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彥夕
(石家莊第二實驗中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淺談音樂教育的三個層次
黃彥夕
(石家莊第二實驗中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隨著課程改革的開展和推進,中學音樂教育逐漸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一個較高水平的音樂教育可以對學生的人格修養產生積極影響。因此,如何進行高質量的音樂教育?首先應該對音樂有較深的理解。筆者在這篇文章中將淺談音樂的三個層次。
音樂教育;音樂基礎;音樂表現;音樂意境
斯坦尼曾說:“藝術是人類追求美的最高表現形式。不管是哪種藝術門類我們追求的都是美,這是藝術表現的核心。”老子在其《道德經》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這種修為,今人無不自慚。音樂,亦應該通過術、意、道三個層次的途徑來得到最自然的結果。
術,可以理解為拋棄華而不實的偽裝,踏踏實實、本本分分地將音樂中的基本功做扎實。這是一個良好音樂的基石。
對于一首音樂作品的表達,是有節奏、旋律、技巧等一系列最基本的因素加上演奏者個人對于音樂的理解以及音樂的表達能力等一系列因素的綜合體現。其中,最基本的基本功,便可稱為“術”。
組成音樂的最基本元素如節奏,如音準。而這些往往被一些音樂學習者所忽視。而節奏和音準對于進行音樂教育的教師來說,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每種不同的音樂都有其不同的基本功,如果以打擊樂為例,在打擊樂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基本技巧稱為“滾奏”,“滾奏”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基本功的強弱。而基本功,正是構成其演奏高水平音樂、高難度樂譜的基礎。即使是許多音樂大師,不論是平時的練習,亦或是演出前,都將基本功的聯系作為個人準備的重要一環,也正是因此,音樂大師才能夠毫無負擔、游刃有余地將內心所想準確地表達出來。
因此,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最重要的是自身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踏踏實實、扎扎實實地把握每一個音符、每一節空牌、每一個力度、每一個音樂表情。如此,才能在教育的過程中做到準確無誤、游刃有余。
意,可解釋為意義、意思,可以說是音樂表現、展現出來的意義。
不論是唱歌也好、演奏也罷,亦或是平時與人交談,一定都是為了表達某種思想。音樂教育亦是如此,一定是以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理解的水平為目的。古人云:“語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這便是音樂或者說藝術的表達方式,亦表達了音樂的存在意義。
如果要表達思想,首先就應擁有思想。如果演奏家在演奏之前、教師在對學生授課之前,都不清楚、不明白自己要演奏什么、要對學生講授什么,那表達思想還從何談起?而思想的表達,可從理解和表現兩個方面來展開。
對于音樂的理解,便是還原音樂到作者生活的時代。作者的經歷、寫下這首樂曲的背景、編曲的動機等等一系列方面。如果簡單地說,便是以作者的身份去理解、演奏這部作品。只有如此才能喚起自身的共鳴。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自己要表達的音樂、話語之中,在演奏、講授的時候,想作者所想,將音樂作為媒介,向人們來展示作者的思想、自己的思想。此時技術便早已不再重要,就如一個說起話來滔滔不絕的人在演講的時候一定不會將精力放在怎么說話上。但前提條件便是基礎的積累,亦是前文提到的“術”的積累。這便是“術”的重要。只有踏踏實實地完成了“術”的積累,才有可能展現出真正意義上的“意”,否則便是無稽之談。
表現,便是對于音樂毫無拘束、毫無拘泥的展現,而且是比紛繁復雜的人生更為夸張。人們經常說“演奏”二字,“演”在前,“奏”在后。如果能夠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向學生們表現出其本應該有的面目,想必才有資格稱為高水平的音樂教育。
每一個人對于音樂、對于一件音樂作品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如何在一個較為合理、較為正確的角度去理解音樂作品、演繹音樂作品,做好音樂的展示和講授,是這一個層次的關鍵。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提起道,似乎是一個玄妙的概念。就其一般概念來說,“道”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現象看本源的一種能力。“道”便是究竟。究竟,究其境。
而藝術的本質又是什么?恐怕無法妄作結論。但對于一名教師而言,如果能夠拋開一些“不同”的因素,展現出“大同”的方面,能夠調動起每一個人心中的最真誠的情感,便是一種接近“道”的層次。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在展現自己和別人的不同,但在這背后,則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表現。而真正的一種真誠的情感,是相同的。一些經典如《兒行千里母擔憂》、《父親》等歌曲,為何經久不衰?因為這兩首歌能夠喚起聽眾內心深處的感動。在聽歌的同時,傾聽者不僅僅是在欣賞歌曲本身,而是想起了自己的父親、母親,內心完完全全被父愛、母愛所感動。每一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對于父親、母親有著不一樣的相處經歷,但其中包含著的一種真誠的情感,則每一個人都是相同的,這也是世上父愛、母愛的大同之處。一位音樂家、一位音樂教師,如果能夠做到如此地步,便可稱為“道”。
對于演奏家,如果可以讓觀眾通過自身的演奏聯想到自己類似的情感和經歷,體會自己的人生;對于教師,如果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講授深刻體會到音樂的美妙,啟迪其對于真善美的追求,這便是一種高水平的音樂表現,這便是一種高水平的音樂教育。
[1] 哈羅德·艾伯利斯.音樂教育原理[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
[2] 廖乃雄.論音樂教育[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3] 施詠.基本樂理的文化視野[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 李嵐清.音樂筆談:歐洲經典音樂部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簡墨.文化中國邊緣話題:民樂之美[M].濟南出版社,2013.
[6] 覃江梅.音樂教育哲學的審美范式與實踐范式[J].南京師范大學,2008.
[7] 王耀華.音樂創造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哲學觀[J].中國音樂教育,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