔、收放的比較中悟出手風琴演奏真諦,實現“奏出藝術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美)迪安·艾爾德著,大揚譯.鋼琴家論演奏[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9).
[2]姜杰.姜杰手風琴演奏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陳仕?。?981—),男,貴州遵義人,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藝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大學器樂(手風琴)演奏教學及中小學音樂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