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大偉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4
?
我國司法實踐中調解替代判決現象的法理學思考
佘大偉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4
“調解代替判決”現象在我國執行“調解優先”的司法原則中十分普遍,具有一定的現實和理性。但從法理學角度來說,以調解代替判決也容易出現問題,例如當判不判、以調代判等,在司法實踐中產生一些負面作用。本文結合法理學角度展開研究,針對這一現象展開分析,并探究克服調解代替判決中負面影響的途徑。
司法實踐;以調代判;法理學;負面影響
(一)調解與判決的內涵
第一,調解是指在第三方的參與下,通過向解決問題有利的一方面引導,實現雙方當事人達成一致性的意見的糾紛處理方式。從我國司法實踐來看,調解主要適用于民事訴訟方面。這其中,調解的第三方包括了人民法院、行政機關、民間調解結構等,調解的前提是必須符合國家法律、政策、法規、以及社會公共道德,以雙方自愿、公平為前提,以消除糾紛為目的。同時在我國,人民法院進行調解也要遵循一定的規定,所造成的結果往往以撤銷訴訟為結論;相應地,調解在司法實踐中發揮的作用主要有三個:(1)解決糾紛。在糾紛雙方之間搭建起一個橋梁,調解的本質就是實現溝通功能,能夠順利促使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則調解就是有效工作。(2)節約司法資源。調解基于雙方當事人合作展開的,而判決則是建立在雙方當事人對抗的基礎上的,因此前者的成本更低。同時,調解過程不需要復雜的訴訟程序限制,雙方可以直接對訴訟糾紛的關鍵點展開協商,避免時間和精力的浪費。(3)有利于和諧社會構建。民事糾紛中主要包括的內容是經濟內容和人際關系,采取判決方式,就意味著一方必然敗訴,一方必然勝訴,這樣一來容易產生激烈的矛盾。通過調解方式可以緩和原本劍拔弩張的氛圍,特別是在親友親屬之間的關系中,調解的作用遠比判決更有效。
第二,判決指的是人民法院依據相關法律程序、法律流程,針對案件的現實問題,通過法理分析、辯解做出的裁定。這一裁定具有法律效力,如果當事人、檢察院不上訴或不具備上訴條件,就必須執行;相比調解來說,它的特點是:(1)強制性。一旦判決生效,就意味著判決必須對當事人執行,而當事人也有執行判決的義務,否則則會按照法律要求進行強制執行。(2)穩定性。一旦法院判決生效,任何人、機關、團體或政府都無權做出更改,如果發現判決存在錯誤,也只能通過審判監督程序進行糾正,沒有直接翻案之可能。
(二)調解和判決的關系
結合我國司法實踐現狀來說,調解和判決在法律上具有同等效力,而這都是人民法院為主體進行的訴訟活動結案方式。其區別主要是,調解屬于避免矛盾激化、糾紛持續的傳統司法活動,而判決則是通過嚴格的法律程序獲得的明確結論。相對來說,調解具有更高的訴訟效率,兩者都是基于公平正義的原則展開的,但調解是基于當事人的合作意愿,而判決則是依據法律程序、解釋。因此說,調解和判決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兩者的實現都是建立在依法治國基礎之上的,且同樣都是為了實現司法目的,但呈現出的解決手段不同。
(一)侵犯公民權利
首先,利用調解代替判決的現象,直接侵害了公民的訴訟程序方面的權力。盡管我國司法實踐中允許調解,并提出調解自愿的原則,但在法院為主體的主導人背景下,調解往往成為法官的要求,這樣一來原本希望通過訴訟來解決問題的當事人,其公民權利自然被侵犯。相應地,調解代替判決的現象不斷增加,也容易導致對法院不信任的態度出現,甚至采取社會方式“私了”,違反了司法公正。
其次,調解未必全部都符合高效率條件。調解本身的目的是避免司法成本增加,但受限于矛盾本身、調解水平、當事人雙方態度等因素,調解最終未必能夠達到應有的效果,而這一過程中所造成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人力成本等也很大。同時,當事人已經訴諸于法律解決,也就說明存在其矛盾不可調和的可能性,一味地追求調解顯然不符合經濟性要求,間接地侵害了當事人的經濟權利。
(二)削弱法律權威
“依法治國”就要“有法必依”,法制社會構建的前提就是司法活動中以法律為最高行為準則,但是,調解代替判決這一現象,本身就不符合“法律至上”的原則。通過調解,導致法律在解決訴訟矛盾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
同時,調解本身是不具備法律限定功能的,很容易導致其他因素的介入,如權力作用、暴力恐嚇等,這將直接導致法律的權威被削弱,甚至產生輕視、蔑視司法的現象。如果這種情緒或思潮蔓延開來,原本就處于法制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就會出現大量以犧牲法律為代價的社會問題解決模式。
(三)弱化司法功能
事實上,調解代替判決的方式所造成沖擊力最大的是法院及法官,從法理角度來說,法院和法官的工作不是保障當事人的利益(無論是訴訟方或被訴訟方),而是根據提交的訴訟內容展開法律解釋,通過強制力來實現與法律價值的一致性。但調解代替判決的過程中,法院或法官都從一個公正的裁判身份變成了一個“游說人”,這無疑會導致法律地位的偏離,進一步弱化司法功能。
第一,對調解活動進行合理限制。在司法實踐中調解方式是不可或缺的,但并非所有的糾紛都適合采用調解,在肯定調解代替判決現象功能的前提下,應該對其進行合理的限制。筆者認為,調解可以優先地使用在鄉土情感、親情范圍、經濟領域等社會成員活動范圍存在明顯社會關系約束的層面。
第二,制定自洽合理的司法政策。所謂自洽性指的是調解行為能夠自圓其說,按照調解方向不能夠推導出與自身觀點相矛盾的結論。同時,還要提判決的說理性,體現出司法政策的合理性。理論上說,司法政策越完善,需要進行調解的活動就越少,法律的價值也能夠得到最大的體現。因此上,在協調調解和判決之間關系的過程中,司法政策的設計、制定、執行一定要在穩定的前提下展開,避免階段性地、臨時性的司法政策,在長期的執行中形成習慣。
總體來說,在當前我國司法實踐中廣泛開展“大調解”機制的背景下,筆者認為,還應該保持清醒地頭腦,堅持法律至上的原則,更大地釋放調解的功能,避免對法治理解的偏離。
[1]范愉.委托調解比較研究——兼論先行調解[J].清華法學,2013,03:57-74.
[2]程延軍,王書義.調解替代判決結案現象探析[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3:58-63.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