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歡
(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
新疆風格合唱藝術的研究
鄧文歡
(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摘要】合唱作為一門集體演唱采用多聲部聲樂的藝術門類。合唱藝術之所以能夠有著其優越的獨特性,是因為利用人聲作為重要的表現工具,能直接地相當于面對面地向聽眾傾述演唱作品中的情感與思想,激發演唱者和聽眾之間的精神共鳴。在世界音樂藝術領地中,中國的合唱藝術可以算是最年輕的成員。我國的合唱音樂形成和發展于歐洲宗教音樂傳入中土之后。在少數民族地區,自發和偶然的多聲部組合音樂,可以說是合唱音樂的雛形,新疆是眾說公知的多民族聚集居住的地區,由于其特定的地域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新疆音樂具有濃厚的地方性特色。新疆合唱作品以其當地民歌和少數民族音樂為創作素材,用其獨特的音樂特色和表現方法獲得了民眾的深深喜愛,其較高的藝術價值使之成為我國合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合唱;新疆音樂
我國的合唱藝術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相傳在中世紀時期,神權高于皇權,因而音樂藝術也掌握在教會手中。教皇制定了合唱音樂的范本。目前這些范本依舊用于西方宗教儀式中,但是伴隨著宗教音樂的落寞和世俗音樂的發展,合唱這門藝術也逐漸成長并使世界人民眼前一亮[1]。
晚清時期,不僅戰火來到了中國,歐洲文化也作為附屬品進入了中國。隨之中國出現了合唱音樂的萌芽。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使得合唱音樂藝術背負著獨特的使命,不再局限于宗教音樂,開始進入中國音樂發展的大舞臺。在1919年五四運動發生了,這對于我國合唱音樂的發展和壯大都具有非凡的意義。隨著運動的擴大和發展,合唱作品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并與政治活動緊密聯系。在五四運動后,中國合唱音樂得到了長遠的發展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風格。在抗日戰爭時期,面對著抗日救國的偉大使命,一批批優秀的音樂作品出現,激勵著中國人民在抗日救國中迸發出強大的凝聚力和不懈的堅持。隨后的解放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雖然合唱音樂的發展經歷過挫折,但仍然猶如彩虹般在雨后綻放,發展至今。[2]
新疆,位于中國西北邊陲,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共有47個民族成份。新疆也是中外聞名的能歌善舞之地。豐富的民歌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新疆獨特的地域韻味。雖然新疆是位于戈壁灘上的一處綠洲,但惡劣的環境沒有阻礙新疆人民對于音樂的喜愛。每一位新疆人民都有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無論身處何方,人們的美妙歌聲總會在你耳邊訴說著,讓人難以忘懷。
新疆民歌流傳深遠,家喻戶曉,如《康定情歌》《當月亮爬上來》等。由于新疆民歌的獨特,在我國民歌體系中獨樹一幟,因此受到了作曲作詞人的由衷喜愛。我們不難聽到由新疆民歌改編而來的歌曲,我們也不難在各大綜藝節目比賽中體會到新疆風格合唱藝術的魅力,其獲得的傲人的成績也體現了它的藝術價值。
積極活躍在我國各大演唱比賽中的由新疆民歌改編而來的合唱作品,正用其獨特的魅力和技藝傳唱著自身的精神,全國民眾都深深的喜愛著,其較高的藝術價值使之成為我國合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按民族來劃分可將新疆民歌劃分為維吾爾風格的作品;哈薩克風格的作品;塔塔爾風格的作品等。下面我帶來一些新疆特色民歌以供分享。
維吾爾風格的品:阿拉木汗-改編自謝功成、青春舞曲改編自王世光、半個月亮爬上來改編自蔡余文、掀起你的蓋頭來改編自孟衛東、思戀改編自杜鳴心、牡丹汗改編自周吉楊青、伊拉拉改編自羅忠镕、送我一朵玫瑰花改編自葛順忠、刀郎來自趙思恩。
哈薩克風格的作品:嘎哦麗泰改編自杜鳴心、等你到天明改編自瞿希賢、瑪依拉改編自沈武均、可愛的一朵玫瑰花改編自周吉。
塔吉克族風格的作品:《帕米爾風情》(宋延勛詞、章吉華曲)、《古蘭丹姆之歌》(張目、石夫詞,石夫曲)。
柯爾克孜風格合唱作品:《節日舞曲》(改編:石夫)。
(一)藝術特征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居住的地區。其特定的歷史、民族、宗教賦予了新疆獨特的地方風格。新疆民歌婉轉繞耳,跌宕起伏。由民歌改編來的新疆風格合唱氣勢宏大,引人入勝。濃郁的生活氣息讓人久久不能忘懷。在自身創作與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體系和表現力。
(二)作品特征
一.旋律:現如今我們常聽到的新疆合唱作品和過去已經有了不同,但是作品本身的主旋律沒有變。其創作素材依舊來自于民間,只是會注重引子和尾聲的藝術處理,在段落和結構上大部分依舊原滋原味,當然在少數唱作品中結構會有些變化,但都是為了作品的優質。
二.創作技法:對于旋律節奏不快以抒情為主的歌曲常常采用復調的手法,如《半個月亮爬上來》就是用此類手法;對于節奏歡快伴有舞蹈的歌曲多采用主調的手法,如《阿拉木汗》《青春舞曲》等就是用此類手法。現如今我們聽到的新疆風格作品大多采用對位的寫作手法,卡農的寫作手法也時而有之。其作用在于能使聲部形成既相似又對比的結構,深化作品本身,其造成的語音裊裊之感更是讓人難以忘懷。
三.伴奏樂器:伴奏音樂是歌曲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用是襯托歌曲的情感語境以及精神。它能夠把人聲和語調以及其它表現工具有序地正確地和歌曲結合在一起,形成一體,才會使得聽眾感到身臨其境意猶未盡之感。以前的合唱作品常用鋼琴或者是管弦樂來伴奏,如今隨著文化音樂的交融,加入了民族樂器用來伴奏,依舊是原滋原味的新疆風格音樂,地方特性和原生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3]
(三)表演形式特征
現如今在合唱作品中能看到演唱者會有一些動作來烘托氣氛,根據不同的歌曲演唱者會添加少許的肢體動作或者一小段民族舞蹈來表現歌曲的情感和精神,用于感染自己也感染聽眾。但是,在新疆合唱作品創作的早期,由新疆民歌改編的合唱作品大多是在劇院里表演,那時的舞臺單調且重復,演唱者像個木頭一樣只會張嘴單純的演唱歌曲,歌曲的美麗和表現力都大大的降低。
我國的合唱音樂藝術來源于歐洲宗教音樂,想要發展,我們應該深度解析合唱音樂的來源起因以及服務對象和目的。新疆合唱音樂蘊含著豐富的生活情懷,表達著自身的民族情懷。新疆合唱音樂只有立足于自身的特色民族文化等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不斷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才能成為世界東方的一朵奇葩。
當然,我們不能只看到自己有的,也應該立足于世界發展的眼光。跟著時代的潮流,多與其他合唱團體,其他國家的合唱團體交流合作。尋找自身的長處與缺點,發展自己和壯大自己。我們要做到少數民族音樂元素的精辟運用和西方現代作曲技法與民族音調相結合,還要注意演唱的多元化發展。
合唱藝術繽紛多彩,歷史悠久。豐富的表演方式,多重多樣的音樂風格,適用于大眾普及的音樂特性使得合唱藝術成為音樂藝術王國中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在合唱的創作和表演過程中,能讓作者以及大眾感受到美及人生真諦,讓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終生受益。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這個信息時代中,網絡的發達使得我們交流無國界。新疆合唱音樂有著廣闊的前景,我們的路還很長,如何在這個百花叢生的世界里屹立不倒,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這需要所有合唱音樂的愛好者和從業者的共同努力。我相信新疆合唱音樂能以其獨特的魅力引起世界的關注。
[基金項目]本文為“新疆當代合唱作品創作研究”2014年度自治區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亞音樂文化研究中心(項目編號:XJEDU040914C08)的結題成果。
[1]韓德森.合唱指揮教程[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3).
[2]孫從音.合唱藝術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9).
[3]范鎮.新疆風格合唱作品音樂分析及演唱研究.2008年(6).
作者簡介:鄧文歡(1976—)男,漢族,天津市,:碩士,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副教授,職務: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管弦合唱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