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樹槐
(河南省汝南幼兒師范學校,河南 駐馬店 463300)
肢體律動與音樂教學
麻樹槐
(河南省汝南幼兒師范學校,河南 駐馬店 463300)
律動教學就是將音樂的學習與身體的運動結合起來,用身體的各種富有韻律的動作來表現音樂,以達到培養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和表現能力的目的。下面我就律動教學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教學實踐做一下簡要論述。
肢體律動;音樂教學;教學活動;表達
“體驗先于認知”的教學理念指向審美的和素質的教育,或者說使音樂與生活離得更近,瑞士音樂家、教育家愛彌爾·雅克·達爾克羅茲(EmileJaques-Dalcroze)以達爾克羅茲教學法,也稱為“體態律動學教學法”實踐著這種理念。
人的學習類型有四種,分別是聽覺型、視覺型、肢體動覺型及直覺型(Labuta & Smith, 1997),Fauth(引自Pica,2000,p.26)曾經說過:我們保留讀到的內容有10%,聽到的內容有20%,看到的內容有30%,同時聽到的和看到的內容有50%,同時聽到、看到和說出的有70%,同時聽到、看到、說出和做到的有90%〈做到也指的是扮演、舞蹈、戲劇、繪畫、建構等〉。所以如果在學習的歷程中運用到愈多的感官,自然會有較深刻的印象(Pica,1955)。而瑞士達爾克羅茲音樂節奏教學法(Dalcroze Eurhythmics)便是一種全方位的藝術學習,它不僅是音樂教學法,更以音樂結合創意舞蹈、即興式的戲劇、默劇、肢體訓練等多元性的教育理念。本文以身體經驗形成音樂意識為實驗基礎,將人類天賦的自然樂器-歌喉(聲音)與身體給予音樂基礎訓練,訓練學生的歌喉或身體成為一個充滿表達力的節奏樂器,并使知性(理論)與身體實際結合體驗后,作為日后更進一步的創作能力的準備,以提升將來在音樂、舞蹈與戲劇的表演能力。
達爾克羅茲音樂節奏教學法為世界著名音樂教學法的一,且為歷史最悠久者。此教學法是由艾彌爾·杰克-達爾克羅茲(Emile Jaques - Dalcroze,1865-1950)于1905年在瑞士日內瓦音樂院提出的,其特色為教學者以鋼琴即興的方式,帶領學生透過身體律動來體驗音樂,由身體扮演聲音與思想間的媒介,成為直接表達情感的樂器(Bachmann,1991)。此教學法由三個主要課程組成,分別為律動(eurhythmics)、音感訓練(solfège)和即興創作(imprroovvii--sation)。
達爾克羅茲終其一生的實驗后發現,學習音樂的前提在于一個人是否能發揮情感,只有與情感結合的音樂才能真正深入音樂的美善。因此其教學目標有下列三點:1、訓練控制內在精神與情感的力量;2、訓練肢體反應及表達能力;3、訓練個人快速、正確、適當及感性地感應音樂的能力。
達爾克羅茲認為音樂行為是耳朵(ear)、頭腦(brain)與肢體(body)三者并用的活動。因此其教學法中包含三種主要課程,分別為律動、音感訓練與即興創作,而此三種課程環環相扣、相互影響。
即興創作是達爾克羅茲課程中音感訓練和律動體驗的延續。其目標就是要讓學生有意識的表達他們聽到的、感受到的及所了解的音樂,很有技巧的將肢體動作及聲音素材結合起來,自由的創作出有想像力的作品。
學生在課堂中采用各種方式,即興作出他們耳中所接收到的任何訊息,利用動作、說唱、拍擊、打擊樂器、鋼琴等媒介來體認他們先前自音感及節奏動作課程所學到的音樂概念,并創造他們自己的作品。
Mead(1994)在書中提到即興教學的目標如下:
幫助學生將經驗中所學綜合起來;證實哪些是學生已學會或了解的部分;誘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音樂意涵;激發學生的專注力與聆聽;擴展學生的想像力及鍛練學生的樂思;在即興的過程中,會帶來成就感與滿足感。
以優美富創意的肢體動作來呈現音樂品的實質內涵稱為聞樂起舞,為一種結合音樂、視覺藝術與表演的深度音樂欣賞方式。
不同的音樂給人不同的感覺,有的聽起來快樂、有的聽起來悲傷;有的聽起來高亢、有的聽起來沮喪。透過作曲家的巧手,可以讓聽眾想像音樂中的畫面,引發內心不同的情緒。到底是怎么辦到的?原來,影響音樂情緒的三個構成因子就是調性、速度和力度。調性,引發情緒快樂或悲傷的程度;速度,引發情緒和緩或積極的程度;力度,引發情緒輕柔或深刻的程度。今天,我們將透過以下從音樂游戲中體驗音樂要素,透過音畫創作化抽象為具體和以肢體律動表現音樂作品的內涵的活動,讓抽象的音樂要素具體的表現出來,讓音樂中的畫面一一呈現!
[1]楊立梅,蔡覺民.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與實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傅碧云.心隨律動,舞出精彩——淺談中學音樂教學中律動的運用[J].新課程(中學),2014,(05).
[3]許英.淺談“體態律動”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學習(上),2011,(10).
[4]劉巖鷗.體態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4(28).
[5]沈曉苑.“律動”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在小學音樂課中的應用探討[J].新課程(小學),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