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論中國傳統音樂藝術資源的當下價值
王 麗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近代以來,隨著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中國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文化的不斷的對話中,已經出現了很大的變化,“西樂東漸”、“東學西漸”的音樂發展歷史已經呈現。中國音樂走向何去何從,成為當代音樂人紛紛討論的重要命題。中國傳統音樂藝術資源在當下價值何在?筆者試圖從傳統音樂的當下價值角度作論述,以此辨明中國音樂的發展方向。
中國傳統音樂;藝術資源;價值
藝術自出現之日起,無時無刻不對人類生活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宗教、哲學、藝術被定義于人類文明三要素,哲學是人類思想的薈萃,宗教是人類心靈的寄托,藝術則是人類對萬物之美的詮釋。易中天先生曾在他的歷史解密大全中提到“在宗教、哲學和藝術萌芽之前,人類沒有文明史,只有莽荒史和原始部落史。”可見宗教哲學藝術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之大無與倫比。自人類文明產生之初,宗教哲學和藝術便隨生產勞動而出現。無論是早期的巫術活動,還是獵人為狩獵活動而做的必要的模仿,抑或是為了表情達意,人們的生活總是與藝術息息相關。中國傳統音樂藝術作為中國主要藝術形式代表之一,經過漫長的歲月,創造出了無數光輝燦爛的音樂文化。
中國傳統音樂藝術起源由來已久,早在遙遠的半神話年代里,已經有了屬于中國的民族音樂觀念和形式的開始。黃帝制定音律、女媧作笙簧、伏羲發明琴瑟……其發展大體經歷了遠古時期、中古時期和近現代時期。遠古時期,音樂舞蹈和詩歌緊緊結合在一起,如《大夏》等樂舞。西周時期確立了十二律,及宮商角徵羽等七個音名,后又發明了計算樂律的三分損益法,出現音樂專著《樂記》《樂論》以及《呂氏春秋》中的音樂論述;中古時期,國家開始設立音樂機構——樂府,專門培養音樂人才,收集各地音樂素材,外域文化不斷傳入中國,音樂歌舞已具相當規模,場面龐大。涌現了諸如蔡邑、嵇康、阮籍等知名琴家,琵琶、鑼、鈸等樂器隨著絲綢之路進入中國,逐漸結合本土音樂形成豐富多彩的音樂發展局面;近現代音樂發展緩慢。從宋朝開始,音樂出現復古風氣。但民間音樂卻呈現出多樣且豐盛的面貌,戲曲和說唱音樂成了這個時期音樂的主流。琴、箏、琵琶、笛子等獨奏樂器技巧提高的同時,民間器樂的合奏也倍加活潑,陸續形成了山西吹打、河北吹打、蘇南吹打的吹打樂種和廣東音樂等南方絲竹樂種。
中國傳統音樂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一)聲樂
我國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曾說: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絲指的彈撥或拉弦樂器,竹指的吹管樂器,而肉則指人的聲音。人聲是世界上最原始的樂器,任何一種樂器的表現都以模仿人聲為主要目的,我國的音樂亦是如此。中國傳統音樂中聲樂曲所占比例很大,幾乎都以與詩、詞、賦等有關,同時也以各種不同的面貌和形態出現在我們面前。聲樂又主要有分為:1.中國古代的歌曲。早期歌曲往往與先民辛勤勞動有關,情歌在古代音樂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夏商時期,歌曲更是成為統治者歌功頌德的工具,一般老百姓也常籍歌曲來抒發對苦難生活的不滿。從唐代詩人王維的《陽關三疊》到宋時蘇軾的《大江東去》及岳飛的《滿江紅》都可以看出古代歌曲所具有的高層次藝術成就,它是千百年來先民智慧心血的結晶,民族文化的瑰寶。2.民歌。民歌是民間的集體創作,百姓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意愿的一種藝術形式,是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侶。民歌是一切音樂形式的起源,透過民歌可以了解整個民族的精神氣質。我國早在西周、春秋以至戰國時期,民間歌謠就十分興盛,《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漢初設立樂府,從事民歌采集。唐代民歌雖然保存下來的不多,但從相關史料中可以看出,唐代民歌創作和傳播也非常繁盛,無論是在曲調風格,還是演唱形式都有更高的發展。到了明清時代,我國已有相當數量,具有強烈民間色彩的杰出民歌。民歌根據形式又分為勞動歌曲,山歌,小調等。
(二)說唱音樂
說唱音樂是指有道白有唱腔的敘事性音樂形式。這種文學與音樂相結合的表演形態,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極為卓越的藝術創作成果。漢代樂府詩《孔雀東南飛》是最早的說唱音樂的雛形。其正式形成在隋唐時期。宋朝后更是流行很多說唱形式。現存最完整的一套是《西廂記諸宮調》。許多曲種一直流傳到今天仍不斷被人們所演唱。清朝繼續了明時期的多種說唱形式并加以傳播和發展。出現了許多新曲種,有些后來發展為深具影響力的形式。例如彈弦牌子曲、北方的各種大鼓書等。現今流傳在全國各地的不下二百多個,大致有鼓詞、彈詞、道情、牌子曲、琴書、快書、走唱、雜曲等八種。
(三)戲曲音樂
戲曲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先秦時的樂舞、漢代的角抵之戲和歌舞說演故事的表演算得上是戲曲藝術的萌芽,隋唐時期產生了代面等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據史料記載,我國戲曲形成的確立應始于十二世紀南宋的永嘉雜劇,早在九世紀的北宋我國已經有了雜劇的形式萌芽。明代是我國戲曲音樂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多種戲曲腔調在那個時期興起。到了清代,許多新的戲曲聲腔又興起,一方面繼明代戲曲聲腔的流傳和演變,另一方面也吸收了更多的地方民間曲調加以運用。明清兩代造就了許多重要的聲腔和劇種,并有許多民間歌舞小戲在不斷地成長。據統計,我國戲曲劇種腔調多達四百余種。
(四)民族器樂
民族器樂是樂民族樂器演奏的音樂形式,是構成我國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早在有文字記載之前,先民已經創造了許多樂器,它們是表現音樂、舞蹈和戲曲等藝術的重要工具。根據演奏方法和聲音效果,分為打擊樂器、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拉弦樂器等。遠古時期的樂舞是結合歌、舞三者的綜合藝術。純粹的器樂創作的起源很早,約兩千多年前,古琴藝術高度發展。唐代琵琶音樂高度發展……除了民族器樂獨奏曲外,傳統民族器樂合奏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極其珍貴的文化珠寶,至今,我國的民樂合奏仍然廣為發展,較為流行的有:吹打合奏曲、絲竹合奏曲等。
中國傳統音樂在發展歷史長河中,為傳承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歌頌領袖的豐功偉績。《大夏》歌頌大禹率領部落群體治水事跡;作為一種禮樂形式和文化象征,幾乎都與其勞動生活,創業事跡和原始宗教祭祀活動密切相關。遠古樂器的產生與先民原始信仰及其巫術活動有密切的聯系;古代帝王通過對行人采集而來的各地民間歌謠的表演和吟唱欣賞達到了解和熟悉各地民情風俗的目的;建立了有關音級、音階的樂學理論,理性地樹立起了比較系統化的音樂理論和概念;儒、墨、道三家紛紛從音樂藝術中汲取靈感,支撐自己的哲學思想。孔子注重樂的政教功能;荀子認為音樂是人思想感情的表現,需要用禮來加以節制。老子“大音希聲”、墨子的“非樂論”均從音樂的角度來審視世界;秦漢之后,宮廷音樂舞蹈機構的大規模擴充,更加豐富了音樂品種、音樂體型和表演場合。不僅為貴族享用,在民間一些重大風俗節目盛會和年節慶典中,也為其他階層群眾喜愛和仿效。總而言之,中國傳統音樂的歷史價值主要體現在悠久歷史文化傳統基礎上的本民族傳統文化內容和體現本民族傳統文化精神;也體現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及各個側面和現實存在的各個領域的中國傳統音樂的樂制,律制和音樂作品的形態構成,對世界音樂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發揮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這些歷史價值在當下是否還存在有價值呢?答案是肯定的。
筆者認為中國傳統音樂的當下價值首先表現為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有不少合理性,在當下仍具有一定的價值,值得傳承。其次,古代音樂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嚴重影響其自由發展。在當下,音樂更應該成為人民審美的對象,我們應該從根本上加以改造,打破體系,使音樂得到解放,重新回到人民的懷抱,成為人民的心聲。再次。我們應該從傳統音樂思想體系里找到解放人的自由的合理因素。
當今我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形式主要體現在國樂的發展上。中國國樂團發展至今已具相當規模,表現能力亦大幅度提高,今后我們應該更加致力于繼續研究改進,使其達到更完美的境地。在全力發展國樂合奏時,應該在傳統器樂演奏形態上,特別是各地的富有特色的吹打、絲鑼鼓等音樂加以保存,同時在此基礎上創新創作手段,使我國傳統音樂發展不致偏廢、喪失。
[1]伍國棟.中國音樂[M].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王麗(1975—),女,漢,重慶潼南,碩士,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方向:中國音樂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