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澤明
錦州師范高等??茖W校中文系,遼寧 錦州 121000
?
淺析現代漢語稱謂語缺位現象
於澤明*
錦州師范高等??茖W校中文系,遼寧 錦州 121000
時下,漢語的社會稱謂系統還不夠完善,不夠成熟,由此便產生了稱謂語的缺位現象。
稱謂語;缺位;社會
在當代人們的交往活動當中,會經常出現不知道怎樣稱呼他人的尷尬瞬間。例如在健身房、飯店、咖啡廳和超市這些大眾化的公共場合,會經常發生不知道應當怎樣稱呼其工作人員的事情。在上世紀常用的“同志、小姐”等稱謂,在當代生活中已經越來越不討他人喜歡,因為這些稱謂早已經在時代發展中被賦予了特定的內涵。
(一)政府老資格職員對于新領導的稱呼方式。由于近現代中國政治制度和文化觀念的巨大變革,人人平等觀念早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人際交往當中的基本觀念,而早期根深蒂固的等級制度也早已經成為明日黃花。然而雖然等級思想已經隨著時代更替變得日漸衰落,但由于上千年的文化影響,在廣大國人心中,這種“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的等級稱呼觀念還占有一席之地,其并沒有隨著封建腐朽思想的流逝和開放先進理念的覺醒而完全消失,這是情有可原的,畢竟上千年思想文化的影響并不是僅憑借百年的思想革新就可以完全取代的。
(二)提到大學教師,在人們下意識的觀念當中,頭腦中都會浮現出一副年齡偏大斯文男性的形象。然而隨著大學中女教授的日益增多,便出現了到其家中做客的學生不知以怎樣的稱謂來稱呼其先生的難題。如果該女教授的丈夫也是老師,那么稱其為老師雖略有不當但也無可厚非,假如其先生并非教師,則如何稱呼便不太好決定了。在常用的成為與當中“師傅-師母”這種稱呼對于女性為師傅時便無法適用,因為當女性為師傅時并沒有“師公”這種稱謂。而且就算師傅為男性時,假如師生年齡差距不大,稱呼其配偶為師母也不大合適且有且難為情。那么該如何進行稱呼呢?這邊成為了一個難題。這其實反映了社會上對于男女身份地位差距的現象。在傳統的觀念當中應該是男主外女主內,盡管存在女性為師傅的現象,所以這就是由意識轉換到語言時發生的稱謂語缺位現象。
(三)在生活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小朋友稱呼伙伴的母親往往為伙伴名字加上媽媽,而通常情況下小朋友都隨父姓,稱呼其父親則在姓氏后面加上“叔叔”即可。因為母親的姓氏大多情況下都不和孩子相同,所以稱呼其為“某某的媽媽”或者直接叫阿姨就可以避免詢問其母親姓氏的麻煩。而且我們還注意到,孩子的班主任在稱呼孩子的父母時往往用“某某的父親或者某某的母親”,即使在集體發言時會直接稱呼各位孩子的父母為“各位家長”,但顯然這種稱謂方式是不適用于單獨稱呼的。每每發生這樣的情況,廣大的家長也從來沒有想起提醒老師這種稱呼方式有些欠妥,而且對于老師來說,要找出其他十分恰當的稱謂來稱呼從事各行各業家長,實在是有些強人所難。如此我們可以說,發生缺位現象的主題是間接關系,這就導致了在稱謂語系統中無法找到合適的稱謂語來進行稱呼,而這也恰恰是稱謂語系統需要進行完善的方向。
(四)年輕的新員工如何稱呼經常接觸的異性同事,往往也不是很好確定。舉個例子來說,員工甲新進入某一工作組,在辦公室中同時還有一位女性員工,這位女性員工的年紀比員工甲略大,直接稱呼其姓名顯然很不禮貌,而在其姓氏前面加上常用的“老”字進行稱呼,同樣顯得很不禮貌。假如這位女性員工并沒有什么職位而且不習慣被稱呼為“某姐”,這樣的情況下如何稱呼簡直成為了一大難題,因此員工甲在很長時間內從沒有主動稱呼過這位女同事。
(五)經常能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假如對于所交流的對象的社會背景和個人經歷不甚了解的時候,經常會出現不知如何稱呼的情況。舉例來說明,譬如到某地的政府機關部門辦一些業務或者手續,但你并不知曉對方的職務年紀和姓名,所以很多常用的稱呼都無法在這種情況下適用。如今可并不像曾經,對于他人可以用廣泛的“同志、小姐”來進行稱呼,反而這些稱呼往往會令對方升起反感之情,這也是由于時代發展產生的特定含義。即使在很多非正式場合里,用“先生、小姐”這樣的稱呼都不會顯得很合適,更別說是在政府機關中進行交流了。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找出恰當的稱呼也是個比較麻煩的事情。
(六)還存在這樣一種狀況,當某人在特定場合擁有兩種甚至以上身份時,稱呼對方也變得十分麻煩。假如小王的父親是他的任課教師,對于小王來說,如何稱呼他的父親也需要他慎重思忖了。
(一)社會稱謂系統存在這一定缺陷與問題,無法適應日漸復雜的社會交流活動,同樣使人們在交流中出現很多難題。就古代社會背景進行分析,很顯然便可以發現人們的交流會受到空間條件的巨大限制,而且由于我國古代的經濟制度長時間局限在小農經濟,從而導致男耕女織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交際面十分狹窄,稱謂系統發展的相當緩慢,甚至很長時間處于停滯狀態。如今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完善,隨著經濟科技的飛速發展,國人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結構關系日趨復雜,這也導致原有的稱謂系統無法適應如今社會的變化,從而導致了稱謂語缺位現象的出現。
(二)稱謂語選用原則的改變。在清政府滅亡之前,我國長期處于宗法制度的束縛下,廣大人民的思想無法得到有利的發展和進步?!叭V五?!钡牡赖路▌t也是那個時代社會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正是這種思想決定了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我國的傳統稱謂系統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也在社會制度的長期影響下附帶了一些等級性質。而這個性質也正是我國古代稱謂語選擇的最主要原則。在那個時代,長期保留有“男女授受不親”的思想,女子連與陌生男性相接處的機會都很小,所以很正常的不必了解怎樣稱呼陌生男性。所以由于長期缺乏男女之間的交流,使得現代社會出現相關的稱謂語缺位。當今社會女性也幾乎得到了和男性相同的社會地位,使得男女之間的交流活動日漸增多起來,因此出現稱謂語缺失與日常交流活動增多的矛盾也就不足為奇了。在當今社會,傳統的稱謂語選用原則也從等級制度發展為平等原則,人們更加重視怎樣讓他人覺得禮貌的角度出發來稱呼他人,然而由于稱謂語系統的漏洞和不足,為了避免失禮,很多人甚至選擇不直接稱呼對方,這也從側面體現了禮貌平等的原則。
於澤明,男,遼寧錦州人,文學碩士,錦州師范高等??茖W校中文系,講師。
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