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云(中國音樂學院,北京 100000;內蒙古赤峰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中國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民族音樂理論教學
吳 云
(中國音樂學院,北京 100000;內蒙古赤峰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民族音樂理論教學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代表之一,隨著教育改革進度的不斷加快,民族音樂理論教學活動將得到進一步改善和發展。本文立足于民族音樂理論教學現狀,從多方面提出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欲為民族音樂理論教學活動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國高校音樂教育;民族音樂;理論教學
民族音樂是我國歷史文化發展的主要載體,可推動我國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對社會的發展而言,也起到一定的推動和促進作用[1]。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大環境下,中國高校音樂教育在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上不斷創新,但在民族音樂理論教學的發展過程中,仍存在多種問題,這些問題對高校音樂教育造成了不良影響。鑒于此,作為高校民族音樂教師,要不斷改革教學思路與模式,提升教學效率,改善民族音樂理論教學現狀,促進民族音樂理論教學的良性發展。
(一)教學理論與實踐難以充分融合
任何一項教學活動的開展,均離不開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相互融合。理論是實踐的基礎,而實踐又是理論的發展。當然,這一理論在中國高校的民族音樂教學中仍然受用。在注重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更需要開展針對性的實踐課程,讓學生對所學的理論知識有充分的了解和認知,了解關于民族音樂更多的知識。
然而,縱觀現階段我國高校民族音樂理論教學現狀,民族音樂的理論教學仍以單純的理論教學為基礎和出發點,長久以來,忽略了與教學實踐相聯系起來。這樣單一的教學模式,使民族音樂失去了其本身的生命力和活力,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是一種阻礙和打擊,更不利于民族音樂教學的長遠發展[2]。
(二)教學條件和教學手段相對滯后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新型科技和設備應運而生,多數現代化的科技設備已應用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大大提升了教學效率。然而,縱觀現階段我國高校民族音樂的理論教學現狀,仍存在教學手段和教學條件相對滯后的情況。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仍延續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而言,無疑具有一定的制約性作用。民族音樂課堂上缺乏必要的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導致課堂氛圍沉悶、枯燥乏味。同時,這種情況也造成了教學活動缺乏活力和影響力,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造成了教學效率低下的教學結果。
(三)民族音樂的教學影響力受限
目前高校民族音樂理論教學在定位上受到功利性影響,導致其在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上存在誤區,難以選擇具備深度和廣度的教學內容。一些高校在教學過程中,仍延續陳舊的教學模式,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拓展理論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不利于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一)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和統一
對于高校民族音樂的教育教學活動而言,單純的理論教學,體現出枯燥、乏味的問題,難以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針對此種情況,教師在安排教學活動時,要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穿插適時、適度、適量的實踐教學環節,實現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相互融合和統一。在民族音樂教學中,可提取民族音樂自身的特征,并將其放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加以運用。在實踐教學中,可向學生講述民族音樂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趣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作品的了解和認知,使學生在學習民族音樂的同時,了解我國民族音樂深厚的文化底蘊。除此之外,在高校民族音樂的理論教學中,教師要強化對學生聽覺和視覺上的訓練與培養,提升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知和感知能力,鍛煉學生的鑒賞能力,加深學生對作品的認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二)融入現代化技術手段輔助教學
現代化技術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產物,將其運用到高校民族音樂教學中,是民族音樂理論教學發展的關鍵一步。多媒體技術等現代化科技的引入和支持,增強了民族音樂理論教學的科學性和生動性,讓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理論知識有了全新的認知方式和更為生動直觀的感知。當理論知識以更加直觀和立體化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可使課堂氛圍更加愉快、輕松,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因此,校方應更新陳舊的教學設備,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緊跟現今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從而提升民族音樂理論教學質量。
(三)實現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的改革和創新
在民族音樂理論教學中,不僅僅是對本學科知識的教學,更需要將其與其他相關學科的教學內容相融合,從而摒棄單一的教學模式和孤立的知識灌輸手段,拓展高校民族音樂的教學深度和廣度,實現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的不斷革新。因為民族音樂與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美學、哲學等學科關系密切,故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將具體的教學案例,與相關的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美學與哲學知識進行有機結合,再進行多角度多維度的知識傳達,使民族音樂教學更加多元化、更加多維度。在民族音樂的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以科學的發展眼光看待民族音樂理論教學,并指導學生正確面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這不僅可培養學生全新的學習觀念,對學生人格的完善還能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對學生自身的發展而言,也是一生受益的。
綜上所述,從教育行為的意義角度來看,民族音樂承擔著傳承和發展中國文明的重要使命。高校學生是發展民族音樂文化的主要渠道,因此,作為高校民族音樂教師,要認識到現階段高校民族音樂的教學現狀,并在實際教學中,針對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和解決方案,以促進民族音樂教學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應華,許啟雪.中國少數民族音樂高校教育傳承概說及其問題分析——以西南地區為例[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5(1):9-16.
[2]李德彪.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融入民族傳統音樂的教學模式改革研究——以左江流域民族音樂為例[J].音樂時空,2015(1):42-43.
作者簡介:吳云(1985—),女,內蒙古通遼人,內蒙古赤峰學院音樂學院講師,中國音樂學院博士,專業:音樂學,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