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萍
韶關市曲江區廣播電視臺,廣東 韶關 512100
?
淺析網絡新聞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對策
李國萍
韶關市曲江區廣播電視臺,廣東 韶關 512100
網絡的出現和繁榮在為新聞事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的同時,也迎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當中,網絡新聞媒體的道德失范現象頻頻發生,給社會輿論帶來極為不良的影響。文將在梳理網絡新聞媒體道德失范主要類型的基礎上,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并試圖尋找解決網絡新聞媒體道德失范的方法。
網絡道德失范;提升新聞道德建設;措施
毫無疑問,我們目前的社會是一個網絡時代,先進的互聯網技術讓我們走進了一個以個人化、全球化和網絡化傳播為主要特征的新傳播時代。網絡已逐漸成為人們了解新聞時事和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網絡又是一把“雙刃劍”,互聯網信息中真偽信息并存、虛假新聞、網絡謠言、網絡炒作等嚴重損害了網絡媒體的公信力,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加強網絡媒體的新聞道德觀念、提高網絡新聞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提升網絡媒體的公信力是當前網媒建設急待解決的問題。
(一)虛假新聞屢禁不止
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一些網站新聞從業人員為了迎合部分人尋求新鮮、趣味、刺激的精神需要,不惜策劃、創作出一些虛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吸引受眾的眼球。網絡假新聞的存在,宛如新聞事業肌體上的毒瘤和腐肉,嚴重影響了新聞媒體在公眾中的形象,削弱了其公信力。
此外,一些媒體為爭搶所謂的新聞熱點、不重視新聞來源的權威性,不注重核查事件的細節,將一些錯漏百出、無中生有的爆料、網帖包裝成所謂的熱點新聞。2016年春節前后,“上海女孩一頓飯就分手”,城里媳婦怒掀桌“、“東北村莊返鄉日記”等三則網絡假消息在短短的10多天內密集出現,吸引了大批媒體和網站的轉載,引起網民的高度關注。事件被揭穿后,社會輿論一片嘩然,受眾對網媒的信任度直線下跌,網絡媒體的公信力再一次受到沖擊。
(二)網絡謠言大肆傳播
謠言一向都是傷人于無形的,網絡謠言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借助博客、微博、微信、論壇、短信等網絡平臺使得謠言能在幾小時甚至幾分鐘內就可以形成幾倍式的增長,并在網上興風作浪,擾亂人心。網絡謠言被視為“網絡十大罪狀”之一,已成為一大社會公害,它嚴重侵犯了公民權益、損害公共利益,危害國家的安全和社會穩定。
(三)低級趣味的新聞炒作不休
為迎合受眾需求,各網絡媒體的新聞題材出現了失衡,主要表現在對于新聞的社會性、娛樂性過度關注。越來越多的低俗新聞占據了網絡媒體的頭版頭條,在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期間,一則男明星婚變的新聞大肆出現在各大網站的重要位置,不少網站抓住網民的獵奇心理,以揭開婚變內幕為幌子,一再觸碰新聞道德的底線,加工、創作了不少爆炸性的新聞,短時間內關于該男明星婚變的各種內幕、進展的新聞在各家網站輪番炒作,婚變男女雙方各持一詞,雙方支持者在各家論壇中打起了口水戰;幾乎要發展成為一場全民參與的網絡鬧劇。此外,不少知名網站為吸引眼球,謀求點擊率,大量登載低俗視頻圖片,并對色情、血腥、暴力的新聞進行大篇幅連續、跟蹤的報道;這類信息的泛濫對良好社會風氣的營造、青少年人生觀的培養有極大的負面影響。
(四)侵權問題層出不窮
由于網絡環境的自由和寬松、法律的缺位與無力,網絡作品的版權保護一直是個難題,網絡侵權現象非常普遍。我們隨便打開在網上搜索一個新聞標題,會發現整版都是同一篇新聞。其中部分頁面的新聞內容完全一樣,甚至連錯別字出現的地方都是同一個位置,而個別的新聞網站在轉載他人的新聞時,還存在惡意的剪切和篡改他人的新聞作品。
與此同時,由于網絡自身的特點及網絡技術的日益發展使得某些人更容易獲取他人的個人機密和信息,匿名在網上散布謠言,肆意攻擊、侮辱他人人格,個人隱私面臨空前威脅。
網絡新聞媒體的道德失范并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其背后隱藏著深層次的社會道德危機。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法律制度不完善
網絡立法的滯后和法律缺失是導致網絡新聞媒體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到目前為止,我國既沒有《新聞法》也沒有《網絡法》,更沒有相應的《網絡監管法》、《網絡輿論監督法》。隨著網絡新聞活動的發展,新聞的采集、傳播、出版、跟帖等活動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原有的法律、法規條款也已不能適應網絡新聞發展的要求,新聞立法工作迫在眉睫。
(二)網絡媒體“不守門”、把關人嚴重失職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大師庫爾特。勒溫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守門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渠道。但在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通常把時效性和新鮮性放在第一位,而不注重對新聞內容的“把關”。一方面,由于網絡媒體發布的信息多為二次傳播甚至是多次傳播。一些網絡“守門人”可能在轉載過程中無意失職、虛假新聞、不良信息由此廣泛傳播。
另一方面,部分網絡“守門人“在經濟利益的不良驅動下,為追求廣告收益、點擊率,故意放大信息的真實性、專門制作一些“標題黨“式、煽情式、誤導性的新聞標題,吸引受眾的眼球,甚至為在不正當競爭中贏得對手不惜歪曲、夸大事實、炮制虛假信息、制造轟動效應,博取關注;從而造成了新聞的故意失實。
(一)加強立法,完善各種監督體制是保障“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法律對道德起到推動作用。當務之急,我們要完善與網絡新聞相關的,對網絡進行監管的各項法律、法規,使網絡新聞媒體失范治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章必循。
2016年6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草案二次審議稿)》進行了審議,并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而我國《關于加強國家網絡安全標準化工作的若干意見》也于8月22日出爐。這是一份份構建網絡安全標準體系的“操作指南”。可見,我國網絡立法工作又邁出了一步。
當前,黨管媒體的一種創新形式—新聞道德委員會已經在我國一些省、市試點建立,這種嘗試可以成為未來我國加強對新聞媒體社會監督的一種有力輔助。
(二)建立長效機制,規范待業管理是條件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新媒體時代,網媒可以從制度、機制上入手,嚴格行業管理,切實加強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一、嚴格準入制,從政治覺悟、業務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等方面對新聞從業員把好進出關;二、建立新聞媒體及其負責人追究制,對涉及虛假新聞和新聞侵權的當事人和主要負責人進行必要處罰。三、強化分開制,媒體應該堅持采編著與經營分開制度,防止經營活動影響和于預新聞報道。四、設立投訴制,要制定和完善舉報投訴制,開設網上舉報專區和公布舉報電話以及辟謠和打擊謠言的功能,及時受理社會舉報投訴,切實引領信息傳播正確的輿論導向。
此外,網絡新聞媒體還要加強自己的技術建設,通過安裝過渡軟件,將不良信息與用戶隔離開來,對需要保護的新聞信息進行加密,防止被篡改和侵權,并設置網絡防火墻等,為網絡新聞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三)提高網絡新聞工作者的素質是關鍵
規范網絡媒體行為是一個系統工程,完善法律、加強監督固然很重要,但強化自身的責任擔當更是不可或缺。因此,網絡媒體要加強自律,防止新聞自由和媒介權力的濫用。
在新聞實踐中,網絡媒體及其從業人員在傳遞信息時,必須謹守專業操守,承擔社會輿論監督責任,將新聞內容與社會責任和公共利益相結合,堅持新聞的真實性、不做假、不盲傳,及時發現糾正虛假不實報道,只有這樣做才能更好地規范網絡新聞傳播內容,凈化網絡新聞傳播環境,促進新聞事業健康有序發展。
[1]曹永貞.“兩微一端”視閾下網媒公信力的構建與提升.新聞研究導刊,2016.7.
[2]瞿霞.淺談春節期間期間三則網絡虛假消息.新聞研究導刊,2016.3.
[3]謝永江,黃方.論網絡謠言的法律規制.國家行政學院學報(法治政府建設),2013.1.
[4]蘇玲,陽波.網絡新聞媒體倫理失范的原因與對策.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
[5]《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草案二次審議稿)》全文.執法網http://china.findlaw.cn/jingjifa/wangluofalv/dongtai/20160713/1267891.html,2016-7-13.
[6]《關于加強國家網絡安全標準化工作的若干意見》出臺.中國質量新聞網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6-08/23/content_3316423.htm,2016-8-23.
[7]張人和.《新時期新聞職業道德的缺失及對策》[J].欽州學院學報,2014.10.
[8]潘辰雨.網絡新聞媒體的道德失范問題研究.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