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璐
(北京 100000)
王西麟作品中“長呼吸”技術解讀
劉璐璐
(北京 100000)
王西麟作為中國現當代著名作曲家之一,在國際樂壇上獲得了較高的認可與評價,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至今的音樂歷程中,始終堅持用音樂訴說苦難人生。本文以社會和時代為寫作背景,文獻史料為基礎,依托于作品和音響材料,用作品分析、史料論證等方法,力求在歷史、社會的發展中對王西麟音樂創作思想進行分析,以求王西麟進行較為深入的闡釋抑或解讀。
王西麟;喜劇的對話;悲劇性;邊緣化
王西麟說:“長呼吸技術是交響樂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它使音樂具有不減弱的而且逐漸增強的動力性,同時又使音樂在結合上一氣呵成而且具有統一感。”
“長呼吸”是王西麟提出的、建立在諸多作曲要素之上的帶有交響性、展開性的綜合寫作技巧。作曲家常將音樂作品中的一個元素(和聲,節奏,旋律等)做為支點,建立起一個強大的“結構場”。在這個“結構場”之上,樂句之間模糊界限,形成“一氣呵成”的在某種程度上不可分割的大片段音樂,而“結構場”之間的互相轉換形成了“長呼吸技術”獨特的曲式結構作用力,一個長大的呼吸,往往可以由諸多“結構場”構成;而對位,模仿,帕薩卡利亞等傳統作曲手法都為“長呼吸技術”服務。據此,長呼吸技術主要有四個技術特征:其一:由小到大:動機、樂節、樂句、樂段之間模糊界限,形成不停頓之勢;其二:由同一節奏形態形成結構場,并據此在不同節奏形態的過渡中獲得結構場得轉換;其三:節奏慣性的引申為結構慣性,同一節奏的不斷重復形成節奏慣性,并以此作為長呼吸內在動力的一部分。其四:在上述基礎上,高潮的準備、到達、保持與下降環節都具備了一氣呵成、矛盾沖突動力強的特點,并且可以形成若干高潮。長呼吸技術,來源于西方交響音樂,這是毫無疑問的。西方交響音樂發軔于工業革命時期,其規模宏大的樂隊編制、音色的富麗堂皇均與機器工業革命形成比照。以長呼吸技術為特點的交響樂作品在西方音樂中大量存在,特別是蘇俄音樂,長大的旋律線條如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單一節奏形態的重復保持、結構場的轉換如肖斯塔科維奇《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展開部的“馬達節奏”。從審美意味上看,長呼吸一詞,自然與長、大、綿延聯系在一起。這與東歐文化的氣質相符合,更與王西麟漫長的人生苦難相符合。
王西麟《第四交響曲》(op.38)第一部分賦格段,開始處由低音大提琴奏出主題,D商調域。音樂從D音開始,不斷攀援,到達高潮點a音,之后又回落到D音上,形成了一個拉長了的(被修飾過的)5度音程關系。對比拉赫瑪尼諾夫《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長呼吸樂句,就可以看到蘇俄音樂對于王西麟創作的深刻影響。可以說,長呼吸技術來源于西方交響音樂的特質與音樂基本發展手段、來源于伏爾加河上纖夫的長嘆、來源于植根在王西麟內心深入的悲劇情結。在此基礎上,王西麟借鑒學習西方現代派技術手段,不斷豐富與完善長呼吸技術手段在音樂表現力上的作用以及音樂美學意味上的內涵。下文將就王西麟部分作品中所表現出的長呼吸技術特點做詳細作曲技術分析。
如果說,單一線條形成的結構場是一個人的呼吸,一個人的對話,那么,在復調思維之下形成的結構場,便是多人的呼吸,多人的對話。上述談到的《第四交響曲》片段,只是其作品第一部分賦格段的一個主題。而作曲家運用低音大提琴陳述完主題之后,在大提琴聲部,上5 度模仿主題,此后中提琴,I、II小提琴聲部依次上5度分別模仿主題。形成了一個長達126小節的帶有濃郁中國音樂旋法特點的賦格段。在此,不僅每一條旋律有單一的小的結構場,由于運用旋律疊加重復的復調思維,以及音域提高,樂器音色的微變化,整個賦格段落形成了更高層次上,從單一的“線”到多維的“面”的“結構場”。而這個結構場便是建立在單聲部音級運動旋律與復調對位模仿的技術作用基礎之上的。
綜上,節奏為支點綜合多維的結構大致有以下特點:單一節奏型(一拍時值)機械性,組合節奏型(多拍時值)規律性重復;一個長呼吸之內,可有多個結構場,而節奏形態是微變,漸變,而非突變;一旦進入某結構場內,節奏即發揮其慣性作用力的作用,且持續時間越久,作用力越強,結構場之間的轉換力量越大,緊張度越高;在整個“長呼吸”過程中,和聲,旋律可自由發揮,乃至完全打破規律性的樂句數量,呈現出零散的材料組合,疊加,最后由慣性節奏統攝到一個統一的結構場之中;節奏形態不僅僅是樂曲某一部分的結構原則,乃至可能是整樂曲的統攝原則;長呼吸力量總是上升的,當力量積蓄到一定程度時,高潮便順其自然而來,這樣形成的高潮時有預備的,緩緩進入的。“長呼吸”是建立在諸多作曲要素之上的帶有交響性,展開性的綜合寫作技巧,并且至始至終是一種創作觀念,而非絕對的理論觀念。
對于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特別是中國交響音樂的發展來說,王西麟無疑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作曲家,其以深邃的哲理思想和立足于現代中國的傳統批判精神在創作美學上獨樹一幟;其長呼吸技術與其個人創作風格形成了鮮明的,異于一般中國作曲家的特色,分析總結其作曲技術特點有益于我們在以后的創作中不斷提升,也有益于現代音樂創作觀念的不斷提升與開拓。
[1]檀革勝.靈魂與技術的深度交融——王西麟《四重奏》(Op41).整體分析[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02).
[2]王亮.解讀王西麟《交響壁畫三首——海的傳奇》中的“合唱音塊”[J].北方音樂,2011,(03).
[3]秦志鈺.人類需要悲鳴和思索——觀王西麟《第四交響樂》有感[J].福建藝術,2010,(05).
[4]魯石.中華音樂魂的傳承與交響——王西麟和他的新作《喜劇的對話》[J].中華魂,2010,(03).
劉璐璐(1990—),碩士研究生學歷,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從事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相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