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璇
山東省臨沂第一中學,山東 臨沂 276000
?
民國歷史對現代社會發展的警示作用
李 璇*
山東省臨沂第一中學,山東 臨沂 276000
中華民族文化悠久,但在歲月的歷史變革中卻經歷了一次又一次戰爭的洗禮。從封建時期的朝代更替,到近現代的兩次世界大戰,中國在戰爭中飽嘗艱辛,用血的教訓總結出一條條銘刻于精神中的永恒訓誡。對此,本文將踏過近代民國歷史,去總結民國腐敗思想下趟出的血的教訓,以此來警示現代中國,促進現代中國穩定、和諧、理性、積極的發展。
民國歷史;現代社會發展;警示作用
著名歷史長篇小說《三國演義》被譽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四大名著之一,在其開篇第一回,便向世人道出了天下之理。其曰: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言一出道盡了五千年的歷史輪回,盡訴了數代帝國的興衰榮辱。只是,這天下之勢因何而分,又為何而合,在這書中雖沒明說,但從故事的走向中卻不難看出,昏庸腐國,民思生變。只是無論是分,亦或是合,民意所向均是國泰民安,這種期望亙古不變,從腐朽的舊制帝國,一直延續至如今的太平盛世。
熟悉中華五千年歷史文明的現代中國人應該都未曾忘記,在那給中國人帶來無盡傷痛與屈辱的近代歷史中,滲透著多少同胞與烈士的鮮血。至今仍令人痛恨而畏懼的兩次世界大戰,給中國,乃至世界帶來了怎樣的陰霾。因此,在南京大屠殺的鮮血尚未凝結,慰安婦的哀鳴還未終止的現如今,面對日益崛起的中國,面對蒸蒸日上的中國,每一名流著華夏之血的青少年,都應做到以史為鏡,明晰興替,認清責任,協助中國邁向穩定、富強、民主、共和的和諧新明天。
中華民國正式成立于1912年,是孫中山同志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志向建立起的政府機構。其創辦之初以推翻帝政,實現民主統治為目的,并以“民國者,民之國也。為民而設,由民而治者也。”的創辦思想為革命后的中國命名“中華民國”。然而,事與愿違的是,孫中山先生期望的“由民而治”的國家并未實現,竊國賊袁世凱做著成王為帝的春秋大夢,卻終究使辛亥革命的成果化為泡影。自此以后,中國經歷了長達37年的亂世,泱泱中華的子民不僅要受到外地入侵的欺凌,還有備受國內動蕩的折磨。當然,中華民國政府為實現民族解放,為驅逐侵略外地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卻不可磨滅其給國民帶來的痛苦,以及自甘墮落的腐朽。可以說,中華民國的理想與行為背道而馳,貪圖享樂與驕奢淫逸致使其眾叛親離,最終只能遠遁于南海孤島。這樣的結局印證了《孟子·離婁上》中的格言,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將會多助,而失道則將必寡助。
中華民國的歷史進程猶如一面銅鏡,它將背離民意的結果展現的淋漓盡致,仿若那長鳴不止的警鐘,時刻警示著中華民族的前進,也為中國現代社會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一)注重自由定義的相對性
中華民國的理想是“由民治政”,這與共產主義思想的以民為本殊途同歸。在新中國發展進程中,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領導體系的中國政治體系,充分尊重了人民的意愿,聽取了人民的心聲,肯定了人民的思想。然而,隨著網絡時代的迅速崛起,人們對自由的定義卻有所偏差,無論言論是否妥帖,都將其以言論自由冠名,并稱這是自身的權利。然而,言論自由的基本在于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基礎上,理性的闡明觀點,而偏激、謾罵、詆毀與污蔑等行為并不是言論自由的體現,反而是侵權違法的證明。因此,本文認為,現代社會為保證穩定發展,需建立在絕對法制,相對自由的基礎之上。不可任由他人肆意污蔑,不可任由不實言論流傳,不能偏聽偏信,不能制造輿論矛盾,要在和平、穩定、安寧的基礎上來促進社會的言論自由、行為自由。只有如此,才能保證社會穩定發展,保證民族團結和諧。
(二)推動基礎教育的變革性
絕對法制的建立僅是保證社會科學發展的關鍵之一,在此基礎上,現代教育科學的革命性變革也是確保社會科學發展的關鍵。傳統的教育理念過于腐朽,雖然是以育人為基礎,但其功利性過強,人本性缺失,造就的人才過于呆板,過于偏執,不易于融入社會,不利于為社會做出卓越貢獻。對此,本文認為,現代社會發展若想得到革命性突破,基礎教育變革是關鍵所在。要增強基礎教育的素質教育培養,注重學生動手能力、體育能力與交際能力的培育。不能僅以學習成績斷定學生的潛力,要拓展教育新視野,肯定學生可能性,根據社會的需求,向社會訴訟高素質、高技能、高涵養的學生。總體來說,只有實現教育的基礎改革。才能保證教育發展推動國民素質提升,進而促進國家建設與發展科學。
(三)實現民族意識的優化性
無論是法治社會的建設,還是基礎教育的優化,都將為民族意識的覺醒提供良好的條件。在此基礎上,先到國民的思想認知與素質涵養都將擁有無限提升的可能性。對此,當代社會應配合國民素質發展,于社會各界開展正向、積極的宣傳活動。要保證社會基礎建設做到“以人為本,為人服務”,真正為現代公民提供優渥,安心,舒適,和諧的生活、學習、工作環境,以便社會個體獲得幸福感,充滿對社會、家庭、國家的奉獻精神。此外,優化政府內部結構,現代媒體思想,以便政府執政依法合規,媒體報道積極科學,并實現媒體與政府之間的互監體系,確保政府執政缺失后媒體及時披露,媒體報道不實時政府科學干預,以此來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與媒體環境,保證社會大眾擁有良好的信息獲取渠道,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黨政關懷,從而對國家與政府產生認同感。
綜上所述,民國作為我國動蕩紛爭年代的主要統治者,其建立之初雖然以“民治”為思想,但在發展中卻誤入了歧途,最終導致眾叛親離。作為民國后真正實現“民治”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在未來的發展中應注重吸取民國歷史發展教訓,穩定社會的基礎上,注重發展與健全國家法制、基礎教育及基礎建設,以便真正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實現國家富強繁榮,確保和諧社會的穩定構建。
[1]李怡.從歷史命名的辨正到文化機制的發掘——我們怎樣討論中國現代文學的“民國”意義[J].文藝爭鳴,2015,13:60-64.
[2]任現品.模式解構的極致與限度——論新歷史小說對民國時代的敘述[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313-318.
[3]楊琴,尹秀婉.歷史記憶的新聞表達:十七年間中國主流媒體對民國圖景的建構[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6:42-49.
李璇(1999-),女,漢族,山東臨沂人,山東省臨沂市第一中學高三。
K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