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
(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手機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轉變了人們的溝通、交流信息的傳播方式。如今,手機已經不僅是一種傳統的通信工具,還成為了繼廣播、報紙、網絡、電視之后的“第五媒體”。工信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5月底,中國大陸的手機用戶數量已達到12.56億人,這意味著90.8%的中國大陸人都在使用手機。隨著校園WIFI的普及,依托手機媒介而產生的微信、各類電子新聞平臺也越來越成為青年學生信息獲取與溝通的重要渠道。與此同時,手機這種新媒體也給高校的思政課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手機攜帶方便,從傳播源的角度而言,信息傳播不再只是官方媒體機構的事情,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都可以成為新聞的采集者和傳播者,同時也可以成為信息的接受者。手機帶來了自媒體時代。在自媒體時代,來自四面八方的不同的聲音,使得”主流媒體”的聲音逐漸變弱,權威的聲音告知對或錯的傳統方式已經終結,每一個人都在從獨立獲得的訊息中,做出對事物做出判斷。筆者發現,這種自媒體的影響力是非常驚人的。比如2015年4月《人民日報》一位年輕編輯在社內培訓時談到,微博女王姚晨擁有1955萬的粉絲,這意味著她每一次發言的受眾,是《人民日報》發行量的近7倍。
現在的智能手機都配置了高清晰的攝像頭,無論你在哪里,只要有通訊信號,手指只需要輕輕一按,消息就可以傳遍世界,這種傳播的形式不僅可以是文字、聲音,還可以是圖片、視頻。
所有的手機用戶都可以對信息進行搜索、剪輯,最后通過網絡在手機上發布。其他的用戶也可以有能力、有可能看到這些信息,并參與回應別人的觀點,發表自己的評論。受眾能夠強烈地體會到參與其中的感覺。從而充分調動了受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比如騰訊手機新聞,每天我們能夠看到參與評論的人們數以百萬,其中不乏青年學生。
作為自由平臺的網絡,一般情況下,是可以發表任何言論的,當然前提是不能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手機是新媒體的代表,近年來興起的微信、微博等新的傳播方式,讓人人都可以變成信息的主動發布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和內容能夠吸引更多的眼球,獲得更多的粉絲的參與。因此,這些個性化內容中也不乏“很黃很暴力”,虛假的,甚至危害公共安全,攻擊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對青年學生影響尤其顯著。
95后的在校大學生是隨著新媒體發展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這些特征綜合起來,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大學校園提供了免費的WIFI,學生人手一部手機,隨時隨地都在手機上網。刷微博,發朋友圈,看新聞,幾乎成為他們每天必做的事情。
大學生喜歡在新聞平臺或者微信朋友圈關注一些花邊新聞、反面的或是“內幕”的消息等鏈接。這種現象,使得網絡謠言在大學生中有相當大的市場。特別是一些網絡大V制造的謠言,由于關注度高,不明真相的學生很容易信以為真。
95后的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長大,從小接受了豐富的信息資源。他們從來不畏懼權威。過去的學生有不懂的事情一般都是請教老師,本身教師也肩負“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但是現在,學生們有疑問一般先在百度上搜索答案,“度娘”解答不了的才來問老師。或者老師解答了的問題,他們還要到“度娘”那里去考證。
95后大學生個性獨立,由于手機新媒體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使得他們受到了各種思潮潛移默化的影響,思想多元的特點也隨之顯現。然而在擬態環境中,學生很難去判斷事件的真相。關于擬態環境,20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政論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眾輿論》一書中最早談到。所謂擬態環境,它是由大眾傳播活動形成的信息環境,并不是客觀環境的鏡子式地再現,是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對新聞和信息的選擇、加工和報道,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所提示的環境。而傳播媒介,比如微博,新聞聯播,大多具有特定的傾向性,因而”擬態環境”并不是客觀環境的再現,只是一種”象征性的環境” 。難怪有學生說:刷一天微博帶來的郁悶要看兩個月的新聞聯播才能平復。
在新媒體飛速發展,網絡信息的滲透無孔不入,大學生時代特點尤為鮮明的今天,給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1.新媒體對學生“三觀”的沖擊大
新媒體的全球化,使西方各種觀點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三觀”,無疑會對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構建帶來沖擊。大學生是比較樂于嘗試和接受新生事物的人群,同時也是網絡用戶分布廣泛的人群。但是由于大學生社會閱歷還不深廣,沒有經歷太多的磨礪,因而更容易受到網上不良信息的影響,比如有些大學生以為可以在網絡等新媒體上伸縮自如地張揚自我,肆無忌憚地挑戰社會權威,甚至是不文明的謾罵,和不負責任的發布虛假信息等有失道德的行為。另外,手機作為新媒體的代表,開啟了完全個性化的時代,任何人都能擔當“記者”的角色,也就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新媒體發布信息和發表評論,這使得使信息源頭更廣而難以控制。在網絡虛擬空間中,一些大學生以為可以擺脫現實社會倫理道德的束縛和控制,導致被壓抑的人性中惡的一面會在沒有管束的狀態下得到宣泄,而新媒體存在的一些漏洞又會給弱化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和價值觀念提供了可能性空間。
2.灌輸式的教學行不通
如果我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方式還停留在單向的老師說教、學生聆聽方式,即老師站在臺上講課,學生坐在臺下聽講,“填鴨式”的教學的話,那么效果是很差的。新媒體環境下成長的學生的特點決定了他們不再畏懼權威,那么老師灌輸式的教育,他們很可能就拒絕接受。我們更提倡的是,課堂中加入更多的討論,讓學生起來講,把話語權給學生,讓他們有充分抒發自己觀點的平臺。思政課教師在其中要肩負的作用就是正確的加以引導。
3.一味地正面強加式的宣傳行不通
新媒體下的各類信息傳播,學生了解的信息量是很大很及時的,在這種情形下,如果課堂教育還是一味地推行正面灌輸,忽略甚至回避熱點的、突出的負面社會新聞,不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理論上的剖析和是非上的澄清,那么學生很容易對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產生質疑,降低思政課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必須認清的是改革的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是不需要也不應該回避的。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說出來,老師給予澄清和分析,會讓更多的學生理清自己的思維。對他們在擬態環境中做出正確判斷有莫大的幫助。
4. 純粹知識性地積累行不通
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陣地是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但很多大學生反映教授該課程的一些老師在講課時只是講述枯燥乏味的理論,在考察環節,仍然沿用傳統應試教育的范式,學生靠死記硬背才能拿到高分,考完以后一問三不知,更不會用理論分析現實問題。這種單純知識累積的模式難以觸及心靈和精神層面,是不符合德育工作的要求的。
5. 上課玩手機的現象嚴重
前段時間,江西中醫藥大學科技學院一班級管理進行了創新,在進教室上課前讓同學們上交手機,目的是讓學生的注意力回歸課堂,不做“低頭族”。這一做法在全國引起廣泛的討論。很多學生坦言,自己患上手機“依賴癥”,克制力很差。筆者觀察發現,部分同學會選擇在思政課課堂上用手機在課堂上刷微博或看微信朋友圈或者和其他同學通過手機即時通訊軟件聊天,甚至還有大學生在課堂里用手機在線玩游戲、購物等等。這極大干擾了思政課正常的教學秩序,對思政課的課堂效果是極其不利的。
1.縮短教與學之間的溝通差距
思政課教師可以合理利用新媒體,轉變教育觀念。一方面,微博、QQ、微信等信息交流方式深受學生的喜愛,很多老師也在人際交往中使用頻繁,如果合理利用這些交流方式來進行師生溝通,很容易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另外,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的豐富資源來增加學生課外的知識面。教師可以把好的視頻和有學術價值或者具有正能量的鏈接放在微信群里和學生分享。比如,復旦大學張維為教授講的《中國人,你要自信》這個視頻,很多學生在群里看到點開看了以后,覺得受益匪淺。又如,周小平寫的《不要辜負這個時代》,也分享給學生看一看,引導他們去思考。學生在課堂外也可以受到老師的積極影響。 另一方面,利用新媒體,教師很容易第一時間知道學生的生活學習動態,比如學生發的微信朋友圈和發的微博,教師通過加關注了解到學生的思想動向,更能夠深入到學生中去。只有了解了學生們在想什么,對哪些問題感興趣,才能夠讓思政教學的開展事半功倍。當然,學生們也喜歡并且習慣用網絡語言進行交流,思政教師,特別是年齡稍大的思政教師,如果能夠更多地掌握網絡術語,會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
2.新媒體為思政教學拓寬了平臺
在手機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能夠獲得更加快捷和豐富的信息。現在的大學生比過去的學生更多的關心時政新聞,第一時間了解到各種社會現象,有的學生還會在新聞評論中發表自己的觀點。筆者做過一個簡單的調查,學生手機中自己安裝了騰訊新聞客服端的,占到被調查人數的98%。只是大家關注的新聞面有所差異。筆者認為,為了鼓勵和引導學生關注時政要聞,可以在每周的教學中開辟一個專題“時政新聞我知道”的競答活動。以搶答的形勢來進行,記入學生的平時成績。另外,學生也可以通過發微信的方式,隨時傳遞校園的正能量。比如,在《思修》課講愛國主義的時候,筆者曾經給學生做過一個課堂活動,是“歌唱祖國”。很多學生以寢室為單位,上來唱愛國歌曲。大家氣氛非常熱烈,有同學當時就在拍照。課后有學生發到了微信朋友圈,題為:熱血沸騰的一堂政治課。在微信朋友圈中,除了看到他們分享心情,分享美食和娛樂,還能分享上課的情況,特別是思政課,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1]李璇湘潮.《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下半月),2011(07)
[2]徐海鑫,廖浩君,《試析新媒體如何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有效發揮作用》,學術論壇,2011(07)
[3]楊純婷.《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研究》
[4]苗忠劉瑞.《大學生媒介運用狀況研究》.知識經濟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