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銀銀
南昌大學人文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
漢語詞匯復音化原因的考察
胡銀銀*
南昌大學人文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在漢語詞匯中復音詞是主要的組成部分,考察漢語詞匯發展的過程,發現漢語詞匯單音節詞的比重日趨下降,筆者從語言內部和外部諸方面進行考察,闡釋漢語詞匯復音化的原因。
漢語;復音詞;復音化;詞義
漢語在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明顯變化,即單音節詞發展為復音節詞。縱觀現代漢語,是以復音詞(尤其是雙音節詞)占據主導地位,二者對比,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1.改變成了完全不同的詞語。如:股:大腿、目:眼睛、賊:小偷。2.在原詞基礎上加前綴或后綴。如:袋:袋子、鷹:老鷹、鴨:鴨子。3.用兩個單音的同義詞構成復音詞。如:饑餓、言語、眼睛。”[1]
(一)漢語語音系統的由繁變簡
“遠古漢語是單音詞占優勢的語言,那時候的語音系統比較復雜,聲母和韻母中音位和音位的組合方式比較多樣,因而單音節的詞能互相區別。隨著時間的發展,語言系統先后發生了復輔音聲母消失、輔音韻尾合流、音節結構的簡化的現象。兩漢以后,音節結構進一步簡化,使得語言符號的區別性較前減少,而新概念新事物又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產生需要有新的方式來解決這一矛盾。”[2]而在語言中,語音系統、詞匯系統、語法系統是相互影響、關系密切的統一體,如果它們其中的一個系統發生變化,其他系統也必然會受到影響。如“畫兒”在讀音中如果有卷舌動作是名詞,如果沒有卷舌動作,則是動詞。語音系統的簡化使可相拼的音節減少,就造成同音詞增加,這勢必會影響詞語的應用和交際,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單音詞就可以變為復音詞,如“油”這個單音詞,為了避免其在使用中出現歧義,我們就可以用“石油”和“食用油”這兩個復音詞來區別。
(二)為了區別單音多義詞的詞義
一個詞在產生之初一般是單義詞,但是在詞義的發展過程中會在本來意義的基礎上出現一些另外的意義,即詞的引申義。隨著詞的引申義的不斷重復使用,它們便在詞匯系統中固定下來,和詞的本義一起為人類社會服務。因此原來的單音單義詞就演變成單音多義詞,例如:“過”有“經過”、“超過”、“過失”等多個意義,它們共同被人們所使用。但是這類詞意義的確定方法使用范圍有限,不能徹底區別所有單音多義詞的詞義。張世祿先生認同復音化能夠區別單音多義詞,他認為單音詞變成復音詞能使單音詞的意義更容易區分,他曾明確表明:“詞義變化的結果,常常使一個詞分化而成為多種不同的解釋,如果不把單音詞改變為復音的合成詞,也就有意義混淆的弊端。”[3]
(三)單音詞詞義的單純性與客觀事物復雜性之間的矛盾
在現實生活中,一開始人們用一種語音形式指稱一種事物,隨著社會的發展,新事物的增多,事物變得復雜、繁多,人們出于經濟適用的原則,與某事物有關的現象或者事物也用此語音形式表示,如“眼”本指動物的眼睛,生活中我們使用的“針”上面也有小孔,類似動物的眼睛,于是人們便將二者聯系起來,稱其為“針眼”。如果單純說“眼”而不說是動物的還是“針的”,那么人們就不能很好地區分“眼”具體指哪個。
(四)語言中修辭的需要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在滿足了人們傳遞信息的基本要求之后,人們又對語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修辭方面的要求。但僅單音詞是無法達到修辭的要求的,如一個對偶句,上聯中出現了合成詞,那么下聯也必須采用同類型的合成詞,而不能用意義相同的單音詞。再者,與疊音詞、連綿詞有關。疊音詞和連綿詞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有回環往復、音調和諧悅耳的效果,給人以音樂美感的享受。
(五)為了體現特殊的語法現象的需要
為了改變詞的功能也可能會使單音節詞變成復音詞,例如(晁錯《論貴粟疏》)“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句中“貴、賤、卑、尊”四字是形容詞,為了讓它們變成動詞,故在這些字前加上“所”構成“所”字結構,讓“貴”等字和“所”一起構成名詞,變成了復音詞。
(一)客觀現實社會的發展
語言是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產生的,與社會有密切的聯系,作為語言系統要素的詞匯當然也會隨社會的發展而改變,并且詞匯是對社會變化最敏感的要素,社會生活內容不斷豐富,促使新生事物大量出現,從而出現了大量的新概念。人們為了記住這些新事物、新概念,就會不自覺的在語言系統中創造大量的新詞來對應這些新事物、新概念,例如“電腦”、“微博”等。可是人們明白面對如此繁多的新事物、新概念僅用單音詞來表達無疑無法滿足社會交際的需要,這就需要擴充音節來表達日益增多的社會事物。
(二)對外來語言的吸收
外來詞語的吸收對近現代漢語的復音化起了一定催化劑的作用,在漢民族和其他國家接觸之前已經有了一些復音詞,如“司馬”、“饑饉”,這樣的復音詞出現與外來詞的影響沒有任何關系,僅是漢語內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隨著漢民族與其他國家的接觸,外來詞逐漸增多,在此過程中漢語的復音詞也逐漸增加,但這些外來詞并不是使漢語復音化的直接因素。
(三)造詞方法的發展
隨著社會和語言的發展,語言中的詞匯要素不斷豐富,人們創制新詞所需要的材料也有了一定的積累,構詞所用的方法隨之趨于多樣化,這樣人們在創造新詞時就會不自覺地突破單音造詞的局限,它的能產性太低,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時人們就考慮用新的方式來造詞,例如詞根復合造詞法或詞綴派生造詞法,而這樣的造詞方法創造出來的新詞是復音詞。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事物都是由陰陽兩個方面構成的,只有陰陽交合才能產生萬物。在這樣的文化影響下,事物向著一生為二,二生為四,四生為八的雙數發展。因此,雙數在漢語中有著相當重要的文化內涵。漢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這種心理特點反映在漢語詞匯上,就是創造并使用了大量的復音詞這都是漢民族所獨有的心理特征的反映。
[1]王力.《古代漢語》[M].中華書局,2009,2:88.
[2]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124-131.
[3]張世祿.《普通話詞匯》[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90.
胡銀銀,河南濮陽人,南昌大學人文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研究生在讀。
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