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婷 姜泉花
摘要:祁太秧歌是在廣闊的晉中盆地上,由民間藝人自編自演的小曲、雜說、歌舞、戲曲組合形成的具有獨特風格的傳統運動。它是以農村生活故事、民間風俗為題材,配以優美的曲調和表演形式,真實地反映人民群眾的生活,因此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是山西省優秀的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所以我們要加深對其發展歷程的研究,更好地繼承發展,使它更加繁榮興盛。文章主要從祁太秧歌的歷史淵源、發展歷程、技術風格以及健身價值方面進行研究。
關鍵詞:祁太秧歌 晉中 發展歷程 健身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12-0081-03
1.前言
秧歌是在黃河流域淵源流傳的,十分受當地群眾歡迎的一種民間藝術,據史料記載,早期秧歌起源于農民在田間的插秧活動,在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它吸收了鄉間農歌、民間的武術和雜耍,以及戲曲的技術風格,成為一門綜合的藝術。秧歌的演變因各地的風土人情、政治經濟、人文地理、民情鄉俗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色,本文著重研究的是發源于山西祁縣、太谷地區的祁太秧歌。
2.祁太秧歌的“溯源”
祁太秧歌是異彩紛呈的藝術百花園中一朵馨香馥郁的、具有濃烈原生態美的奇葩,它發源于山西的祁縣、太谷地區,輻射周邊的幾個縣市。祁太秧歌的題材豐富且貼近生活,描繪出當地的風土人情、民間傳說,有些甚至不更改姓名,本本真真地將現實生活搬上了舞臺,深刻地揭示了當時農民的生活百態,所以它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
從《祁縣志》的記載中可以了解到當時祁縣地區經濟繁榮,交通便利,人們安居樂業,各行各業的生意興旺,民間的藝術氛圍也十分濃厚,走街串巷的藝人更是絡繹不絕。上溯到明朝,是小曲興起的時期,所以當地的藝人們就開始編唱并且流傳。安定的社會因素使得各種民間藝術可以蓬勃發展,也使祁太秧歌得以在這片沃土中孕育。
在晉中地區,正月十五鬧紅火是從古時延續下來的傳統,所以每逢元宵佳節,各地都會舉辦耍龍燈、劃旱船、背棍、踩高蹺以及鼓樂吹奏等活動,還有各式各樣的助興而來的歌舞隊。這時候正是祁太秧歌表演形式形成的時期,即表演者在舞蹈節目的間歇,為了渲染氣氛,演奏幾只小曲來吸引觀眾。但據史料記載,關于祁太秧歌的闡述其實最早出現在安徽一帶,清雍正時期在安徽廣為流傳的“小歌舞”即為祁太秧歌的前身。現在祁太秧歌的表演形式還是沿襲古時安徽“小歌舞”的特點,但是曲調和曲牌都出自于晉中地區。
3.祁太秧歌的“蛻變”
3.1解放前的發展演變分析
經濟繁榮、交通暢達的祁縣一帶吸引了很多北上的鳳陽花鼓藝人,他們一邊傳播鳳陽花鼓,一邊學習當地流行的秧歌曲調。“鳳陽少女踏春陽,踏到平陽勝故鄉。舞袖弓腰都未忘,街西勾斷路人腸”。清代詞人孔尚任描述了曼妙的鳳陽女子在平陽表演鳳陽花鼓時偏偏起舞的景象。祁太秧歌劇目《打花鼓》中有這樣的描述,鳳陽地區古時曾經動蕩不安,甚至出現了罕見的糧荒,所以當地居民紛紛北上逃難,途中便以打花鼓賣藝求生,他們一路北上來到了黃河一帶。由此可見在清朝初期,山西的中南部已經開始傳唱鳳陽花鼓戲。
孔尚任的《平陽竹枝詞》中也有“蹴鞠場中不用球,輕輕對踢眼斜瞅,分明學得秦樓舞,五彩裙邊露鳳頭”的描寫,說的是年輕女子戲球時的場景。而祁太秧歌劇目中也有描繪姐妹一起玩球嬉戲的畫面,名為《踢蹴球》,唱詞是:“二月里來龍抬頭,姐妹二人踢蹴球,大姐姐踢了個龍擺尾,二小妹妹來接球。”對比兩者可以看出,《踢蹴球》很有可能是鳳陽花鼓藝人改編創作而流傳下來的。
原先鳳陽花鼓藝人的表演形式是每經過一地,在熱鬧的街道邊或集市上,先由兩位表演者敲起鑼打起鼓吸引觀眾,然后開始唱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小曲來助興,接下來表演歌舞類的節目,在節目之余或者表演的間歇,演員也會演唱幾只當地的秧歌曲調來充實表演,迎合當地觀眾的口味。后來便將這樣的表演方式傳承下來,不斷地豐富、擴展,使祁太秧歌發展到踩街秧歌隊的階段。
踩街秧歌隊是由兩個手持折扇的公子打頭,后面隨行的有身背花鼓的少女和敲釵打鑼的男角兒,他們沿街挨家挨戶進行表演,遇到迎接的人家,領頭的公子會即興編唱“男人種地女織布,和和氣氣鬧家務,指望今年收成好,兒孫滿堂全家福。”之類的順口溜,接著兩三個表演者會在指定的場地表演戲曲和歌舞。領賞以后他們繼續前行。其中,有一個人單獨表演的歌舞小戲,也有敘事型的歌舞表演,歌舞的伴奏只是通過簡單地輕擊鑼釵來把握節拍,本土化的曲調柔和簡單到位的舞蹈,使祁太秧歌的發展有了新的突破。
3.2解放后的發展演變分析
新中國成立后,祁縣一共有71個秧歌表演組織,從業的藝術家達2000余人。舊社會的落后思想還存在于祁太秧歌的內容中,精華與糟粕并存。后來在國家的倡導下,老藝人們齊心協力,剔除了祁太秧歌中落后的思想和惡俗的內容,翻新創作了《新打花鼓》、《緝草帽》等經典的劇目,并且結合新時代的特色創編了《挑女婿》、《送嫁妝》等深受群眾喜歡的現代劇目。同時在音樂、舞美、道具等方面都有革新,一些劇目中還加入了弦樂伴奏,使音樂更加具有節奏感。推陳出新的祁太秧歌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人們熱烈追捧的一種表演形式。
“祁太秧歌”這個劇種的命名也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民國時期,當地的秧歌多為祁縣、太谷地區的藝人創編、傳唱,因此才有了“祁太秧歌”一說。另外考慮到在晉中地區還存在著許多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秧歌,它們從本質上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把祁太秧歌命名為晉中秧歌就比較片面,容易造成概念的混亂。當然祁太秧歌一直以來也被稱作晉中秧歌,直到1951年的時候才正式將其更名為祁太秧歌。
1955年成立的榆次縣秧歌劇團改編上演了如《朝陽溝》等一批現代移植劇,受到觀眾的熱捧。以邱金蘭為代表的第一代優秀女演員在舞臺上出現是祁太秧歌的新發展,尤其是出現了男演男、女演女的情況,男演女的歷史開始改變。與此同時,在劇目的音樂和唱腔方面做了很大的完善,劇目也由原先的一劇唱一曲變為了一劇唱多曲的形式。endprint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召開以來,深化改革后的農村經濟呈現一片繁榮景象,農民的收入也日益增長,物質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改善,所以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正是在這大好的形式下,祁太秧歌藝人不斷地改革創新,尋求突破,進行個體化經營;在演員的培養方面,自己辦學,發展師徒間的傳承。不少演出迎合了市場,獲得了良好的收益,觀眾好評如潮。而今祁太秧歌藝人為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創編出了新的劇目,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代代相傳。
4.祁太秧歌的技術特色
4.1祁太秧歌動作特點的解析
祁太秧歌發展之初是重唱功而不重表演,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吸收引進山西的地方民歌、晉劇以及民間的武術、舞蹈,所以在演員上場、下場、唱詞、念白時都融入了舞蹈動作,借以更好的表達演員的感情,舞蹈動作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動作幅度的大小變化、力度的強弱變化、節奏的起伏變化都是情感的進發。如經典劇目《送櫻桃》中,劉月秀和馮錫寶情意綿綿,難舍難分,月秀一手拿手絹抹眼淚,一手拉著馮錫寶的衣角唱出離別時的哀愁。此處是劉月秀撒嬌的動作,語言無法充分地展現出此時她心中的不舍與委屈,所以當人們的語言無法盡興時,動作往往可以加強情感的表達。
祁太秧歌中的舞蹈動作大都十分生活化,形成了濃厚的生活氣息。特別舞蹈動作中抓取少女的表情,例如羞澀的看,或者是喜笑顏開的望等,一些轉身留頭、翹臀塌腰、提肩轉胯、屈膝踢腿、擰身勾手的夸張的動作,生動地傳達出濃郁的鄉土情,構成了幽默詼諧的舞蹈風格。
當然在晉中地區,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提取出的最為普遍的肢體語言就是擺胳膊。由于晉中地區常年干燥多風,所以人們就把手放入袖筒來御寒取暖,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原先人們可以用手形象表達自己的意思,但當手被束縛后,人們便由上傳遞到胳膊和肩膀,用其代替雙手和人交流,傳達信息,慢慢就形成了特有的“以肩傳情”的風俗。這種表達方式一般用來表現十分細膩的情感,如男女主人公鬧別扭后,一方碰另外一方的胳膊,表達的意思就是“我們和好吧!”另一方如果也以此回應,就表示同意,這種以肩傳情的習俗非常具有地方特色。
4.2祁太秧歌表演形式的解析
祁太秧歌的舞臺表演形式表現出很強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它可以根據不同的場合進行多變的演出。因為祁太秧歌是由鄉間小曲發展而來的,它常用的曲調就是一首一首典型的小曲,在服裝、設備缺乏的情況下可以以原生態民歌的方式說唱。在晉中地區,每逢家里辦紅白喜事的時候,就形成了請秧歌隊來自家搭臺表演的習俗。在祁太秧歌的發展歷程中,每個階段的表演形式都會有所變化,如自樂班、個人秧歌隊等形式。自樂班是秧歌愛好者自發組織進行表演的形式,他們基本上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訓練,但是其表演更加生活化,不需要深厚的工底也可以自然流露,所以更為觀眾所喜愛。
5.祁太秧歌對全民健身的意義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演性占主導地位的秧歌逐漸走下了舞臺,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秧歌刪繁從簡,加入了現代生活的新元素,華麗轉身成為新時代的健身秧歌,健身秧歌是以傳統秧歌為基礎,根據人體的生理特點,加入舞蹈的元素,并增進傳統秧歌的健身功能和娛樂功能,更適合在城市中開展的一種運動項目。
5.1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
秧歌中常用的“扭”、“踏”動作,包括“十字扭步”、“二進二退扭步”、“三進一退扭步”等符合人體的生理特點,可以達到健身的目的。舞者在多變的隊形、歡樂的樂曲和起伏的節奏中,可以鍛煉到身體的各個部位,放松全身緊張的肌肉,運動的方向、幅度、力度的不同對健身的效果也不同。它可以提高神經系統、呼吸和消化系統以及心血管系統的運轉能力,達到健美體形,瘦身減肥的效果。同時,健身秧歌的配樂全是歡快、熱烈的節奏,可以振奮人的精神,愉悅心情,陶冶情操。特別現代人工作繁忙,生活壓力大,健身秧歌可以使其排除精神緊張,改善負面的情緒,積極地投身于運動中,減少中老年人的孤獨感。
5.2充實人們的閑暇生活
由于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健康成為人們十分關注的話題,多數人愿意拿出更多的閑暇時間積極地投身于運動,并得到理想的效果。健身秧歌由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轉變為具有新時代的氣息的健身項目,鍛煉的場地、時間、形式不受限制,而且可以讓人們在舞動的過程中達到健身、人際交往、健美、抒發心情的效果。據不完全統計,每天有超多3000萬的人群通過扭秧歌的方式進行鍛煉,健身秧歌也被列入了全民健身的96個比賽項目之一。健身秧歌的靈活性、娛樂性、全民性使其受到熱捧,它也成為展現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動態標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