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媛
(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0)
?
淺談京劇鑼鼓節奏在中國鋼琴作品中的借鑒
劉慧媛
(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0)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京劇鑼鼓節奏在中國鋼琴作品中的應用,及所產生的深遠影響。通過具體例子,來闡明鋼琴這一舶來之品怎樣表現東方民族的色彩,以民族風格、和聲織體、節奏形態為入手點。上世紀50、60年代,鋼琴曲創作進入相對興盛期,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時期公開出版的作品有300多首,筆者從中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分析,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京劇豐富多彩的鑼鼓節奏,并很好地運用這些寶貴素材進行創作。
【關鍵詞】京劇;鑼鼓節奏;中國鋼琴作品
提起京劇好多人在腦海中會立即浮現出“拖沓”、“遙遠”、“深不可測”這幾個字眼,然而,只有當你真正認識、了解了京劇之后,就會發現京劇藝術其實就在我們身旁。當代著名導演張藝謀充分利用戲曲鑼鼓元素創作了民族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并取得了成功;而我們熟知的電視連續劇《大宅門》的背景音樂一大部分是京胡配合以和鑼鼓節奏演奏而成;在鋼琴領域,作曲家運用戲曲鑼鼓元素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有作曲家陳其鋼《京劇瞬間》、譚盾《看戲》、張朝的《皮黃》、瞿維《花鼓》等。凡此種種,為筆者今后學習與演奏中國鋼琴作品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創作靈感。
(一)京劇發展脈絡
京劇,又叫“京戲”、“平劇”,萌芽于清代乾隆年間,當時,正直乾隆皇帝八十壽辰,四大徽班(三慶、四喜、春臺、和春)紛紛進京賀壽,皮黃腔由此開始進入京城。道光年間出現了第一代京劇演員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他們在演唱和表演風格等方面各具特色,為京劇藝術的成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到了同治和光緒年間,京劇藝術成長起來,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演員,其中以“同光十三絕”最為代表。譚鑫培尤為佼佼者,他創立的“譚腔”音域寬廣,腔調極具旋律性和藝術感染力,以至于在生行出現了“無腔不學譚”的局面。辛亥革命之后,隨著社會的變革,京劇藝術也等到了新的發展,首先,在題材上有了較大的變化,出現了許多新的劇目包括《生死恨》、《西施》、《荒山淚》等。其次在表演方面也出現了“名家輩出,流派紛呈”的局面。涌現出如“四大名旦”、老生行余叔巖的“余派”、馬連良的“馬派”、周信芳(藝名“麒麟童”)的“麒派”以及被譽為“國劇宗師”的武生行楊小樓的“楊派”,等一系列名家名角。建國后,國家倡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京劇藝術迅速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首先,劇目出現了許多的現實題材。其次演職人員的整體素質也得到提高。第三,由于作曲技術的推行和應用,京劇的表現形式也更加豐富,除了傳統的獨唱和對唱之外還出現了伴唱、合唱、重唱等多種表現形式。
目前,京劇已經成為我國流傳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的戲曲劇種。我國除西藏外的各省都有專業的京劇藝術演出團隊。不僅如此,隨著我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有更多的表演團體到世界各地演出,京劇的國際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早在二十世紀中期,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就率團先后到日本、美國、前蘇聯等國家出訪。同時也把我們的民族精華帶向了世界,在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方面,也出現了西方作曲技術與傳統元素相結合的局面。
(二)京劇中的“文場”和“武場”
在京劇藝術團體中,人們稱伴奏樂隊為“場面”。之所以稱之為“場面”是因為在過去的演出中,樂隊坐在舞臺的正中間,也就是演員們演出場區的后方,面對著觀眾。之后人們又把樂師叫做“場面先生”。京劇的伴奏音樂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的伴奏樂器包括管弦樂和部分打擊樂器,其中以管弦樂為主。“武場”的伴奏則以打擊樂為主,主要有單皮鼓、大鑼、小鑼、堂鼓等,其中鼓占據重要地位。鼓在樂隊中就像是管弦樂演奏時的指揮一樣,掌握著整場演出的節奏,因此被京劇界老輩人稱為“戲之膽”。大鑼、小鑼、鐃鈸等在鼓的指揮下,演奏著各自的鑼鼓經同時配合其它管弦樂器為演員進行伴奏。
我國民族樂器中,鑼鼓樂品種較多,有些無固定音高的樂器:如,鈸、板、梆等,也有些有固定音高的樂器:如,云鑼、排鼓等。其中,單皮鼓:又叫小鼓,單面蒙皮,外徑通常是23-25厘米。板:又叫檀板或拍板。是由紫檀木、黃楊、紅木、花梨木等木料所制成然后將三塊分為兩部分用帶子串起。然而,由于在演奏中,單皮鼓和板總是由一人兼奏,所以又合稱板鼓或者鼓板。它不僅在樂隊中處于指揮的地位同時還是“武場”的靈魂,引導著樂隊恰如其分地“入”、“轉”、“收”。這樣,在板鼓的引領下音樂伴奏和舞臺表演得以嚴謹地合作。大鑼:銅質,形似扁盤,直徑約35厘米,兩邊有用于穿繩的孔。在戲中用于各個角色上場、下場或者做各種身段表演時或者在音樂中間偶爾加上一兩聲,以助精神。小鑼:銅質,盤形,中間凸起口徑約六七寸,用手持一邊,再用薄木板敲擊發聲。鐃鈸:銅質,圓形,是由上下兩扇組成,中間隆起部分用來穿布。有時會和大小鑼交錯成為伴奏中的音節,多用于“武戲”中。云鑼:又叫云璈,俗名九音鑼,據說是在元朝時傳入我國。形制為以十面小鑼固定于一木架之上,左手持短柄右手執棰擊打。鑼鼓經是京劇伴奏的記譜方式。板鼓的鑼鼓經中:鼓槌同時敲擊用“八”來標注,左右先后敲擊則用“八大”來標注。大鑼、小鑼和鐃鈸在京劇伴奏中被稱為“下手活”。大鑼和小鑼分別用“倉”和“臺”表示而鐃鈸要用“才”來表示。如果“下手活”共同敲擊時則要用“倉”表示。
1949年以后,我國涌現出一大批具有影響力的作曲家和經久不衰的作品,丁善德《第一新疆舞曲》、陳培勛《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汪立三《“蘭花花”主題變奏曲》等,石夫《塔吉克舞曲》他們在創作時運用了傳統“功能體系”與民族音樂的特點,發掘了少數民族音樂旋律、節奏方面的內在,傳承著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對今后的音樂創作和教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鑼鼓節奏與京劇的唱、念、做、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在表演動作上,大到亮相、開打,小到水袖,甚至是人物的內心活動都需要鮮明的節奏來予以配合。念白時也是這樣,不但需要打擊樂烘托感情,同時也要用來明示節奏。
京劇鑼鼓節奏的兩個重要因素是時值和力度。中國鑼鼓樂的時值組合基本可以分為四種擊數模式:一、三、五、七,即一數式為一拍,三數式為兩拍,五數式為三拍,京劇鑼鼓節奏不同于西方傳統節奏中的強弱規律,其力度公式有:一數式,稱為“揚(強拍)格、抑(弱拍)格”;三數式,稱為“揚抑格、揚揚格、抑抑格、抑揚格”等十六種公式。了解這些公式,利于我們更好地詮釋京劇鑼鼓節奏如何體現在中國鋼琴音樂中。
(一) 鋼琴獨奏曲《皮黃》是張朝教授所創,作品中運用“西皮”和“二黃”的音調,描寫了作曲家對兒時家鄉所見所聞的回憶。創作沖破了傳統的曲式結構,運用戲曲板式結構進行變奏,發展引申出十段音樂,分別是導板、原板、二六、流水、快三眼、慢板、快板、搖板、垛板、尾板。作曲家在各段中熟練、準確的運用鋼琴模仿京劇打擊樂伴奏的“武場”節奏特點來引人入勝,其中最為突出的則是作品中的一段緊拉慢唱的散板式,“緊拉”是指胡琴快速演奏音符,“慢唱”是指演唱時的自由延長。樂曲中很多段落用鋼琴模仿板鼓、鑼、鈸鐃的聲響,來表現迷茫、惆悵之情。在鋼琴上交替彈奏的減五度與純五度,像是擂起的戰鼓,小二度的強音彈奏突出了音樂的緊張氣氛,以降B持續音模仿簡單、響亮的鑼鼓節奏,再配合著上方旋律的進行,更體現出京腔京韻的特點。
(二)《看戲》是譚盾先生創作于上世紀80年代的一首具有湖南花鼓戲元素的作品,當時的鋼琴創作正迎著“多元化”的道路前行,京劇中的鑼鼓節奏被作曲家們所應用。作品描寫了一副瀟湘水云的風景畫,以及濃烈的思鄉之情。音樂一開始,由4小節大七度和大二度疊置的不協和音程的交替進行來模仿鑼鼓節奏,好像戲臺的幕布被掀開,接著是帶有風趣、和湖南花鼓戲韻味的主題旋律,隨后是兩小節的鑼鼓節奏型連接部,通過二度疊置的音程來表現民間鑼鼓的熱烈氣氛。整首樂曲以七數式節奏型貫穿始末,鼓點為揚抑抑揚格,運用加花變奏來發展主題。從36小節處,在上聲部作曲家以連續的十六分音符和同音不斷反復的升e,來模仿密集的鑼鼓點,以渲染戰場上鑼鼓喧天的氣勢。真實再現了農村戲臺開場與落幕的情形。
京劇中的打擊樂伴奏堪比戲曲的“靈魂”,其鑼鼓節奏又是多種多樣的,有時能表現平靜如水,有時則能烘托磅礴的氣勢。本文對兩首采用京劇鑼鼓節奏創作的中國鋼琴作品進行了梳理,目的是分析作曲家如何體現作品中的戲曲韻味,以及對伴奏中鑼鼓特色的把握。
京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鑼鼓節奏富于特色,運用到鋼琴作品中可作為前奏、間奏、尾奏部分,戲曲元素也可起到烘托音樂氣氛、連接前后段落的作用。作曲家用西方音樂理念對傳統戲曲音樂進行挖掘,使聽眾從中獲取更為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從而推動我國鋼琴音樂向民族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紅麗.閻派唱腔表演藝術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運用[J]大舞臺,2011年第8期;
[2]甘潔 豫劇唱腔音樂結構剖析[J]民族藝術,2011年第2期.
[3]張雨燕 淺談舞蹈教學的鋼琴伴奏[J]大眾文藝,2012年第4期.
作者簡介:劉慧媛(1981—),山西大同人,學歷碩士研究生,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講師 ,研究方向:鋼琴教學與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