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 漪
(廈門大學附屬音樂學校,福建 廈門 361000)
指尖生花
——淺談古箏教學中如何提高演奏者素質
汝 漪
(廈門大學附屬音樂學校,福建 廈門 361000)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樂器,她用修長的身型和優美的音色征服著觀眾的視覺和聽覺,給人以美的享受。本文重點通過闡述古箏演奏者應具備“力、意、氣”這三個方面的素質,以便更好地展現古箏這個樂器的情感表達藝術魅力。
【關鍵】古箏教學;古箏演奏;“力”“意”“氣”
想要學習和演奏一門樂器,基本功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大家都知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道理,古箏的學習也是如此。隨著古箏新作品的逐漸增多,在樂曲的速度與力度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基本功的練習就顯得尤為重要。
古箏演奏中,右手的演奏指法主要有“打、勾、抹、托”,左手的演奏指法主要有“揉、按、顫、點”,這些技法都要做到自然流暢,飽滿清晰,以達到不同樂曲對演奏者的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困惑的是怎樣才能彈得更快,而忽略了慢練的重要性,有時只一味的追求快,而降低了對音色以及清晰度的要求。其實,慢練在完成樂曲快速段落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每拿到一首新作品,首先要看清楚調式調性以及段落結構,然后從“慢”入手,靜下心完成樂曲中的每一個音,使每一個音每一個節奏型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為快練打好基礎。例如樂曲《袖夢》(劉樂作曲)、《溟山》《云嶺音畫》(王中山作曲),這些樂曲快板中有大量的左、右手快速指序技法以及輪指技法,這些段落如果沒有長時間的慢練做支撐的話,恐怕就算完成了樂曲,其質量定不會高,更談不上引起觀眾的共鳴了。
練習時,首先應保持好手型,此外,指尖需用力抓住琴弦,指關節彎曲,使整個手臂的力量都集中到指尖,指尖過弦速度不宜過慢,要有種敲擊琴弦的感覺,手背要穩定,不能跳,如此反復練習,手指肌肉的力度才會得到訓練和積累,手指彈奏才不會有負擔。
學生演奏樂句往往沒有連貫性,每一個音都是獨立存在的,這樣的音樂缺乏旋律性和歌唱性,猶如散落的珍珠,雖然美麗,卻無法成為項鏈。在教學中,應教會學生多聽余音共鳴,心隨樂走,樂由心生,腦海中要有樂曲的旋律畫面,應多想想音與音之間空白的部分該做些什么,這里不是簡單的停頓,往往是樂曲容易出彩的地方,古人就說過:“此處無聲勝有聲”,那該如何做到“勝”有聲,這就非常考驗演奏者的功力。演奏時,要求手指觸弦不可隨意,過弦速度不宜過快,感覺像是在摸著彈琴,要使琴弦得到充分的震動,手指小關節不能壓得太死,否則音色會顯得僵硬、短促,沒有彈性,整首作品也就失去了連貫性。
由上可見,基本功的練習在樂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能使演奏者靜下心來研讀樂譜,把每一個音和節奏都印在腦海里,也能使演奏者慢慢體味樂曲的意境和魅力,為樂曲的更深層次表達做好鋪墊。
寶劍之所以有鋒利的刀刃,是因為經過了長時間的磨礪,梅花之所以香氣撲鼻,是因為經歷了漫長的嚴冬。古箏演奏亦是如此,只有掌握了扎實的基本功,手指才具有“力度”,樂曲才具有“張力”“吸引力”,指尖才會因“力”生花。
“意”,有意義、意念、意境的意思,彈奏樂曲,首先要理解樂曲的意義,是歡快還是悲傷,是寫景還是抒情;其次,帶著這樣的意念去演奏樂曲,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感情,最終營造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樂曲意境,與聽眾置身音樂之中,感受音樂之美!
說到“意義”“意念”“意境”,這就與演奏者的文化底蘊密不可分。拿到一首新作品,我們先看到的一定是曲名,曲名是樂曲的高度概括,它包含了樂曲的速度、情感與地方特色等多方面的內容。例如樂曲《臨安遺恨》(何占豪作曲),此曲描寫的是抗金名將岳飛的事跡,此曲曲名的重點是在“遺”字,有遺憾、未完成之意,故全曲感情基調為悲憤、遺憾、無奈;速度有快有慢,慢板無奈、悲壯,快板英勇、無畏。再如樂曲《春到湘江》(王中山作曲),樂曲描寫了春回大地之時,湘江河畔的景色,此曲曲名的重點是在“春”字,春天,是充滿希望的季節,春草萌芽,暖陽和煦,此時,與三五好友泛舟湘江是何等美事!故樂曲速度穩健,烘托出一副美好、和諧的畫面。再如傳統箏曲《姜女淚》(周延甲作曲),此曲為陜西風格作品,曲名中有一個“淚”字,便給人一種悲傷的情緒,樂曲運用了陜西地方曲種“秦腔”和“郿鄠音樂”的表現形式,描繪出一個獨倚窗欞、淚眼望夫的哀怨女子形象。又如樂曲《云裳訴》(周煜國曲),此曲根據李白《清平調》中的詩句“云想衣裳花想容,看風弗蘭露華濃”而作,描寫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情感糾葛。此曲曲名的重點在于一個“訴”字,“訴”當作訴說、傾述之解,如果演奏者不去“訴說”,那聽眾如何知曉要表達的含義?所以演奏者要多多唱譜,這樣才能體會樂曲中如泣如訴的情味,才能明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纏綿悱惻的愛恨情愁。
此外,在教學中,學生因為沒有直觀的視覺感受,往往很難理解樂曲的意境,而曲名中隱含的色彩就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樂曲的感情基調。聲音其實是可以看得見的色彩,而色彩是可以看得到的聲音。比如王中山的作品就極具色彩表現力,正如《中山箏談》[1]這片文章在評論他的藝術創作時所說:“行云流水撥弄指尖琴弦,妙筆生花勾勒音情畫意。愛箏愛畫愛生活,古箏和繪畫水乳交融般融入了王中山的藝術長河并緩緩流淌著。他‘畫’《溟山》,‘畫’樓蘭,‘畫’《漢江韻》……用一把古箏畫出了一副富合人生真諦,飽含人生感悟的博大畫卷。”再例如上文中提到的樂曲《春到湘江》(王中山作曲),綠色可以用來描寫春草,橙色可以用來描寫暖陽,這兩個顏色淡雅溫暖,充滿希望,與樂曲所要表達的情感相輔相成,并且,能更直觀的幫助學生了解樂曲,演奏樂曲。
樂由心生,音樂是表達內心活動的手段之一,我們不僅要把握音樂的地域特色與區別,更要了解曲作者的意圖,對樂曲進行二度創作,更準確的表達樂曲內容。“轉軸調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可見情至乃是樂曲表達的最高“境界”。琴是有生命的器物,只有細細品味,樂曲才會更具“意境”,指尖才會因“意”生“花”。
隨著古箏表演形式的多樣化,人們對于演奏者的能力要求也是越來越高。演奏者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豐富的文學修養,還要具備得體的演奏姿態,這也就是古箏演奏中的肢體動作。
“氣”,顧名思義,有“氣息”、“氣流”、“氣韻”之意。在教學中,學生的肢體動作有時會過于僵硬、刻板,仿佛是為了提手而提手,為了搖晃而搖晃。而得體的演奏姿態來源于順暢、平靜自然的呼吸。藝術都有相通之處,在這里可以參考《論歌唱的呼吸》[2]一文對歌唱中“自然”的表述:“這里的自然指的是什么呢?著名歌唱家菲爾德說:‘所謂自然,就是不以人工的、人為的、以外部手段形成的結果。自然的呼吸方法,就是要求呼吸不直接受技巧訓練或規定動作的影響,是一種不知不覺的、正常的、無意識的、不帶一點主動控制,是一種反射活動。’”
學生每拿到一首作品時,應先唱譜,這是極為關鍵的一步。唱譜時,我們會隨著自己的生理呼吸來停頓,這也就是在劃分樂句;我們會隨著自身音量的大小來變化,這也就是樂曲的強弱起伏。在這里依然可以類比歌唱的情況:“要分清順應自然和聽其自然之間的差別。歌唱中的呼吸是有目的、有要求的,絕不能放任自由,它既要服從生理上的規律,又要滿足歌唱上的需要;既要無拘無束,又要有所控制。這就存在著一個經過反復實踐,由必然向自由轉化的過程。”[2]在古箏演奏中,我們要把生理的呼吸轉化為演奏時手臂的提手,要把唱譜時音量的大小轉化為演奏時神態的變化與手指力度的控制,做到“哀而不傷”,這樣就有了自然的肢體動作,不會僵硬、做作,樂曲的氣息也會變得通暢,并且具有氣韻之美,如飛流之下的瀑布,大“氣”磅礴,一“氣”呵成,才會“氣”勢如虹,震人心魄,指尖也才會因“氣”而生“花”。
如果說扎實的基本功是樂曲演奏的基石,那么領悟、演奏出作品的意境就是樂曲演奏的靈魂,而自然瀟灑的肢體動作可以是樂曲演奏的華裝,這三者是演奏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素質。“曲有誤,周郎顧”,可見樂曲中任何細小的情至都逃不過聽眾的耳朵。演奏者只有練就扎實的基本功、不斷地豐富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與體態,我們的指尖才會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1]中山箏談(二)[J].秦箏,2013,2.
[2]趙秀榮.論歌唱的呼吸[J].音樂生活,2008,3.
汝漪(1985-),女 ,漢,福建廈門人,職稱:古箏教學,研究方向:器樂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