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寧(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1400)
淺談流行音樂表演專業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
張 寧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1400)
流行音樂作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正融入到千家萬戶的生活當中,與之相關的流行音樂表演專業受到的關注也越來越高。本文通過論述的方式探討流行音樂表演專業中對于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方式,以便大家更好的學習和研究流行音樂。
流行音樂;理論知識;實踐能力;職業能力;專業學生
近年來,隨著各類歌唱比賽和大型選秀類節目的出現,流行歌曲越來越受到大家的喜愛和關注。相關的流行音樂表演專業也逐漸被大家所重視,從事流行音樂相關專業工作的人數也越來越多。通過下面筆者的論述,探討流行音樂表演專業對于學生理論知識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探索專業對于學生培養的新模式。
既然稱之為流行音樂表演專業,其“表演”的元素必然不可或缺。強調對音樂表演的能力,是通過實踐能力的培養訓練出來的。所以,專業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不可或缺。因為,理論離不開實踐的實施,而實踐又必需建立在理論知識之上。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往往比較關注于做一些實踐性的、實操性強的知識,而總是忽略理論知識的學習。如果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這也不難理解。理論知識往往體現在紙面上,內容相對枯燥,學生學習動力在先天上就不強。而對于流行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體現的尤為明顯。流行音樂作為其專業特點來說,實操性很強,而且相對其他音樂表演類專業上手也比較快,很容易形成重實踐、輕理論的結果。而這種結果對于學生日后的發展是很不利的。
那我們如何分配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教學比例的呢?首先,我們先對流行音樂專業知識分一下類。屬于理論知識范疇的包括:流行音樂史論類、流行音樂賞析類、樂理與視唱練耳以及流行聲樂、器樂基礎等知識結構;而屬于實踐能力知識模塊的有:表演綜合訓練、流行聲樂演唱、流行器樂演奏以及專業實踐等。可見,這兩方面的知識能力可以說不分伯仲。前者是后者實施的基礎和理論支撐,后者又執行前者的具體措施。而目前,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課時分配大約為1:5。由此可以看出,實踐能力的知識內容遠遠大于理論知識內容。
筆者認為,要想解決目前學生“重實踐、輕理論”的學習模式,需要從兩方面入手。首先,作為流行音樂表演專業來說,應當加大目前的理論知識的課時數量,以提高目前所處的地位。以理論類的課程《流行音樂簡史》來說,它是了解流行音樂自形成以來的發展歷程,以及變化所形成的發展趨勢,對于專業學生了解歷史和順應當今變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再比如《流行音樂欣賞》,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到最經典、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及藝術風格,以此建立一個審美觀,這也對學生日后進行表演甚至創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而現實的情況是,很多學生并不清楚流行音樂真正好的、美的元素是什么,自己理想的目標在哪里,導致審美觀有問題,演唱或者演奏模仿的對象并不夠好,甚至對自己自身特點理解不對,練出來的東西也并不適合自己。所以,建立對流行音樂專業的審美,知道自己提高的目標是什么,如何判斷自己的藝術特點,是學生學習這門課的源動力。
而在實踐教學方面,看似目前實踐類課時占比很高,但其實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卻并不樂觀。原因是在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比較多,而學生在舞臺實踐方面的空間太少。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提升學生的專業技巧能力外,還要糾正學生的臺風以及肢體語言,提高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有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比較注重專業技術能力,把絕大部分的篇幅使用到糾正學生的技術問題,而忽視了學生表演的成分。這樣長時間教下來,學生不會表演,甚至抗拒上臺展示自己的專業水平。應當在課堂的教學內容中,既要保證學生的專業技術性,又要兼顧到提升學生的綜合表現力,合理調配教學內容。另外,增加對于學生的專業能力以及表演綜合能力的教學,不能停留于課堂上,課室內,而缺乏通過讓學生上臺去進行教學實踐,踐行實踐效果。筆者認為,需要大幅提高舞臺實踐類課程及項目的展開。比如增加專業實踐課時比例,利用觀摩廳或者專業劇場進行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專業表演場地進行模擬表演,在過程中提醒學生,注重舞臺表現力以及互動能力,讓學生感知真實表演過程,從而達到舞臺實踐的教學目的。說白了,流行音樂表演專業,還是要“演”。
在進行了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習后,還有一項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職業綜合能力。而隨著現今社會的發展,用人單位對于學生職業綜合能力變得愈發看中。訓練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成為了專業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后,第三個能力素質指標。學生在學校學習了扎實的理論和實踐能力之后,總要走向社會,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而在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過程中,以往的的教學模式對這一個過程中能力的培養是缺失的。所以造成學生走向社會后,發現自己在學校學習的知識一時間用不上,而從而陷入到困擾中,造成事業發展不順暢甚至失業。究其原因,我們缺少職業能力以及社會溝通能力的培養,而這兩點恰恰就是職業綜合能力的體現。因此,在學生培養的教學模式中需要增設關于職業能力的教學內容,包括職業能力拓展、就業指導、溝通能力等課程。從而使得學生學到的知識能夠在走入社會后學以致用,無縫銜接,搭好學校步入社會的橋梁。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我們現有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也應順應時代變革的趨勢進行改革和完善,尤其是作為走在時代前沿的學科流行音樂表演專業來說,適應社會的變化,從而使得學習本專業的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就業崗位,會進一步推動流行音樂產業的發展。
張寧(1981-),男,山東濟寧人,廣東文藝職業學院講師,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流行音樂表演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