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文莉
西安翻譯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
從《窄門》看紀德對愛情的態度
寧文莉*
西安翻譯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窄門》作為紀德的愛情三部曲之一,講述了一個愛情與自由難以協調的悲劇。在這部作品中,紀德,描寫了一段純潔炙熱、卻又含著無邊孤寂和無限辛酸滋味的愛情故事。同時也體現出作者自己對愛情的態度。
愛情;宗教;悲劇
《背德者》、《窄門》、《田園交響曲》是紀德的代表作,被稱為紀德作品的愛情三部曲,這三部作品在紀德的文學生涯走向輝煌的階段中是不可或缺的,不僅藝術意味深長,而且個人風格顯著,思想內容深刻,給讀者的震驚達到了驚世駭俗的地步。紀德曾提及《窄門》是一部難以言喻的作品,因為它不止是小說,更有結合作者的親身經歷,體現了作者的人生態度。
在《窄門》里,阿莉莎與表弟杰羅姆青梅竹馬,互相愛慕。但阿莉莎的母親同人私奔,使她的心靈有了創傷,而表弟又比自己小兩歲,擔心紅顏衰老失去杰羅姆的愛,更因為妹妹朱麗葉對杰羅姆的喜歡,她更愿意跟杰羅姆保持純情相愛的關系。同時,她認為只有基督教所說的極樂至福才能與塵世的歡樂抗衡,因此,她愛的越深,就越疏遠杰羅姆,最后她避開親人,在一家療養院里孤獨的死去。這也是一個愛情悲劇故事,紀德是崇尚自由與愛的人,由此他的愛情觀可見一斑。
杰羅姆不滿12歲就喪父,他身體孱弱,一直與母親和阿拉布通小姐生活在一起,再加上父母作他的表率,以清教徒的戒律對他進行約束,造就了杰羅姆憂郁順從的性格,他崇尚美德,嚴格約束自身并以此為傲,正因為如此,他才會愛上跟他一樣甚至比他還要多出百倍美德的阿莉莎。他看阿莉莎完全是仰視的,他不愿意與鬧哄哄的人群同行,覺得這樣每走一步都會遠離阿莉莎,他與阿莉莎保持著距離,認為這樣才能配得上她,對他來說,不管是努力學習還是助人為樂,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獻給阿莉莎:只為她做事,又往往不讓她知道,杰羅姆稱其為“一種更為高尚的美德”。對于阿莉莎,杰羅姆是依據她來選擇自己的精神道路的,從沒有懷疑過她的決定是否正確,阿莉莎說不著急訂婚就不訂婚,阿莉莎讓他離開他就離開,阿莉莎刻意與他保持距離他也只能無可奈何,知道朱麗葉出了事情,阿莉莎更是刻意避免與杰羅姆見面,對于這一切,杰羅姆盡管內心痛苦而煎熬,卻一直沒有怨言地妥協和等待,這個愛情的悲劇,跟杰羅姆的軟弱也不是沒有關系的。
愛本是平等的,尤其是男女之愛,就好像舒婷在《致橡樹》中說的一樣: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
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而杰羅姆對阿莉莎的毫無原則的認同和仰視巨人般的愛慕并非真正的愛,《窄門》里提到阿莉莎跟杰羅姆的母親很像,而阿莉莎又像是圣女一樣的崇拜上帝,恪守宗教訓誡,嚴守美德,母親一般的形象,導致了性格本就溫順的杰羅姆對她宗教式的崇拜。
“窄門”源自基督教義:窄路通向永生,卻只有少數人能找到,在一切苦行的盡頭,在一切悲傷的盡頭,有一種純潔而神秘的天使般的快樂。
阿莉莎是眾多期望擠過“窄門”進入天堂的教徒之一,然而她并非天生的圣女,她那種極端保守的追求天國理想的性格的形成也經歷了一個艱難的過程。她寫給杰羅姆的信以及她的日記不止展現了她追求上帝之愛的熱忱,更主要是表露了她的一個隱秘:對杰羅姆的愛和思念,自己心靈的不安焦慮、悲傷苦澀的記憶和空虛孤獨。這些真情流露的信件和日記把阿莉莎內心愛情與禁欲、信仰與懷疑之間針鋒相對的搏斗,以及對人世歡樂與天國幸福之間反反復復的選擇刻畫的驚心動魄蕩氣回腸。然而她最終還是選擇了上帝,在她看來,與杰羅姆保持距離、為了妹妹犧牲自己、為了信仰禁錮內心的欲望,這一切都使得自己更加接近上帝,而比起與杰羅姆在一起的幸福,她更加滿足于能夠接近上帝的快感。
不管是對杰羅姆,還是阿莉莎來說,宗教的桎楛埋沒了人性的天然需要:對愛的渴望和對幸福的定義。這兩個人的家庭背景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決定了他們的性格和命運,決定了故事情節的發展,紀德就是用這樣的悲劇結尾表明宗教對人的危害。
至于紀德自己,他曾癡迷表姐不惜與母親抗爭堅持與其訂婚,費盡周折終于娶了深愛的表姐為妻,卻僅僅滿足于柏拉圖式的精神交流。他眼中的愛情是極為圣潔的,而性則是罪惡的,這樣思想使他根本無法對妻子產生欲望而這段婚姻到底都是有名無實。與此同時,非洲之行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同性戀傾向,確切地說是戀童癖,少年青春美麗健康的身體令他著迷,他過起了一種精神之愛與肉體之愛完全割裂的生活。;雖然從小受母親清教徒一樣的教育,紀德逃脫不了宗教的影響,卻從未停止過對自身命運的抗爭和對內心渴望的爭取。在他看來,愛既不是妥協忍耐,也不是一味的奉獻,更不是肉體的相互取悅,而是兩顆心在精神上的高度融合藉此達到的最大程度的愉悅。他的小說《窄門》就是這種生活的產物。
[1]紀德,李玉民,譯.背德者·窄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2]張若名,楊在道.紀德的態度.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8.
[3]弗洛伊德,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
[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林塵,譯.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5.
[5]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世紀心理學叢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6.
寧文莉(1987-),女,陜西延安人,西安外國語大學,09級法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西安翻譯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方向的研究。
I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