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丕君
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
新常態下內蒙古社會治理的新思路*
劉丕君**
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我國經濟在經過了一個較長的醞釀與準備過程后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進入了一個在發展中不斷調整保持積極向上的新常態階段。在這個階段下,內蒙古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地處我國的北部邊疆地區,是我國的安全屏障,因此,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圍繞著調結構,創發展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本文擬將對新常態下內蒙古地區呈現出的新特征、新狀況進行分析,從而探究出新常態下內蒙古地區的社會治理的新思路。
新常態;內蒙古;社會治理;新思路
(一)“新常態”概念的提出
新常態是習近平于2014年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出的一個重大命題,并于同年7月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重申了“新常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11月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峰會上第一次就“新常態”重大戰略思想進行了系統的闡述;12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做出闡發,并提出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
(二)“新常態”的領域延伸
“新常態”下的社會治理即“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等,也就是說在“新常態”的階段條件下,我國社會面臨著新的成長,如城鎮化發展、勞動供求關系的變化、收入分配的變化、居民在消費、職業結構等方面都會發生變化。也就是說經濟的“新常態”必然會引致社會關系等的一系列變化,因而在進行社會治理的時候,要積極面對,要能夠適應社會將會由過去的一種相對比較穩定的社會狀態向另外一種新的,相對穩定的常態進行變化。
(三)“新常態”的特征
一方面,“新常態”具有普遍性特征?!靶鲁B”不僅意味著經濟結構的重新調整(如經濟增速放緩,結構優化,動力十足),還意味著供應鏈的重新整合、社會治理體系的重塑以及大國關系的再造,因而可以說“新常態”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另一方面,如同其他的新型事物的產生一樣,“新常態”還具有其特殊性的特征。從社會、經濟方面來講,“新常態”絕不是東部、中部、西部完全一樣的發展,而是中部、西部地區機會較之東部地區更為多,這就意味著,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將增速,因為其具有更多的潛力可供發掘,而且,較之于發展更快的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將會從經濟的空間結構方面發力,加快縮小與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因而可以說,在“新常態”下,社會經濟的轉型,社會的民生發展將是“新常態”的突出特征。
(四)“新常態”的意義
“新常態”具有兩方面的意義。首先,在理論方面,“新常態”不僅僅是一個新的經濟方面的名詞,更是一個新的思維方式?!靶鲁B”只是立足于經濟方面,但其將輻射社會的各個方面,將會把我國的社會主義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因而其對我國在哲學以及思維領域是具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的,它絕對有助于我們更為辯證的了解中國的經濟以及社會方面的變化規律與國情,更為重要的是,作為開展實踐活動的思想理論基礎,它是我們踐行社會主義發展觀的前提條件,其理論意義將日益彰顯。
另外,在實踐方面,“新常態”具有現實意義。從國內形勢來看,“新常態”有利于我國公民的收入均衡,實現充分就業。可以說“新常態”為我們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對于我們認識與理解當下的中國,當然也為我們國家的未來的發展走向提供了一條新的道路。從國際形勢來講,“新常態”下,我國將會在國際社會上扮演新的、更重要、更穩定的角色,也就是說,在“新常態”下,我國將與世界其他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人民儀器,為世界的共贏與和平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因而,“新常態”更加有利于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形象,提升我國的影響力,當然也使我國與世界各國的國際關系更加融洽。
隨著經濟新常態的發展,內蒙古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不斷提高,甚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蒙古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要明顯快于全國的增長速度,在經濟不斷飛速發展的同時,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內蒙古的社會發展的問題的狀況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內蒙古地區的“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作為我國的一個重大的普遍性問題,自然也成為內蒙古地區的社會主要問題之一。經濟“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經濟結構的調整,從增量擴能轉為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因而可以說調整經濟結果在一段時間內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基調之一,作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三農”問題則成為“新常態”下影響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影響內蒙古地區調整經濟結構的一個重要問題。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與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往在經濟結構當中占有主體地位的農牧業正在失去其原有的經濟地位,也就是說在其居民收入當中,農牧業的收入比例逐年降低,這無疑與內蒙古地區的農牧業發展的滯后有著相當大的關系,當地區域經濟發展失衡,農牧業所依賴的自然環境草場退化,人口增長迅速,牲畜的蓄養量大幅度增加,而過度放牧與當地的氣候干旱和人為因素的破壞,使得內蒙古地區的草場出現了大面積的退化與荒漠化,嚴重制約了當地的農牧業的發展,成為了誘發“三農”問題的主要因素。而內蒙古族則自古就是游牧民族,農牧業的比例占據相當大,而農牧業的退化使得其民族團結問題也上升成為社會主要問題,因而,如果不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將會引發更深層次的民族矛盾與社會問題。
(二)草原環境的問題
內蒙古地區的經濟主要依賴于傳統的農牧業,屬于草原經濟,對草場環境的依賴性較大,但在近些年的內蒙古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當中,憑借其本身在資源方面的優勢(煤炭儲量大,石油、有色金屬資源豐富),使得內蒙古地區的經濟迅猛發展,但是,僅靠依托資源進行消耗發展起來的經濟是不可持續的,而內蒙古地區在開采、利于資源的同時并沒有兼顧到環境資源的保護與治理的問題,導致內蒙古地區的草原環境污染尤為嚴重,草原退化嚴重,荒漠化現象極為突出,又由于牧區人口膨脹,過渡放牧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環境成為了經濟發展的“犧牲品”,使得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失衡。而因此引起的社會問題也不可小覷,如近些年來由于環境污染問題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而由此引發了一些群體性事件;草場退化,環境污染引發的牧區牧民鬧訪事件,再加上一些不法分子的惡意煽動就會由此演變成為群體性的事件,因此,可以說草原環境問題已經不單單是生態問題、環境問題,儼然已經成為內蒙古地區所面臨的又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
(三)收入不均衡
在內蒙古地區的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收入不均衡已經成為了影響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的一個主要的社會矛盾之一。收入不均衡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城鄉發展的差距所帶來的收入不均衡。由于內蒙古地區的特殊性,一方面是相對比較發達的工業城市,另一方面則是較為落后的鄉村,由于城市與鄉村在產業結構的不同,使得其兩者呈現雙二元結構的發展,即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傾向于工業化,而鄉村則仍舊保持著傳統的農牧業,使得城鄉發展極為不協調,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大,不均衡,根據統計,內蒙古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496.7元,而農牧民的人均純收入則只有8595.7元。其次,區域收入不均衡,由于地理因素、資源分布情況的不同致使內蒙古地區的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在收入方面的差距也比較大,而這種不均衡的趨勢還有逐步擴大的趨勢。最后,貧富差距也比較大,很多研究已經表明貧富差距是導致社會不穩定的主要因素,是造成社會不安定的主要原因,因而,盡快的縮小內蒙古地區的貧富差距,縮小地域之間的差距,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是解決內蒙古地區社會問題的當務之急。
(四)民族問題
內蒙古地區是我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是我國最早的民族自治地區,自成立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為我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也要清楚的認識到,在當前的“新常態”下,在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經濟的轉型時期,維持社會的穩定與長治久安,少數民族地區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容小覷,不可忽視。相較之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由于歷史原因與宗教信仰等問題,內蒙古民族自身的矛盾并不凸顯,但是不凸顯并不代表不存在,特別是在社會經濟的轉型期間,如若掉以輕心則很容易出現問題,因而,協調好各民族之間的利益,維護少數民族應有的利益,維護好區內各民族之間的和諧統一,處理好各民族的聚居關系,與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對于社會矛盾的產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除了上述的主要問題之外,內蒙古人民的就業問題,領導與群眾的關系問題,民主與自由的問題也都是新常態下內蒙古地區社會治理需要正確應對與解決的問題。因而,必須要協調好其間的各種利益,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這樣才能使得社會穩定,社會矛盾不會隨意產生。
(一)融入“新常態”,重新定位內蒙古的發展
對于內蒙古社會治理的問題,首先要融入“新常態”,實現經濟的由高增速向高質量發展,用創新的思維引領新常態。首先要抓住機遇,謀劃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內蒙古地區有充分發揮其沿邊的區位優勢,積極對接“一帶一路”戰略,抓住京津冀協同戰略,擴大與俄蒙等國家的科技創新的合作開發戰略,推動科技創新,實現頂尖企業的“走出去”;另外還要主動發揮其地區的能源與資源優勢,充分通過科技創新的力量引領資源優勢向著高端化、高質化發展,加快內蒙古地區作為清潔能源的輸出基地,煤化工加工示范基地,有色金屬的現代化裝備基地與綠色農業、畜牧業基地引領度假觀光產業的優化升級。一方面要在技術路徑方面充分實現循環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要著眼未來,圍繞創新產業鏈不斷突破核心技術,培育我國的新的產業基地。
(二)關注民生,健全民生發展的保障機制
內蒙古地區作為一個民族聚居的地區,其民生問題關乎民族問題,意義重大而深遠,因而解決內蒙古地區人民的民生問題就是保障民族問題,維護民族團結與地區穩定。因而,改善民生問題首先就離不開內蒙古地區的民主發展,要將民主選舉、決策與監督與民生問題聯系起來,確保各級政府職能部門都能夠關注并改善民生問題。其次要運用民主決策與參與的權利是一個地區的政府部門都能夠更多的關注民生問題,完善公示制度與公眾聽證、專家論證的制度,擴大公眾的知情權與參與程度來最大程度保障民生。最后要運用民主監督權,是政府能能夠不偏離執政為民的軌道,探索完善協查機制,最大程度的保障執政為民。
(三)設置有效的社會矛盾預警機制
內蒙古地區作為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其社會矛盾成因會比較復雜,影響也會較為廣泛,因而要做好相適應的社會矛盾預警機制,最大程度的發揮社會矛盾預警的作用。就如同我國已經建立的針對病毒、疾病、自然災害的突發預警機制一樣,社會矛盾的預警也可以參照這樣構建,考慮到內蒙古地區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地區,必須要遵從其自身的特點,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到有效的預防與化解矛盾,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首先建立行之有效的社會矛盾預警機制就必須建立其完整的組織領導機構,領導機構的領導與決策水平直接影響到預警機制的完善。其次,預警機構的執行部門在矛盾預警的過程當中也承擔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起著信息的收集、篩選的工作,因而必須要秉承著其工作原則,有效的落實臨到機構的有關決定,積極向領導機構反映工作,做好預警。最后,由于內蒙古地區下轄九個地市和三個盟,其資源、人口、經濟發展狀況各不相同,因而,要本著民族無小事的原則進行防微杜漸,本著增進民族團結為主旨,一旦發現問題立即上報處理,不能謊報瞞報。
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的“新常態”下,有傳統的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變,因而要正視內蒙古地區在社會治理方面所存在的差距與問題,從多方面共同著手構建內蒙古社會治理的新思路,新途徑。
[1]林海穎,張銀花.內蒙古草原牧區社會治理機制創新研究[J].學理論,2014,17:48-49.
[2]吳福永.新常態下內蒙古民生發展的新思路[J].北方經濟,2015,04:58-60.
[3]石英華,劉澤宇.新常態下的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特征探析[J].商,2015,21:270+269.
[4]張晶.新常態下內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問題及對策研究[J].北方經濟,2016,02:41-44.
* 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風險社會視角下內蒙古社會管理研究》(編號:NJSC14350)。
** 作者簡介:劉丕君(1978-),女,漢族,河北衡水人,碩士,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F127;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