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娟
(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101)
中小學音樂作品中的美學滲透
——以海頓《驚愕》第二樂章為例分析
劉曉娟
(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101)
我國從古至今就有著“以美育人”思想和文化傳統,而音樂被看作是美育的重要途徑。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更加強調音樂的“美育”作用,無論是教材編寫,還是課堂教學都要求體現“美育”。新版的音樂教材中更加重視音樂作品的選擇,尤其重視音樂作品中各方面體現的“美”,從而讓學生能夠感受,體驗音樂中音樂要素、音樂形式、音樂形象和音樂背后的含義的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本文將以海頓的交響曲《驚愕》第二樂章為例,從該樂曲的旋律美、和聲美、結構美入手,分析如何讓學生感受體驗該樂曲中的音樂美。
《驚愕》:變奏:交響曲:美學
在中小學教育中的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音樂作品是音樂教育實施美育的媒介,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欣賞和分析,感受和理解音樂的美,逐漸讓學生產生對美的認識,形成正確的審美傾向。例如七年級下冊教材中的海頓交響曲《驚愕》 第二樂章,通過對該作品的欣賞,了解變奏曲式,感受交響曲的美,并對交響曲有一定正確的認識。教師應充分圍繞這一美學要求展開教學,讓學生進行該作品的音樂審美體驗。
在教學《驚愕》這首樂曲時,向學生介紹樂曲的背景很重要。作為初中學生不僅要欣賞音樂作品,同時要了解音樂作品的背景和基本內容。《驚愕》是由奧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頓作于1791年,海頓被稱為“交響樂之父”。他最大的貢獻是,把交響樂固定成為四個樂章,給了交響樂一個基本格式。因此該樂曲也為四個樂章,傳說當時倫敦的貴族是音樂會的常客,但是他們來聽海頓的音樂會只是為了表現自己所謂的高雅品位,在那里附庸風雅,每每在樂隊演奏時打瞌睡。海頓知道后非常生氣,于是他就寫了這部《驚愕》。該作品的第二樂章就巧妙的突出了這一主題的特點。
第二樂章之所以能從四個樂章中脫穎而出選為“人音版”教材中的第14冊第四單元中的教學內容,同時也是海頓交響曲中最為大家熟知的一首。最為主要的原因就是該章節中充滿了內在美和結構美,以及歡快、詼諧具有民間舞蹈氣息的旋律美,這首樂曲采用的是變奏曲的形式,并且主題較為樸實以及簡單,海頓老爹將古典主義美學中的講究對稱的結構美與交響曲形式相結合,也是他的貢獻之一,本首樂曲的第二樂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驚愕》這首樂曲作為七年級學生的欣賞曲目,對于學生在欣賞中有了一定的高要求,七年級學生經過7年的音樂學習,積累了很多音樂知識,養成了良好的聽覺習慣和基礎,并能簡單的分析一些音樂作品,簡述對作品的感受,因此在《驚愕》的欣賞中,要求學生初步了解交響曲,認識交響曲的演奏形式及交響主題發展中的變奏手法的運用。從美學角度來說,初步了解交響曲的結構美,感受交響曲的音色美,由多種樂器疊加演奏的音樂效果,和聲的聽覺美,體驗交響曲中主題變奏的不同效果。
教學過程:
(一)復習交響樂隊基本常識,導入樂曲的學習
播放《驚愕》第二樂章的A主題音樂,從聽覺上感受是哪種形式的樂曲,勾起學生對交響曲的回憶,總結交響曲的演奏形式,常規的交響樂隊一般有四個樂器組組成,分別是弦樂組、木管組、銅管組及打擊樂組。接著觀看樂隊演奏的《驚愕》第二樂章片段視頻,從視覺上感受交響曲的形式,加深對交響樂隊的記憶。
(二)分段聆聽,感受樂曲的旋律美,和聲美和結構美
1.A主題的賞析
聆聽A主題音樂,模唱旋律的方式,感受旋律歡快、詼諧具有民間歌舞氣息的美。
小結:作曲家運用輕、很輕,再到最后圖強的力度變化方式,使得原本平穩的主題產生了讓人驚愕的戲劇效果,更加突出強音的重要性,同時也是畫龍點睛的一筆。
2.聆聽A主題中b樂段的重復
引導學生聽出加入木管樂器演奏,旋律的音色有了新的色彩,感受不同樂器合奏出的旋律美。
小結:在這段主題音樂中,作曲家分別運用了力度和音色的變化重復,使得簡單的旋律有了新的色彩和聽覺感受。
(三)變奏A1的賞析
聆聽A1主題部分,引導學生發現第一次變奏與主題的不同,通過讓學生找到新旋律及音高,感受在主題的基礎上加入副旋律后的主副旋律交織,感知雙旋律帶來的音響感受。
小結:在本首作品中,作曲家著重運用了變奏的手法,完成了整個樂章的創作。
(四)變奏A2的賞析
聆聽A2變奏主題部分,感受音響中主旋律與A主題旋律的不同。引導學生關注低音旋律的演奏。
小結;作曲家很神奇的只降低了旋律的一個音高,并且家中了低音旋律的演奏,使得整個音樂情緒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五)變奏A3及變奏A4的賞析
聆聽變奏A3部分,聽辨在演奏樂器上發生了什么變化,產生了怎樣的聽覺感受。讓學生了解木管重奏的音色美。
聆聽變奏A4部分,關注該主題旋律中銅管樂主奏的聽覺效果,弦樂六連音對主題旋律的推動作用,及定音鼓有力的強奏烘托,感受整體的聽覺美。
樂曲主題變奏的發展方式及各段交響音色的層次,讓學生感受樂曲結構布局上的美、不同樂器合奏出的音色美和聲美,以及變奏手法在交響曲中的魅力。
學生在音樂課堂上,聆聽著美妙的音樂,欣賞著不同類型的藝術表演形式,豐富了審美對象,拓寬了審美范圍。在老師的講解下,了解了不同作品的不同創作背景,不同作家的不同創作風格,學習了音樂文化知識,體驗了聽樂曲帶來的快樂。學生在這樣良好的環境下,音樂美學修養得到了提高,進而審美情趣也得以陶冶,而這正是“以美育人”的最終目的。音樂作品中蘊藏了無數不同的音樂美,作為教師應該發掘教材中作品的音樂美,并進一步了解教材外的音樂作品,讓學生有更多感受體驗音樂美的內容和途徑,將音樂美學與音樂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真正落實“以美育人”的音樂教學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