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睿 管 笑 楊國超
1.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2.南昌卓米諾建筑藝術設計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31
?
探究“互聯網+”時代藝術設計人才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王 睿1**管 笑2**楊國超2**
1.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2.南昌卓米諾建筑藝術設計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31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各個行業的影響都是極為深刻的,而“互聯網+”可以視為互聯網技術的一項重大改革,在專業教育領域中的應用也是對教育結構以及教育思維的優化。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設計風格應該具有時尚、現代化的色彩,才會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而“互聯網+”融合進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中,推進了適合“互聯網+”時代背景的設計人才培養的腳步。
“互聯網+”;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探究
藝術設計專業的是實踐性很強的現代專業,那么對該專業人才要求的標準也是極高的,他們不但要具備創新的精神,而且還要擁有正確操控設計軟件、辦公軟件的技能,對相關行業的背景以及發展歷程知識有透徹的了解。“互聯網+”時代教育的顯著特點是具有開放性、靈活性、便捷性,在題庫、教學方案、素材庫、軟件庫等教學資源的輔助下,使與藝術設計專業相關的理論知識與技能順利的傳授給學生,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本文重點探究“互聯網+”時代中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途徑。
對于藝術設計專業而言,高校在過去的教學模式一般是以課堂講授為中心,而互聯網教學資源的應用,為學生打造了多樣化的學習模式,例如體驗式學習、協助式學習、混合學習等,此時在互聯網時代的召喚與引領下,學生的學習習慣與方法發生了一定的轉型。那么互聯網在藝術設計專業采取怎樣的途徑才會落實應用,最終完成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呢?本文作者提出了如下的建議:
首先藝術設計專業的基本理論、原理、方法等知識是繁雜的,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打造“微課”或者是“慕課”,將上述教學內容、案例設計任務呈現于此,這樣學生就可以在網絡教學平臺的輔助下完成教師布置的內容;教師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一起探討某一方案設計的原理與內涵;當然教師還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剪裁”,將重難點知識錄制成視頻,傳送到教學平臺上,以此去培養與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做好課前預習功課,這樣教師在課堂上不再是長篇大論的傳授與藝術設計專業相關的理論知識,而是起著輔助作用對學生完成設計任務的情況進行點評與指導。而在眾多互聯網學習模式中,最具特色的是4A(Anytime、Any-where、Anybody、Anyway)學習模式,這一模式的采用使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任何人、借助任何方式去完善自己的技能水平與理論知識框架;此外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協助學生擬定未來職業發展的計劃,培養學生的個性化能力,引導他們完善學習方法,對他們健康有序的生活也發揮著指導性意義。總之,“互聯網+”時代引領的藝術設計課堂是新穎,提高學生對本專業的認同感,解決了傳統教學方法難以處理的矛盾,優化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藝術設計專業是實踐專業的同時,也是一門綜合型專業,其與人文、歷史、心理學、材料學、藝術、美學等領域息息相關。現階段部分高等院校在該專業課程教學方法欠佳,那么此時他們就難以落實開發教材以及延伸課程的教學任務,此時藝術設計專業整體的教育水平也是不盡人意的。而“互聯網+”與該專業的教育的有機統合,一方面使學生快捷的獲得與本專業相關的高質量、先進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也拓寬了學生的視域范圍,使他們完成案例設計任務之時融入更多的時代訊息。
對于藝術設計專業而言,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均是如何培養與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過去的項目教學方法的應用存在較大的局限性,這是因為虛擬項目與真實項目之間存在的距離是極為懸殊的,此時調動不起學生完成設計任務的內在動力。而“互聯網+”的應用使客戶委托任務展示出來,征集網、豬八戒網與彩虹網這些互聯網平臺的應用,使某一任務的設計需求與服務巧妙的整合為一,這樣學生就樂于參與項目的設計工作,此時他們的實踐能力得以提升。
(一)創新性與應用性相結合
對于藝術設計專業來說,創新是靈魂,應用是血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使學生對設計相關的知識以及技能有更為直觀、清晰的認識與學習;優秀作品的展示使學生自覺的設置了參照與模仿的標準,勇敢的創新;此外教師適時的組織形式到校外實踐基地去觀摩學習,學生此時對理論知識掌握得更為的全面、深刻,同時在參與某一項目的設計工作時提高了自身的實踐能力。
(二)線上與線下教學相互滲透
例如教師在班級QQ群上與學生互動交流,對學生的設計理念進行分析指導,共同探討某一項目設計的原則與程序,將設計競賽相關的訊息及時的公開發布,此時師生間的情誼更為的濃厚,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以強化。
(三)引導型、個性化、互動式教學方式的應用
“互聯網+”時代下,使線上互動情景高效道德運轉,教師參照學生的意愿。興趣對選課數據與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設計理念,朝著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前行;教師應該借助線上的快捷性與便捷性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跟蹤,分享優質的設計經驗,矯正學生錯誤的設計方法,強化他們的技能水平。總之這樣教學方式的采用,能夠達到事半功倍成效。
通過本文的論述,我們知道了“互聯網+”的主要特征,而其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的應用[1],是對教材、教案的調整與優化,同時為學生營造了輕松便捷的學習氣氛,自主、個性化學習環境,使其自身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強化他們實踐技能的有效“利器”。
[1]解繼麗.“互聯網+”引領教育改革新趨勢[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5(02):85-88.
*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建筑藝術設計教育的實踐創新研究課題階段性成果。
** 作者簡介:王睿(1980-),男,碩士研究生,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建筑學工業設計;管笑(1986-),男,本科,南昌卓米諾建筑藝術設計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國超(1988-),男,本科,南昌卓米諾建筑藝術設計有限公司,主創設計師。
G642;J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