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光耀 王靖雯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0
?
體驗式學習模式在《會計基礎與實務》課程中的應用探討*
段光耀**王靖雯**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江西九江332000
體驗式學習模式側重于創設特定的學習情境,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通過切身體會感悟知識,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將體驗式學習模式應用于《會計基礎與實務》課程中,勢必產生良好的效果。
體驗;學習模式;應用
體驗式學習模式是指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從學生自身的體驗出發,盡可能地創設接近真實或具體的環境,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從而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形成具體的認識。該模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感悟理論知識。基于體驗式學習模式的優越性,我們作為高職院校會計類專業一線教師,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將體驗式學習模式應用于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會計與審計專業《會計基礎與實務》課程,力求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實現更好教學效果。
傳統學習模式主要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教師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教學大綱,依照教材逐一講解知識點,學生則通過認真聽講、仔細研讀教材理解、消化各知識點。在這種灌輸式教學模式下,教師通過課堂講授、多媒體輔助等形式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往往缺乏獨立思考,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學習模式過于強調教師在學生接受知識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將學生視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此外,這種模式并不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感受和切身體會,極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形成好高騖遠的心態。
體驗式學習模式需要創設接近真實或具體的學習情境,讓學生作為一個個不同的學習主體,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通過參加教師組織的各種活動,在不同的學習情境中感悟知識。在這種學習模式下,教師需要設計各式各樣的活動,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信心。這些活動包括企業體驗、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分組討論、互動交流等,學生通過參與這些活動,能親身體驗各種知識,并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逐漸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與傳統學習模式相比,體驗式學習模式更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看作是學習主體,更注重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會計基礎與實務》課程為大一會計與審計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安排在大一上學期,每周計劃課時8課時,總課時約140課時。會計基礎理論部分主要包括會計認知、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要素、會計科目、會計賬戶、會計憑證與賬簿、會計報表等內容。實踐教學環節則主要是工業企業為背景,引入企業的經濟業務,設計具體的原始憑證,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基本會計核算原理對經濟業務進行會計處理,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最后編制簡單的會計報表。
具體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安排為:大一上學期學習會計基礎理論,大一下學期專門停課一周,在實訓室由實訓老師帶領進行七天實訓。學生的這種學習模式理論與實踐學習分離,雖然有利于學生在理論與實踐學習中對重難點的集中突破,但是由于中間放寒假時間大約有40-50天時間,最終會導致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早已將前面學過的較為薄弱的理論知識遺忘。并且,在前面的理論學習過程中,由于缺乏具體真實的企業環境,也會使學生對于會計的基本認知較為模糊,難以形成理性的認識。
(一)參觀、了解企業、銀行、稅務部門,指導學生提高會計專業認知
目前關于會計基礎知識的學習都是以工業企業為載體,圍繞企業主要經濟業務,學習基本的會計核算原理。而傳統的課堂教學缺乏真實的企業環境,學生對于企業是干什么的、企業經營業務流程、銀行、稅務、工商、會計是什么、會計有什么作用、原始憑證是從哪里取得的、記賬憑證填制過程中有什么具體要求、登記賬簿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報表的編制有哪些方法等問題缺乏基本的認知。這就需要我們引導學生進入企業參觀,多了解企業的經營業務流程,對企業的經濟業務各環節形成初步、感性的認識。我們認為可以在《會計基礎與實務》課程中引入校外參觀、實踐環節,在學期初引導學生進入企業、會計師事務所參觀企業經營業務流程、具體的會計憑證、賬簿、報表等,使學生形成初步的會計認知。同時我們要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與企業會計人員、銀行、工商、稅務部門工作人員交流溝通,通過直接交流使學生了解會計人員需要處理的基本日常事務、會計崗位的職責和權限,認識到實務工作中的一些重難點。通過這種體驗式學習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了以往呆板的課堂教學氛圍,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此外,我們還可以聘請相關的銀行、工商稅務部門工作人員來校開講座或者認學生進入商場超市自我體驗、往屆優秀畢業生返校交流,將學生從課堂中解放出來,使他們能初步接觸社會生活,感悟會計工作的基礎和原理。
(二)創設虛擬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
在會計基礎知識講授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特定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互動,使學生由被動接受教師所灌輸的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比如教師在講授“收入”要素時,可創設特定情景,要求3名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甲企業的出納、甲企業的開票員、甲企業的倉庫管理員、乙企業的采購員、銀行工作人員。乙企業采購員持轉賬支票到甲企業采購材料,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到原始憑證的審核、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開具、貨物的發出、收入的確認等。要求扮演不同角色的學生正確地傳遞憑證,明確收入確認的時點。其他同學對于其中出現的錯誤可以上前幫忙糾正,并分析存在錯誤的原因。通過不同的角色扮演,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從而避免了抽象、枯燥無味的理論講授。同時,通過參與該活動,也增進了學生相互之間的了解,使學生體驗了友誼的快樂。
(三)引導學生進行反思體驗,不斷強化專業應用技能
學生在學習一部分會計基礎知識后,讓學生對所學的會計基礎知識進行遷移與運用、舉一反三是對其理論知識體驗成效的檢驗,同時也能鞏固學生體驗過程中學到的會計基礎知識或實務知識,并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會計基礎知識的學習方法。比如,學生在學習“應付賬款”賬戶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顧一下前面學過的“應收賬款”賬戶的使用方法,并將兩者聯系起來,進行比較分析,這樣更有利于全面地掌握這兩個賬戶的使用方法。
(四)開展相關校園活動,進行體驗式教學
我院從校內外聘請了相關行業專家、教授,舉辦了“成功從財院起步”、“會計成就人生”等系列會計專業認知活動,使學生通過聆聽行業專家、教授的講座,對會計基礎知識和會計實務知識都有初步的了解。此外,我院還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全省甚至全國會計技能大賽、沙盤模擬大賽等,從而達到以賽促學的目的。對于剛接觸會計的大一新生,我們可以請往屆參加會計技能競賽并獲獎的學生來和他們交流,介紹一下參加會計技能大賽的心得體會。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
(五)合理安排會計基礎知識學習和實務操作的時間,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
目前,我院會計基礎知識的學習安排在大一上學期,中間放寒假時間大約有40-50天時間,一部分學生在大一下學期的停課實訓過程中早已將前面學過的較為薄弱的會計基礎知識遺忘,勢必會重新撿起課本,重新復習,甚至有的實訓教師在實訓操作前需要先給學生重新講解一下會計基礎知識,這樣嚴重影響實訓教學進度和實訓效果。因此,為改革會計基礎知識學習和實訓操作分離的現狀,我們建議將停課實訓安排在大一上學期期末,使學生能夠邊學邊做,邊做邊學,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實現會計基礎知識學習與實務操作的有機結合。實訓結束后由教師進行會計基礎知識與實訓操作要點的總結歸納,最后進行會計基礎知識與實訓操作的“雙重”期末考核。
[1]王佩嫻.體驗式教學法在基礎會計教學中的應用[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14.02.
[2]黃秀南,王惠琴.體驗式教學法在基礎會計教學中的應用.新會計,2016.05.
F232;F233
A
1006-0049-(2016)19-0030-02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2015年立項課題《體驗式會計學習模式的創新與實踐——以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會計基礎與實務〉課程為例》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XCY-2015-3)。
**作者簡介:段光耀(1981-),男,漢族,湖北黃梅人,碩士,江西財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實務;王靖雯(1987-),女,漢族,江西九江人,碩士,江西財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