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康
貴陽中醫學院體育健康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
貴陽市城區中學陽光體育運動開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李 康*
貴陽中醫學院體育健康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陽光體育運動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自2007年正式啟動以來,已接近10個年頭。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和邏輯分析等方法,針對貴陽市城區陽光體育運動開展現狀進行調查研究,旨在推動陽光體育運動可持續發展。
貴陽市城區中學;陽光體育運動;現狀;對策
據教育部2006年公示的《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顯示:“學生身高、體重、胸圍增長的同時,肥胖檢出率繼續增加;視力不良率逐年上升,且向低齡化趨勢發展;學生各年齡組肺活量水平繼續下降,速度、爆發力、力量、耐力素質進一步下降。”[1]從1985-2005年,學生身體健康素質連續20年呈持續下降趨勢。針對此情況,2006年12月由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教體藝[2006]6號),[2]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3]一時間由青少年體質健康而引發的陽光體育問題成為熱點話題。“陽光體育運動是新時期加強青少年體育意識、增強青少年體質的重要戰略舉措,此項活動的目的是通過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吸引廣大青少年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提高體育健身意識,培養體育鍛煉興趣,形成體育鍛煉習慣,有效地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4]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深入開展好陽光體育運動,不僅是國家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學校教育和學校體育的需要。2007-2016年,陽光體育運動開展近十年間,我們重新審視陽光體育運動的各個環節,旨在推動陽光體育運動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本研究以貴陽市城區陽光體育運動的現狀和開展對策為研究對象。按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分別對貴陽市城區8所中學進行抽樣調查,其中,教師問卷總共發放32份,回收28份,回收率為87.5%,有效問卷28份,有效率為100%;學生問卷總共發放600份,回收596份,回收率為99.3%,有效問卷586份,有效率為98.3%。
(一)貴陽市城區中學陽光體育運動開展現狀的分析
1.貴陽市城區中學學生參與陽光體育運動師資狀況的分析
從表2-1可以看出,有78.6%的教師認為,學校現有的師資力量可以滿足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還有21.4%的體育教師認為,無法滿足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這說明貴陽市城區各中學,師資狀況相對較好,但通過對體育教研組長的訪談和問卷調查得知,還有部分中學存在兼職老師現象,側面反映出這些學校師資狀況不足的問題。

表2-1 現有師資力量是否滿足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n=28)
2.貴陽市城區中學陽光體育運動場地設施和經費投入現狀的分析

表2-2 場地器材能否滿足陽光體育運動的需要一覽表(n=28)
由表2-2可以看出,僅有10.7%的體育教師認為,學校的場地器材能滿足學生體育課和課外活動的需要;有32.1%體育教師認為,基本可以滿足;而有46.6%和10.7%的體育教師認為,不能和根本不能滿足日常教學和學生課外活動的需求。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場地器材的不足仍然是困擾陽光體育開展的一個因素。
3.貴陽市城區中學陽光體育運動項目設置的分析

圖2-1 貴陽市城區中學體育課授課內容(多選n=586)
圖2-1反映的是中學體育課的授課內容,從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籃球成為體育教學中的主要內容,籃球也是中考的項目之一,老師重視程度高;跳繩、立定跳遠、中長跑等中考項目,在體育課上也成為主導教學內容;羽毛球、乒乓球等小球,雖然受到場地限制,但是學生學習熱情高,教學情況也相對較好;田徑、排球、健美操等對場地要求較低項目,教學也是比較多的;武術、足球兩個大項,卻成為體育內容安排較少的科目。
4.貴陽市城區中學陽光體育運動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落實情況的分析

表2-3 貴陽市城區中學陽光體育運動每天鍛煉一小時一覽表(n=586)
根據上表2-3我們可以看到,有71.5%的中學生認為不能保證每天鍛煉1小時;有71.4%的體育教師認為該校學生不能保證每天鍛煉一小時。這表明,陽光體育運動每天鍛煉一小時落實情況并不樂觀。還有28.5%的學生和28.6%體育教師認為學生可以堅持每天鍛煉一小時,這些學生大多數是初三年級段的學生,面臨著中考體育加試的壓力,進行體育鍛煉,但也有一些學生出于興趣,積極參加到體育運動中來,且對體育的求知欲特別強,教師因注意因材施教。

表2-4 未能堅持每天鍛煉1小時影響因素調查一覽表(多選n=586)
根據問卷設計,本研究對未能堅持每天鍛煉一小時的419名學生,進行了追問,根據上表內容顯示(見表2-4),有31.2%中學生認為,文化課任務重,沒有時間鍛煉,成為未能堅持每天鍛煉1小時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學校和學生家長如何處理智育、體育之間的關系,成為解決這一現狀的關鍵;還有20.9%和18.8%的學生認為,缺少同伴和沒有理想的場地也是他們未能堅持每天鍛煉1小時的原因,器材的缺乏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興趣,缺少同伴也可能將學生興趣扼殺在搖籃里;也有10.3%、9%和7.4%的學生認為,無人指導不會鍛煉、沒有合適的項目和沒有興趣,影響他們每天鍛煉1小時的熱情,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培養學生對某項體育運動的興趣愛好;2.5%的學生認為有其他原因影響每天鍛煉1小時。
(二)貴陽市城區中學陽光體育運動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學校體育師資素質有待提高
一線體育教師是陽光體育運動的執行者,體育教師的業務素質和專業理論素質提高,有利于滿足中學生對體育知識的求知欲。對貴陽市城區中學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教師相對充足,但年輕教師居多,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學歷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兼職體育教師仍十分普遍,教學的經驗和責任心還有待提高。
2.學校場地器材缺乏,資金得不到保障
貴陽市城區中學受學校場地和資金的限制,場地器材不足,成為影響陽光體育運動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直接影響了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加之城市擴展速度加快,招生人數逐年增加,原有的場地器材早已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
3.貴陽市城區中學陽光體育運動與體育課教學內容重復
通過調查發現,貴陽市城區中學陽光體育運動的形式主要以課堂教學和大課間體育活動為主,興趣小組和模塊教學的教學形式還不是很普及。學生在體育課上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老師教授的內容和學生興趣不相符,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一)結論
1.大部分教師和學生都認為,不能保證每天1小時的鍛煉時間,究其原因,文化課任務重、缺乏理想場地及同伴成為最主要的因素。
2.大多數學校體育教師相對充足,但由于學生數量和課時量的大大增加,教學質量難以保證,此外年輕教師居多,且有兼職教師現象;場地不足、器材的缺乏,難以滿足學生對陽光體育運動的要求。
3.各中學開展陽光體育教育組織實施形式雖然多樣,但和體育課內容重復,主要涉及競技類體育項目和中考體育項目,對于傳統體育項目和新興體育項目的教學內容尚有缺失。
(二)對策
1.加大場地器材的投入力度,增強教學的靈活性
增加陽光體育運動專項資金的投入,加快學校場地器材的建設,合理利用和分配學校現有場地和器材,劃分各班級活動場地和興趣小組活動場地,對于場地器材特別緊張的學校,應采取特殊手段,分時間段、分年級、分班級進行鍛煉。針對節假日學生參與運動較差現象,學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在節假日免費對學生和家長開放場地。
2.加快師資隊伍的建設,鼓勵教學創新
陽光體育運動是一項完整的系統化工程,體育教師是重要環節之一,因此對體育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學校應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補充新鮮血液同時加強對現有教師專業素質、教學理念、創新意識等方面的培養,鼓勵一線體育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提高自身素質,提升教學質量。同時,還要提高體育教師待遇,合理分配體育教師工作時間和工作量,保證教學質量,提高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3.豐富教學內容,結合貴州實際,引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根據貴州省少數民族眾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豐富的特點,將對場地器材要求較低,簡單易學,趣味性較強的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引入到貴陽市城區各中學陽光體育運動中來。既可以豐富體育課教學內容,也能使陽光體育運動開展項目呈現多元化、多樣化的特點,彌補場地器材不足,教學形式單一的限制;陽光體育運動把民族傳統體育引入校園,同時也是對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傳承和發展,兩者相互交叉、共同促進,加快學校體育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融合。
4.建立健全監督管理機構,形成齊抓共管
學校應建立健全管理監督機構,把管理和監督分化到個人,實行責任追究制。陽光體育運動不僅僅是學校的工作,還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體育、衛生等多部門統籌開展,這就要求各部門應做好本職工作,加強對實際實施過程的監督和檢查,形成一個各部門實施——監督——保障為一體的齊抓共管的局面,推進陽光體育運動更好更快的發展。
[1]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J].中國學校體育,2006(10):45.
[2]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決定[Z].教體藝.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Z].中發[2007]7號.
[4]教育部官員解讀陽光體育運動[J].校長閱刊,2007.2.
[5]姚鑫.貴州省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及開展陽光體育活動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0(4).
[6]劉海元,袁國英.關于開展陽光體育若干問題的探討[J].體育學刊,2007(8):10-14.
李康(1986-),男,漢族,河南人,碩士研究生,貴陽中醫學院體育健康學院,助教,教育碩士專業,研究方向:體育教育理論與實踐。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