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春(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
轉型視角下地方高校音樂教學改革之路徑探討
周邦春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湖南婁底417000)
【摘要】加強地方高校轉型對我國地方高校的生存與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地方高校音樂專業教學改革是在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的,既要突出應用性,又要體現時代性,文章將從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建設、實踐教學模式、網絡教學機制、師資隊伍建設、專業課程考評和畢業綜合鑒定等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轉型;地方高校;音樂教學
我國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文化建設的日趨更新,為全面提高國民音樂文化素養提供了重要的學習條件。在藝術類招生市場的火爆和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與就業,即“供與求”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減輕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學生的就業壓力,已成為當前教育與就業等部門關注的焦點。[1]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如何有效地完成自身的轉型,除了主管部門的合理引導之外,更主要的是要依靠自身主動進行改革。地方高校音樂教學改革是其整個教學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筆者結合多年從事音樂教學的經驗及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調查,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論述。
地方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離不開企業的支持與幫助,要接地氣、融企業,要充分依靠企業及社會力量來辦學。因此,音樂專業要設法拓寬校企合作途徑,實施“三進”,即企業(專業團體、鋼琴制造廠、影視公司、出版社、電(視)臺、文化傳播公司等)進學校;企業家(歌唱家、演奏家、作曲家、導演、化妝師、編導、鋼琴調律師、燈光音響師、音樂編輯等)進課堂;實踐演出項目進學院。“三融”:即學生融入企業(專業團體、樂器制造廠、影視公司、出版社、電(視)臺、文化傳播公司等)實習、見習、藝術實踐;教師融入企業(專業團體、樂器制造廠、影視公司、出版社、電(視)臺、文化傳播公司等)掛職、進修、培訓;教師科研融入企業(專業團體、樂器制造廠、影視公司、出版社、電(視)臺、文化傳播公司等),為其音樂創作、舞蹈編排、樂隊、合唱隊、舞蹈隊排練;真正實現“產教整合、校企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起“校企”雙贏的可持續發展的合作運行機制。
音樂專業是一種實踐性、創新性非常強的專業,學生的表演既是實踐活動,又伴隨著創新,各種藝術實踐活動的開展又需要有專人去策劃、組織,學生的創業過程又跟實踐、創新與組織密不可分。因此,轉型發展背景下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學生應具備“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組織能力”等綜合能力,只有具備上述能力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競爭中立足,才能適應新時期社會的發展需求,滿足用人單位的工作需要。地方高校音樂專業要根據上述各種能力,確定其應掌握的知識點,構造能力與知識點的之間的對應關系,再根據知識點重構課程名稱,形成新的課程體系,依據課程與對應的知識點撰寫課程教學大綱、考試大綱。如器樂合奏、器樂組合、合唱與指揮、即興伴奏、聲樂演唱、器樂演奏、器樂選修等課程都是跟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有著直接的關系,一定要將上述課程作為音樂專業的主干課程和重點來加以科學設置,合理構建,重點建設。
實踐教學包括課堂實踐教學和課外實踐教學兩種。音樂專業的實踐教學除了一部分依靠課堂教學外,大部分要依靠課外實踐教學。課外實踐教學既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又是檢驗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有效途徑,同時還能為學生提供施展藝術才能的平臺,通過課外實踐表演,使其增強學習自信心,享受舞臺表演成功之喜悅。地方高校音樂專業要以各種藝術團為載體,以下鄉慰問演出為契機,以音樂采風為重點,以技能比賽為抓手,以專業考試為核心,以各種校園活動為依托建立新型實踐教學模式及其運行機制。同時應遵循“優化課堂環節、強化課外環節”的原則,對改革后的課程考核提出新的辦法,尤其是建立切實可行的課外藝術實踐實施方案、管理與評價措施以保證其質量。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改革授課模式,提供師生之間的雙向選擇機會,改善師生之間的緊張關系,增強師生之間互動環節,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在課外實踐教學中要明確規定學生在校期間必須要完成至少三分之一以上學時的課外實踐教學才能順利畢業,包括專業匯報、各種文藝演出、專業技能比賽等,這種課外實踐形式可形式多樣、不拘一格、靈活操作。
21世紀是網絡時代,各種媒體日新月異,層出不窮,因此也把21世紀稱作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有著一個共同的顯著特征就是廣泛使用電腦、手機等工具,他們每天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通過QQ、微信、微博等媒體接受或獲取大量信息與知識,媒體涵蓋信息量之大,傳播速度之迅速,查詢資料之便捷,使用人群之廣泛是有目共睹的。正因如此,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媒體的強大功能,實施音樂專業網絡教學,改變傳統的師生面對面課堂知識傳授模式,利用互聯網的強大優勢,按照在線課程的特點對現有部分專業理論課(如基本樂理、中西方音樂史、民族民間音樂、藝術概論、音樂教學法等)進行教學設計及改革,使其符合網絡教學習慣,強調課程的互動性與結構性,體現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建設以知識點為基礎的全過程教學視頻,建立在線授課網站,完善網站學習社區(課后作業及在線答疑區),改革學生考核方式,采用網絡在線考試。由此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方便學生自主學習,減少教師課堂教學課時數,節省資源,減少開支,增強實效。
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教師既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實施者,也是實施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教學轉型首先從教師轉型做起。因此,地方高校要根據教育部轉型發展要求,出臺音樂專業“雙師型”隊伍建設的相關政策、鼓勵措施、檢查與督促機制、“雙師型”教師的評價標準等,確保“雙師型”隊伍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音樂專業的雙師型應該是除了現在具備的教師資格外,還要通過掛職、進修、訪學、校企合作等機會深入專業藝術團體、樂器制造廠、影視公司、出版社、電(視)臺等單位學習、培訓、考核而獲取歌唱演員、樂器演奏員、導演、化妝師、編導、鋼琴調律師、燈光音響師、音樂編輯等職業任職資格,進一步拓寬教師的專業知識面,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與課外藝術實踐水平,全面培養教師一專多能的綜合職業素養。
專業課程考核是為了有效檢驗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也是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有效尺度。通過專業課程考核完成教學質量的評價,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鞭策師生進一步深入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轉型背景下,地方高校要改變傳統的音樂專業考核方式,即學期末“一卷定性”或“一曲定音”的做法,(即對專業理論課采用一張試卷進行筆試,而對有實踐環節的課程則采用演奏演唱一首樂曲的方式進行考試),針對不同類型的課程考核方式與考核評價機制等進行研究,編制詳細的考核方案,并對實施情況進行科學評價。在改革考核方式時注意遵循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原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數量與質量相結合的原則、考查與考試相結合的原則,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
畢業綜合鑒定是評價學生四年大學期間綜合學習狀況的有效手段,也是衡量學生能否順利畢業的標準和尺度。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學生由于平時將大部分時間用于專業學習,對其他文化課學習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有限,致使其文化底蘊相對不深,文字表述能力稍有欠缺,這是一種普遍現象。傳統的畢業論文(設計)是畢業鑒定與考評的一種重要方式,學生唯有完成論文寫作與答辯方可順利畢業。這不利于全面評價音樂專業畢業生的真實水平,更不利于其專業學習。因此,要改變傳統、單一的畢業評價模式(撰寫畢業論文),構建形式多樣的畢業綜合評價體系,如讓學生根據其自身優勢,從畢業音樂會、畢業公開課、畢業論文等多種形式中任選一種作為畢業綜合考評方式,各盡其才,各顯神通,體現畢業綜合考評的多元化。
總之,地方高校音樂專業教學改革是在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的,有其特殊的意義,既要突出應用型,又要體現時代性,從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構建以綜合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構建優化課內與強化課外的實踐教學模式、構建新媒體時代下的網絡教學機制、建立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培養機制、構建全方位與多角度的專業課程考評機制和多元化的畢業綜合鑒定與評價機制等諸多方面進行改革。
參考文獻
[1]張平,周婷婷.普通高校民族器樂教學改革之建議[J].樂器,2008(2).
作者簡介:周邦春(1973—),男,甘肅民勤人,副教授,現任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音樂舞蹈學院黨總支副書記,研究方向:揚琴、民族音樂、合唱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