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伊(遼寧師范大學,遼寧 大連 116000)
?
解析專業院校古箏教學之優勢
李迎伊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大連116000)
【摘要】在當今社會中,音樂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古箏作為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發展至今,已成為廣大群眾深愛的樂器。身為學習古箏專業的學生,在創新發展中傳承傳統古箏藝術,保留古箏的音樂魅力,完善古箏演奏技巧是適應現代文化生活、滿足人民多元化藝術審美的基本需求,也是古箏專業人士的目標。
【關健詞】民族樂器;古箏教學;演奏技巧
(一)起源
古箏是我國古代彈撥樂器,據記載,箏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秦、魯、齊等地就已廣泛流行。關于箏產生于秦國的說法和記載較多,故稱“秦箏”。《史記·李斯列傳·諫逐客書》中的“夫擊甕、叩擊、彈箏、搏髀,而歌乎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說明在秦國的弦樂器中,箏是一件很重要的樂器。這也是我國古代文獻中最早對箏的記載。
(二)古箏的藝術魅力
古箏音樂在古代就得到廣泛的應用,深受各階層人士的歡迎與喜愛,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其娛樂性表現得比較突出。彈箏者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特別是文人把古箏藝術融入詩詞歌賦中,對他們的創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從古至今,古箏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流傳與文人雅士之中,也涌現出了眾多的著名作品,如描述一位深情的妙齡女子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盼望早日與家人團聚迫切心情的《秦桑曲》,曲子中偏低的7音、略高的4音的運用形成了樂曲獨特的韻味。委婉中有哀怨、激動中有抒情,打動聽者心靈,使人跌宕錯落;講述教頭林沖被惡勢力逼至絕境,痛下決心而夜奔梁山的《林沖夜奔》,在此曲中大量的掃搖刮奏高中低音區的多變,營造出風雪交加的場景,使聽者仿佛身在其境;《漁舟唱晚》作為一首蘊含詩情畫意的經典箏曲,以《歸去來兮》為素材,并引用唐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漁舟唱晚,向窮彭蠡之濱”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繪了晚霞斑斕漁歌四起的景象。滑音的運用、左手的按揉營造沉穩含蓄的韻味。在民間,箏樂出現在職業藝妓的表演中,在大眾娛樂場所、酒樓、歌館進行,聽眾廣泛,也更具娛樂性。現代社會,很多大型的文藝演出上,經常會出現不同形式的古箏演奏,深受大眾的喜愛。許多人學習古箏就是因為喜歡它的音色和彈奏時優雅的感覺,把在古箏學習中得到的知識和無形中獲得的修養,運用到生活中去,使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一)傳統古箏教學模式
自秦代出現古箏以來,對于古箏的教學方式方法,大多為口傳心授,更加注重的是對音樂的理解與文化造詣上的提升,有著修生養性的文人性,相比與古琴來說,古箏的音響聲音大,較為適宜在寬敞的庭院內演奏,或與其他樂器合奏,古箏多用工尺譜記譜,在古代宮廷音樂機構中,雖然尚無對古箏的教育教學記載,但不可否認的是,宮廷樂師在對王公貴胄進行教學時,除了對于音樂本身以及樂器演奏方面的技巧外,是有著其一定的局限性的。首先,古代從事專業音樂教育的人員較少,平民接觸到古箏這種高級樂器的可能性不是特別大;其次,古代并未形成古箏演奏與古箏創作的學術界,各藝人之間沒有學術觀念,從而一定程度上滯后了古箏音樂的教學與創作發展;再次,藝人與學生之間的口傳心授,從一方面來講是好的,但另一方面,這種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傳統禮教思想下,學生一生中只跟隨一位老師學習,無法獲得更多演奏風格與演奏技巧。由于地域環境和歷史文化等諸多元素,也就逐漸形成了有一定藝術影響力的九大流派,包括:“中州古調”(或稱“鄭衛之音”)的河南箏、閩南地區的福建箏、“真秦之聲”的陜西箏、伽倻琴(朝鮮箏)、內蒙草原“雅托葛”yatoke(蒙語)——蒙古箏、“齊魯大板”的山東箏、“韓江絲竹”的潮州箏、“漢皋古韻”的客家箏、“武林逸韻”的杭州箏(即浙江箏)。
(二)當代古箏教學模式
自1840年以來,古箏從秦代走向現當代,經歷了數代封建王朝的洗禮,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演奏風格與教學模式,但“鴉片戰爭”用洋槍利炮敲開國門,隨之進入的是良莠不齊的西洋文化,因此,傳統文化受到嚴重沖擊。20世紀上半葉以劉天華為首的音樂工作者將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洋音樂相結合,提出“國樂改革”理念,一方面來講,這對于古箏音樂的發展帶來了多樣化的新鮮血液;從另一方面來講,西洋音樂與國樂“中西結合”的方式卻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傳統古箏音樂的教學與創作。尤其是當沈心工、李叔同、曾志敏三位中國早期音樂教育家將“學堂樂歌”帶入學校之后,相繼又出現上海國立音專以及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等專業藝術院校,因此,這種專業藝術院校使得古箏音樂教育更能貼近百姓生活。
當代古箏大師趙玉齋在數十年的古箏演奏實踐中,在保留傳統演奏方式基礎上首創雙手交替彈奏和弦法,創造了很多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與技巧,提升古箏技術,使古箏的表現力更加完美。不僅演奏方式如此,古箏教學方式也如出現了專業古箏藝術學校、專業音樂學院及其學校內部所設置的集體課和一對一專業課。
(一)師資力量
大學藝術院校的教師皆為專業教師,從教多年,具有十分深厚古箏演奏能力以及教學能力,相對于其他教育方式,藝術學校的教師資源更加豐厚,各個教師專攻方向不同,教學特業各異,因此,藝術學校擁有豐厚的教師資源,對于學生的教學自然更加系統與專業。
(二)全面的配套課程
現代古箏藝術學校所設置的相關教學課程配套也是古代古箏教育及家庭教育方式這種小范圍的一對一教學所不能比擬的,比如基本樂理、音樂欣賞、音樂史,以及邀專家來講座,定期還會組織合奏、演出、藝術實踐,給予學生極難得的鍛煉機會以及表演平臺,讓學生不怯場、享受舞臺、磨練意志。此外還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授課,使得教學模式多元化。
(三)院校之間的交流
作為專業藝術院校,在進行藝術教育的同時,可以聯合其他學校,學習其先進的教育理念,接收最新行業信息,增加校際古箏演奏比賽,并且將如何更好地進行古箏專業學習的方式方法及時地學習與交流,最終反饋到學生及其家長處。
(四)授課方式多樣
古箏藝術學校的授課方式多樣,可進行集體課以及專業小課,各有優點,學生可以根據不同的課程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安排。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才能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學習古箏不僅局限在教室里。錄音錄像技術的提升、方便的網絡交流,讓古箏的教育教學不僅局限于課堂,更多的網絡資源,如古箏教學網課等網絡視頻的出現,讓古箏教學多元化,這也極大地豐富了古箏教學的方式。此外,多元化文化背景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音樂以跨界的方式呈現,比如程皓如用古箏演繹的《克羅地亞狂想曲》等等,就是將西方現代音樂通過古箏演繹出來,在呈現不同的音樂風格與音色之外還加強了中國傳統音樂同西方音樂的聯系與交流。隨著經濟的發展,古箏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影響越來越大,深入發展古箏教學,為推動民族音樂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古箏這一古老的樂器自秦代至今,已經走過浩浩千年,作為接受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的我們更加有義務去將古箏音樂發揚光大,在保留傳統古箏音樂特色的同時、整合資源、合理創新改良,將古箏的教學與創作提升到國際化水平,因此,作為現當代主流古箏教育的中流砥柱,專業音樂院校以及民營古箏藝術學校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遇到了問題,都在老師的幫助與調整下解決。在此感謝我的專業指導教師以及本文指導教師關杰教授,不厭其煩地幫助進行論文的修改和改進。讓我對于未來的教學受益匪淺。由于筆者的學術水平有限,所寫論文難免有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老師和同學批評和指正!
作者簡介:李迎伊(1993—),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古箏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