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琦
(首都師范大學,北京 100048)
重復技法的不同詮釋
馬 琦
(首都師范大學,北京 100048)
“重復”是藝術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對于重要的事物,通過重復的運用可以加深觀眾的印象,引起觀眾的注意,反復強化觀眾的心理準備,但是這種技法要求創作者可以準確的抓住整部藝術作品的關鍵。在舞蹈創作方面“重復技法”也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從最初對動作動機、舞蹈主題的加深到整部作品的構架,重復技法的內涵越來越重。
重復;不同;詮釋
“重復”是藝術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對于重要的事物,通過重復的運用可以加深觀眾的印象,引起觀眾的注意,反復強化觀眾的心理準備,但是這種技法要求創作者可以準確的抓住整部藝術作品的關鍵。重復本就是創作者有意的安排,如果在作品中重復技法運用的生硬呆板無意義那么觀眾會立馬跳出作品并認識到這種強加的藝術重復。所以在創作中應該讓觀眾不知不覺的接受,并加深這一印象,甚至某種程度上希望看到這套重復。在舞蹈創作方面“重復技法”也是最為常見的一種,重復的運用也在不斷的豐富,對于“重”的內涵也在不斷加深。從最初對動作動機、舞蹈主題的加深到整部作品的構架,重復技法的內涵越來越重,筆者將對比兩種典型重復技法的運用做出分析。
看過皮娜鮑什版《春之祭》的觀眾應該都會記著這樣一個場景——幾位身著白色長裙的女舞者在泥濘的泥土上下沉、直立、前進、后退,下沉、直立、前進、后退……整部作品這套動作做了幾十遍。這套動作給觀眾的直觀表現就是內心歇斯底里的外化,是恐懼、壓抑、無助的情感交織。只要這套動作出現觀眾仿佛就看到了舞者內心的悲痛,大大的增強了情感的力度。為了是作品中的重復不那么死板《春之祭》中對重復的處理做了方向和路線的變化。
舞劇的第一大段,還沒有選好被祭祀的女子,這個部分的重復是幾位女子從舞臺的弱區域用主題動作逐漸移動到舞臺的強區域,剛靠近舞臺中央又重復同樣動作迂回到舞臺的弱區域,仿佛舞臺的中央就是祭祀的重心,所有女子唯恐避之不及。這樣一次迂回的重復路線使觀眾強烈感知到舞者內心的恐慌,這套動作的第一次呈現主要是的讓觀眾感受到某種沉重的情感沖擊。在舞劇的第二段(選中了將要祭祀的女子),主題動作的重復又一次呈現,一樣的動作一樣的路線但多了一個即將被封建思想殘忍掠奪的花季生命,多了一份觀眾的傷感、惋惜和同情。而那群女子雖然做著同樣的動作卻多了一份死的沉重和生的慶幸。
第一段的重復主要表達了女子的恐懼與痛苦,引起的是觀眾沉重的感情聯想。第二段的重復表達了女子們的無奈與無助,引起的是觀眾對兩性的思考。兩段中從單一的恐懼到交織了生死的復雜情感同樣的重復但有微妙的變化,但是對于主題的揭示,情感的渲染,重復的作用首當其沖。
對于重復的運用我不得不提的是2008年成立的陶身體現代舞團,他們將重發技法發展成整部整場舞蹈的構架,而且成功的躋身于舞壇的前列。“毫無疑問他們走在最前沿”——《信使報》瑞典;“陶冶的作品既包含了高越概念有簡約得不可思議,他的確是國際舞壇一顆杰出的新星”——《倫敦晚報》英國。如此高度的評價對于一個創立不久的舞團來說實為罕見,但是看了他們的作品就不能理解為陶身體會迅速走紅,在大牌云集的舞蹈節中如此搶眼。對于舞蹈他們的創作理念是簡單,對于舞臺布景他們要求干干凈凈。因為出現的方式極為自我、獨特、確定、不獻媚、不遵循現有的游戲規則,讓國內外評論界贊嘆不已也捉摸不透。就如觀眾看到的陶身體作品,每一部都凝聚、集中、還原到身體的本質和最初,倔強的不帶任何情感色彩。
我們以《重之三部曲》來看,兩個雙人舞幾乎就是幾個步伐,主要是在空間和兩人位置上的各種重復和變化。最讓人驚嘆的是段妮的舞棍單人舞,一套快節奏的動作持續了近二十分鐘,但從感官上看并沒有產生視覺疲勞。這種重復從最初的神秘、詭異,到一種能量的積累與迸發,再到一種對生命力的思考。在觀看過程中觀眾會無數次的期待有所變化,卻仍然是重復。但這種動作的理性重復與疊加卻帶著觀眾去除干擾,找到了本真,呈現了無數的可能性。在重復中強調的是生命力的想象,一種超越肉體生命的真實、深刻?!吨刂壳诽N藏著惹人注目的“重復”技法,從組構故事、設置矛盾到寄托主題,甚至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無一不與“重復”相聯,確可稱為陶身體以“重復”為手段,進行舞蹈創作優秀的顯映。讀者不需要理解情節而是在思想與思想的碰撞中組構、深化對作品的個人理解。
重復對于每一個人都是熟悉的,無論在生活中還是藝術中重復都隨處可見,所有重復的東西的都是重要的。生活中我們不斷重復著吃飯睡覺一些日常生活,在藝術中創作者要不斷重復他們最想表達的東西。《春之祭》表達了兩性的弘大主題,用重復技法和觀眾打了一場情感仗,帶領觀眾從情感中去思考主題。《重之三部曲》剔除了傳統舞蹈中的主題與情感用簡短重復的動作構架了整部舞蹈,不論是《3》《4》《5》都是用重復構架作品,但是每個舞蹈都會在人數和關系上做出他們的思考。而觀眾可以在每一次地重復中不斷思考,任憑天馬行空的想法帶入思考中。我們可以從以上兩部作品中看出,同樣是重復技法不同的運用,產生不用的作用和效果。
[1] 張居國.重復的魅力[J].戲劇之家,2013,11.
[2] 冮毅.從重復技法的角度看《印象》[J].舞蹈,2014,12.
[3] 韓喬宇.淺談舞蹈編創中“重復”技法在中國當代舞中的作用——以舞蹈作品《中國媽媽》為例.藝術品鑒,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