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準
(重慶市渝北中學 重慶 渝北 401120)
談高中歷史課堂提問技巧
胡 準
(重慶市渝北中學 重慶 渝北 401120)
新課改實施以來,歷史課堂由傳統意義中的死記硬背變為了以整體把握歷史知識脈絡,提升歷史學科素養與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綜合素質為基本。為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就要在看似死板的歷史事件與知識中引發學生不斷地進行思考,在思考中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感悟社會進步的軌跡,并下定決心,為創造新的歷史而不遺余力。
高中歷史;教學;課堂提問;技巧
新課程的理念之一就是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要完成這一目標,課堂提問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合理有效的提問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打開學生智慧的大門。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技巧,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重視。那么,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提問時有哪些技巧呢?
孔子云:“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告誡我們在具體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通過溫習舊的知識來獲取新的知識。這是一種學習方法,筆者也把它引申到了一種提問技巧的程度,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提問效果。譬如筆者在講授《法國大革命》這一內容時,就通過復習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和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進行導入,提出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當時法國國情與英國、美國國情的異同。在學生感到迷茫、無所適從之際,筆者引導他們從當時資產階級革命所制訂的一系列法律文件入手進行考慮,如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的《1787年憲法》、法國的《人權宣言》等,通過分析這些法律文件,窺管見豹,學生自然能夠從中領悟并歸納出當時的社會整體情況,對于理解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以及三個國家革命戰爭不同的特點與性質有了深刻的認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還合理插入了一些多媒體課件,如當時法律文件的照片等,也很好地營造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總的來說,還是這種溫故知新的提問方式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不但有效地突破了課堂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而且還分析了法律手段在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對于學生歷史素養的形成及綜合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們知道,在課堂教學中,選擇具體的問題進行提問是一門藝術,有的教師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學生興味寥寥,起不到課堂提問應有的啟發效果;有的教師的課堂提問過于籠統,不具備一定的針對性,使得學生一頭霧水,不知從何說起。筆者以為,要做到使自己的課堂提問難易適中,就必須在把握教材中做到點面結合。所謂點,就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面,就是這個問題在整個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坐標中的具體位置與作用,了解了這一特點,我們在課堂上的提問才能夠有的放矢,對癥下藥。例如,在學習《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一課時,通過聯系前面所學知識提出:秦統一六國后采取了哪些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這些措施對后世產生了什么影響?可以說,第一個問題就是對本節課內容的考量,后一個問題屬于對歷史具體知識的擴散與延展。因此這個看似“難”的問題卻激起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學生反映積極,氣氛活躍,通過此問題的討論、分析,學生更加理解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皇權制度。
激發學生對于知識的興趣是提問的又一大重要功能。因此,在課堂提問環節,我們要做的事情就包括如何激發起學生對于所提問題的興趣。然而,如今很多教師在課堂上所提的問題都是一些教材教參上所固有的問題,這就使得很多學生對于這類老生常談的問題缺乏必要的興趣,而如果我們能夠突破固有的限制,在提問的時候注意提問方式的變換,給學生提出一些新穎的問題,例如,在學習了《辛亥革命》以后,我們就可以讓學生思考:如果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走的是俄國的十月革命的道路,那么,中國是不是會更早地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呢?這樣的提問效果顯然比直接提問學生“辛亥革命發生的歷史必然性是什么”要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比如,在學習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以后,教師就可以提問:“如果我們把香港、澳門收回以后不實行一國兩制,而是統一實行與大陸一樣的社會主義制度,那么現在的香港、澳門可能是一個怎樣的狀況呢?”這個問題比起問學生“一國兩制的必要性及偉大意義”,在激發學生興趣方面會更好一些。總之,在課堂提問中,一旦教師通過適當地變化來提高問題的趣味性,自然會激發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進而提升提問環節的教學質量。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其思維是按照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簡入繁的循序漸進的規律而推進的,因此,我們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循序漸進的原則,要按照學生的思維和認識規律,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識。而在提問環節中,我們同樣也要注意所提問題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例如,在學到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九第一節《美蘇爭鋒》,我們就可以按照內容由淺入深地給學生設計這樣幾個問題:①什么是“冷戰”?美蘇之間為什么要實施“冷戰”?②美國所推行的“冷戰”政策包含哪些內容?③你怎樣看待“馬歇爾計劃”和“杜魯門主義”,這兩大政策的實質以及它們之間相互的關系有哪些?在這組問題中,前兩個問題較為簡單,都是一些內容性的問題,而第三個問題相對來說難度就大了一些,它屬于過程性的問題,對于學生思考、探究、歸納、總結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要求。這種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問題使得學生的思維活動也按照由淺入深的規律行進,有利于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同時也體現了循序漸進的規律。
總之,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注重設問藝術,設問有“度”,使“問”真正起到牽線、搭橋和引路的效果,能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環境,能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推進新課改做出一份貢獻。
林崇德.學習與發展(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