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治
(山西運城學院,山西 運城 044000)
關于揚琴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研究
徐 治
(山西運城學院,山西 運城 044000)
發揚并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國現階段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課題。對揚琴的教學研究,正是對發揚中國傳統民樂的積極實踐。本文對揚琴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研究,綜合了現階段揚琴教學的多種有效方法,從實踐中提煉出相關觀點,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說服力。
揚琴教學;學生;創造性思維
眾所周知,創造性思維就是產生新思想,發現創造新事物的思想活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于學習新知識,吸收和利用新知識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揚琴教學是一項手腦并用的藝術實踐活動,學生的試聽和演奏表現能力,直接影響著揚琴表演的好壞。
個性化學習是實現有價值學習的重要途徑,在揚琴的教學中同樣如此。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是他們能否在揚琴的學習中有所創新、有所突破的重要環節。那么,教師在揚琴教學中如何使我們的學生個性化得到發展呢?
對學生藝術修養的加強,可以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藝術水平。
在揚琴教學的初級階段,教師就要強調在基礎知識的訓練中加強學生的個人能力。
揚琴的基礎學習中,要引導學生對美的追求,提高其音樂表現力和欣賞水平。
學會理解并分析作品,這是揚琴演奏的基本前提。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必須是建立在對揚琴作品的深刻理解之上才能完成的。
在揚琴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個性化,還需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制定適合的個性化教學方法。在教學開始時,基礎必須要打牢。任何樂器的演奏,表演者只有在高超的技藝中融入自己個人的風格,才會讓演奏效果感染每一位聽眾。所以,揚琴個性化的學習不能輕視了基礎的訓練。
聽覺能力是每一位樂器演奏者必備的能力之一。良好的聽覺不僅可以防止自己演奏的失誤,還便于個人在演奏中的情感抒發。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聽覺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多聽。在課堂上,教師通過自己多年的學習和教學經驗,按照學生學習程度的高低和進度來安排學生進行優秀作品欣賞。在聆聽作品時,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比如,作品中的聲音是否明亮清晰,是虛是實,聲音是否干凈舞雜音等,都應該讓學生自己在欣賞中找到答案,這樣比單純的聽,受到的效果更好。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了激發學生對揚琴學習的興趣,二是在一定標準的演奏中找到正確的演奏音色、音量和音高。
培養學生的聽覺能力,對于二聲部樂曲的學習和欣賞也尤為重要。掌握了二聲部樂,對于構建學生對音樂聲部的立體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二聲部樂曲的學習和欣賞中,學生可以通過音樂織體的走向感受和聲中具有的色彩感,通過音樂在個人心中建立的不同形象,找到自己情感上的共鳴。例如,二聲部樂曲中段與段之間存在的節奏的對比和旋律的起伏都會讓這種聲音聽起來具有戲劇性。在高音區的聲音效果則更為明亮和高亢,而低聲部的深沉、渾厚的聲音使得樂曲音樂表現力十足;樂曲的旋律也呈波浪起伏之感,反之就會給聽眾留下樸實無華的印象。
總而言之,只有當我們先聽懂了音樂,才會對音樂進行一定的辨別和處理。進而,才會獲得情感上的共鳴,感受到多聲部建立出的一種立體感。
想象力的培養是揚琴教學中創造性思維培養的關鍵。學習樂曲的過程,首先就應該在演奏者學習揚琴之前,在心里能夠想象出一幅畫面,這種畫面也需要情感的賦予。此情此景,揚琴的學習和表演才會具有靈動性和感染力。當我們面對一首樂曲,里面生動的人物形象,這樣的作品我們如何通過演奏表現出一定的人文內涵呢?這就需要用到演奏者的想象力,在自己的腦中勾勒出具體且豐富的圖畫。例如,我國著名揚琴演奏家項祖華先生所創作的揚琴獨奏曲《竹林涌翠》,就用到了想象。樂曲以傣族音樂為藍本,演奏時以想象祖國大好風光來表現少數民族節日的歡快和幸福。因而在聲音想象力的培養上,學生要開闊眼界,發散思維,這樣演奏出來的作品才更有生機。
在教學中,學生的很多問題往往被表面的學習成果所掩蓋,從而影響最后的教學效果和個人的演奏技術。這就要求教師在揚琴教學的初級階段就要注重對學生靈感的激發。因為揚琴的教學環境一般是寬松自由的,學生很難在這種環境中自己發現自己的問題,這時候,激發學生的靈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使他們自己在學習和練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所以,教師在看到學生的進步時,要及時地給予鼓勵和肯定,也許只是一個眼神,一次微笑或者一句小小的贊美,都會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滿足和激情。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愈發濃厚,從而更加自覺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課后的練習也會更加認真,久而久之,學生的演奏技術提高了,個人的自信心也上來了,靈感的激發也就得到了幫助。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教材的選擇,學生在不斷進步與提高,教師也應該為他們選用相對應的聯系曲目。如果一直采用單一、枯燥的聯系曲目,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水平的提升。
在揚琴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呢?首先,良好的學習氛圍是基礎,其次多設計和開展有趣的學習、練習方式也尤為重要。傳統口傳身教的教學方式阻礙了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展開,對知識點靈活的應對與運用是打破這種局限和思維定勢最鮮明的表現。如何打破呢?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多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一邊鼓勵學生運用正確的方式演奏時要多角度、多思維來表現曲目,一邊要尊重學生的個人自由,適應學生個性的演奏。如果學生的演奏沒有原則性的錯誤,教師就要鼓勵并幫助學生發揚自己的個性,敢于實踐驗證。
總而言之,在揚琴教學實踐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師的主導,也需要學生的主體,只有師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學相長。
[1]孫曉飛.論揚琴練習過程中思維習慣之養成[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2,(4).
[2]張祎.淺談揚琴練習的思維習慣養成[J].華人時刊(中旬刊),2013,(11).
[3]張小娟.揚琴教學之我見[J].戲劇之家,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