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一飛
(嶺南師范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高師聲樂教學模式創新
黎一飛
(嶺南師范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本文針對高師聲樂教學模式的創新展開探討,對高師聲樂模式的創新作了詳細的論述,并給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建議,以期能為高師聲樂教學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高師聲樂;教學模式;創新
高師聲樂的學生與其它音樂院校的學生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內容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由此決定了高師聲樂的教學模式需要進行創新,以采用更有效的教學模式。基于此,本文就高師聲樂教學模式的創新進行了探討,給出了相應有效的創新對策,相信對有關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幫助。
歌唱是一門藝術,是對唱詞旋律的走動、延伸及擴大的一種生動表現,是音樂對語言的動感表達。因此,要切實保證教學的科學性、適宜性及高效性,關鍵是要加強學生的語言訓練[1]。“以說帶唱”是指在強化學生語言訓練過程中逐步向歌唱環節轉化,通過大量的語言訓練,在保證發音標準的前提下,讓學生在大量的“說”之中培養自己話音的質感,找準自己的最佳音色,這種音色實現語言與歌唱之間最正確、最自然、最生動的轉化。如若男聲部學生在音高達到換聲區,甚至換聲區以上仍能通過“說”機能的啟用來歌唱,輔以假聲融合,“以說帶唱”將會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highC”之王帕瓦羅蒂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是因為他為人推崇的C3飽含著輕機能假聲色彩,并且自身的話聲質感也生動地傳遞出來。
聲樂教學常通過“打哈欠”來打開喉嚨。人體“打哈欠”的時候,喉結自動向兩邊分開,所處位置低。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學生都很容易忽視“打哈欠”這一環節,或者通過壓低喉位的方法來“打哈欠”,喉嚨受到壓迫,聲音處于低下位置、導致音色難以集中、延伸,表現為暗淡靠后。為了師生誤解誤用“打哈欠”一環節,可以培養和提高題目的“吸著唱”意識。如果仔細體會,我們不難發現,人體正確吸氣時,腔體依次自然地吸開,氣道開始舒展,并且上下貫通,喉結向下自然浮動,鼻蓋和口蓋興奮上提。向下自然浮動這一動作避免了有意地撐開喉頭,實現自然吸開,發聲的時候,喉外肌不會對聲帶、甲狀骨造成勒擠,這就為聲帶的自然振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3]。
在強化一年級學生“說”機能訓練這一階段中,通常會因為尋找音色而引發一系列的喉肌問題,如喉肌用力、擠卡等。因此,在二年級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提高學生的“吸著唱”意識,喉嚨在吸氣的作用下自然松開,促使喉外肌放松。在喉外肌放松的基礎上進行歌唱練習將會出現明顯的“貝諾里氏”效應,被動吸靠喉內聲帶,這樣得到的效果便是“唱在氣流上”,保證發聲機能狀態的正確性[4]。
要準確地理解藝術,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素養積淀作基礎。這要求學生在準確理解和全面把握作品的基礎上多做練習,主動了解作品歷史背景、作者介紹、音樂特點、音樂術語等層面內容。根據目前現狀,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學生雖然進行了歌唱練習,但對作品的名稱、作家、時代背景等重要因素沒有深入了解,致使過后就忘。只有弄清楚這些,藝術理解才可能具有準確性,具有價值,并保證演唱的順暢[5]。
首先,應該保證學生正確理解與領會歌詞涵義、意境,真切體會到作品的感染力,對作者情感表達的細微變化有高度的感知能力,反復咀嚼經典歌詞,深刻體會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感情。然而,在實際的聲樂訓練過程中,學生過于注重高音部分的突破,而忽略了去領悟和提高自身的基礎素養,這種缺乏質感、缺乏靈魂的延長難以打動人心。加強學生對歌詞的理解與領悟能力,需要學生積極進行思維發散,讓思維的觸覺延伸到作品的每一個關節,挖掘作品價值,真切體會作品呈現出來的色彩感、畫面感以及語氣感[6]。
其次,要增強學生對聲音藝術化的表現。在歌唱訓練過程中,學生應該根據作品的的情感變化,通過“明暗”的聲音變化來表現作品思想。高亢、快速、強聲,一般表達了歡樂、明亮的情緒,而且斷又連、慢而又弱的音樂節奏大多是哀傷黯淡情緒的形象表達。而在調整聲音的強弱過程中,應該遵循逢弱必強、逢強必弱總體原則,樂句重復強弱對比必然不同,切忌簡單、一成不變的重復。
再次,提高學生的咬吐字處理能力。要實現這一點,關鍵是保證學生對漢語的“聲”、“韻”、“調”等幾個層面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如“五音”里的b、p、m、f等唇音,主要在雙唇上著力,d、t、n、l等舌音,則在上齒齦上著力,有效訓練學生的唇、舌噴、打能力,j、q、x等牙音,在硬腭上著力,z、c、s、zh、ch、sh等齒音,在上齒背與硬腭上著力,并且有效結合i。要解決閉口音“i”發聲的問題,應該以嘴角為發音著力,確保裂開嘴角發音,有氣流存在于口腔。g、k、h等喉音,在喉上著力,打開喉頭,成阻部位前靠,這樣可以促使發出的聲音速度較快。在“四呼”中,撮口呼“ü”與合口呼“u”應該以人中穴處為著力點,剛開始發聲的時候,先控制音量,小聲去找準著力點[7]。
高師四年級這一階段,旨在培養聲樂學生的教學能力。具體訓練方法如下:一是確保學生基本掌握《聲樂教學法》課相關的理論知識,明確聽覺、呼吸、發聲、讀字、共鳴等器官功用。豐富訓練方法。比如,開始“打哈欠”那瞬間,便是喉嚨打開,喉位自然向下,前靠吸開。如果男高音過度打開喉嚨,必定難以保證歌曲的穩定唱下去;歌唱共鳴器官在于上呼吸道,歌唱儲氣器官為肺部及下呼吸道,上下呼吸道中間的部位正好為聲帶;在進行橫膈膜彈跳力練習時,“狗喘氣”方式的進行要以吸氣胸廓外擴狀態為前提,否則將會大大影響練習效果;我們可以從壓強與受力面積關系得到啟示,越接近高音聲帶邊緣應用越少,聲帶邊緣的振動激活需要氣息便也越少[8]。學生在聲樂實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自身難以解決,應該及時向聲樂主課老師和指導老師請教,尋求幫助,不能面對難題而置之不理。結束實習生涯后,學生對自身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困惑積極與聲樂主課老師溝通,及時有效地解決問題,這樣就為學生未來的聲樂教學奠定重要的基礎[9]。在進行不同演唱作品的選擇時,要遵循“量力而行”原則,切忌走極端、好高騖遠。舞臺實踐在曲目選擇時應該以課堂教學教材為參考依據,保證所選曲目唱法技術跟主課老師傳授的相符;在進行社會音樂活動類或校園文化活動類舞臺實踐曲目的選擇時,應該充分考慮觀眾審美的趣味以及現場氣氛把控。二是正確認識服飾與形體外部動作與舞臺實踐的意義。在聲樂教學藝術實踐過程中,師生往往會輕視或忽視這一層面[10]。
總之,聲樂學生肩負著未來音樂教育的重任,必須接受大量的訓練,積極參與音樂文化活動,課外活動或其他與歌唱藝術表演關聯的實踐活動,切實提高自身的舞臺表現能力。高師聲樂教學與一般聲樂專業教學存在很大差異。因此,要促使高師聲樂教學得到質的提升,創新教學模式尤為重要,通過創新、科學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站在一個良好的歌唱起點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善于歌唱、敢于歌唱,還能從歌唱中收獲一份獨特的情感體驗。
[1] 姜愛華,孟福強.淺析高師聲樂教學模式的發展與創新[J].電影評介,2009,17:96.
[2] 張英莉.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現狀和發展創新——為《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改革的研究》的課題而作[J].北方音樂,2010,06:86-87.
[3] 王曉丹.高師聲樂教學模式探索[D].遼寧師范大學,2013.
[4] 王彩卿.高師聲樂教學的教學創新與師生互動[J].黃河之聲,2011,22:34-35.
[5] 康愛琪.師生互動 集點融合——高師聲樂教學改革的嘗試[J].藝術教育,2004,03:56-57.
[6] 張建國.教學創新——探索高師聲樂教學改革之路[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4:02:103-104.
[7] 趙麗娜.高師創新型聲樂教學探索的社會學解讀[J].中國成人教育,2014,07.
[8] 王娜,李圓圓.關于高師聲樂教學改革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0,06:120-121.
[9] 喬愛玲.高師聲樂教學改革的構想與提出[J].邏輯學研究,2006,05:152-155.
[10] 郭紅麗.論高師聲樂技法課教學內涵的創新[D].湖南師范大學,2008.
黎一飛(1980-),女,廣東化州人,廣東嶺南師范學院通識教育中心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