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康延(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
淺談民歌創作
趙康延
(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遼寧大連116029)
【摘要】民歌具有很濃的本民族、本地區的風格特征,受時代因素的影響,是依據當下的生活,抒發人民的思想感情的音樂語言。民歌所表達的音樂形象具有鮮明的本民族屬性,其塑造音樂形象的手法,也同樣地具有自己的民族屬性。
【關鍵詞】民歌;音樂語言;民歌創作
民歌在我們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里,伴隨著人民的生產生活、風俗習慣而產生并在群眾中廣泛流傳。民歌的發展過程在其本民族的風格特征、音樂語言的影響下得到不斷地錘煉和新生,進而沉淀下來的民歌作品都有其豐富的本民族特征,通過民歌創作的研究,打開了我們這樣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國家的豐富多彩的民族性視角探究的大門。
生活是創作的唯一來源,民歌也不例外。勞動人民在其豐富多彩的勞動生活中凝練精華,形成有其本民族風格特征和音樂語言特征的民歌,因此民歌的種類也是豐富多彩的。有表現勞作內容的民歌,有表達男女雙方深厚情感的民歌,有表達愛情的民歌等等。這些民歌的自然形成也是本民族歷史的最有力的見證者,寄托了人民的情感,記載了人民的生活。民歌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喝酒的有酒歌,采茶的有采茶歌,吃茶的有茶歌,送客的有送客歌,還有伴嫁歌、花燈調等等。在民歌的創作上,要用緊緊地聯系生活、反映生活的創作方法。
不同民族地區、受不同語言和民族風格特征的影響,其民歌的旋律曲調有所不同。受其本民族本地區的語言的影響,音階的排列存在不同。如語言音調起伏較大的地區,其民歌的韻腳在旋律中往往會用大跳進行(如6●------3,6●------5的大跳進行)來強調語言的音調起伏。在語言音調起伏較小的地區,其民歌韻腳在旋律中往往會用級進的關系(如6●------1)來強調語言的音調起伏。
民歌曲調因其感情表達的需要,一般來說,民歌表達的情感內容平穩、粗獷時,所用音符較為簡單,所用節奏組合規整簡練。表現情緒激動時,所用音符較為繁雜,所用節奏組合自由復雜。有時也會加入變化音來增加感情的色彩表達,使得旋律的表達更為細致。
在民歌創作中裝飾音的使用較多,因此學習者在學習這類民歌時,往往需要作曲者口傳口授,因此在學習時,對于其本地區、本民族的風格特征,以及發展曲調的手法要加以深入了解。民歌的創作手法除了常見的模仿、重復、緊縮、延伸、調式交替、轉調等等,還有其特色的創作手法,如“魚咬尾”(356i|5·6|56i6| i-|)、“步步高”樂句音調逐步升高(3322|5533|6-|)等等。在民歌的創作中手法的運用如此流暢自如,究其根本,在于民歌的創作注重語言字眼的表達和其背后的豐富情感內容。
民歌除了在歌詞上文字形象生動的運用,就民歌本身曲調而言,同樣在努力塑造著所要表現的音樂形象,包括曲調中對于自然界的形象描繪,對于內心世界的情感描繪。民歌曲調中常見的有對有聲形象的表達,使得聽者聽見曲調的表達就知道是為何物,通過旋律音調形象地表達例如鳥叫聲、雨聲、風聲、山谷回聲、走路聲等等。還有就是無法用音符直接模仿描繪的無聲形象,這重在曲調對于所要表達的形象的相關事物進行有聲描繪,使聽者產生聯想。民歌關于內心世界的情感形象塑造,在表達不安的情緒時,旋律音調會使用緊松交織的節奏,上下起伏的旋律,使聽者感覺到焦急不安的內心情緒。在表達歡快的情緒時,旋律音調會使用明快的節奏、緊湊的旋律來表現歡樂的氣氛。
民歌因其有著鮮明的音樂形象,常常使得聽者如身臨其境,代入感極強。而民歌土生土長于民族的土壤中,它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必然有著其本身的民族烙印。通過加深對民歌和民族地方性戲曲音樂的學習、民間流傳的曲調收集來豐富民歌創作的音樂語言。
在民歌創作中,以山東地方性戲曲元素為例,山東民歌中旋律要表現歡暢熱情、氣氛熾烈、歡騰活躍的歡樂心情。借用了“十樣景”中的部分音調和“小桃紅”中的片斷節奏和音調,節奏明朗輕快,表現出勞動人民在節日中歡快的心情。有了本地區、本民族的音樂語言的融入,在民歌風格的表達上和音樂形象的塑造上,大大豐富了民歌創作上的本民族區域的民族屬性。在民歌創作過程中,并不是直接使用本民族民間音樂和地方性戲曲元素,而是根據歌詞內容,加之自身對民間音樂的吸收和消化,加以運用,進行再創造。在民歌的創作過程中,廣泛吸收民間音樂素材,可以豐富民歌創作的音樂語言,從而表達新時代的新的思想感情。
通過民間音樂的學習,汲取其如何塑造音樂形象,學習其塑造音樂形象的巧妙手法,如節奏的快慢、音色的明暗、音量的強弱、音域的寬窄、旋律的走向、調式的選擇等等手法的運用,會幫助我們在民歌創作中提高音樂的形象思維,樹立鮮明的音樂形象,增強具有本民族的風格特征和民族屬性。
民歌的創作,需要靈活的運用源自生活的創作方法,巧妙地結合所要表達的情感背景運用曲調和旋律,廣泛繼承、深入研究民族民間音樂,只有繼承了它,研究了它,才能發現其長處。勞動人民的美學趣味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的進步而提高,傳統民歌所提供的創作經驗,是極有學習價值的,需要我們去繼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樊祖蔭,趙曉楠.20世紀的漢族民歌研究[J].武漢音樂學院院報,2006.
[2]龍明洪.北侗姊妹歌曲創作方式[J].中國音樂,1993.
作者簡介:趙康延(1992—),男,漢族,大連人,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與舞蹈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技術理論與視唱練耳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