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北京師范大學,北京 100875)
?
管窺三四十年代“救亡派”與“學院派”的救亡音樂思潮爭辯
劉 暢
(北京師范大學,北京 100875)
【摘要】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救亡音樂思潮”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激動人心,也是歷史內容最為沉重的一股音樂思潮。本文以這場音樂思潮中“音樂本質”、“新音樂”、“戰時音樂”這三個主要命題為角度,深入探究“救亡派”與“學院派”對于救亡音樂的不同觀點與論爭。
【關鍵詞】救亡音樂;救亡派;學院派;思潮爭辯
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前半期的“救亡音樂思潮”,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激動人心、也是歷史內容最為沉重的一股音樂思潮。30年代的中國音樂界,“學院派”、“救亡派”這種稱謂究竟由誰最先使用,現在已難以詳加考證。不過賀綠汀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
毫無疑問,30年代的救亡歌詠運動是好的。但是人為地虛構一個所謂“學院派”作為“新音樂運動”的對立面,并且對之進行長達幾十年的無休止的斗爭、攻擊、污蔑,造成音樂界長期以來不能團結。這是嚴重違背黨的統一戰線政策的。①
從賀綠汀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學院派”是作為“新音樂運動”的對立面而被人為制造出來的,這表明兩派之間已經存在著嚴重的分歧與矛盾。1934年呂驥與張昊的筆戰為兩派之間的斗爭拉開了序幕。
(一)音樂本質
在艱苦的戰時環境下,不同派別的音樂家關于音樂本質產生不同的見解。當時馬克思主義關于文藝階級性的論述,無疑為左翼音樂理論構建其階級論的音樂本質觀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
左翼音樂家主張一切類型的音樂作品都應該包括有政治內容在內的思想因素,音樂與政治,形式與內容并非互相排斥,而是需要共處一體,互相依存。魯迅也曾說過:“在一切人類所謂為美的東西就是于它有用,于是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別的社會人生的斗爭上有著意義的東西。”②所以這是一種帶有明顯社會功利價值傾向的音樂觀。但是,左翼音樂家對馬列主義文藝理論剛傳播進來時也存在片面機械的理解。作為音專具有代表性的黃自、蕭友梅先生認為抗戰期間不但要產生用以喚醒民眾的救亡歌曲,還要進一步創作能夠代表中國音樂文化的音樂,但在抗戰全面爆發后,學院派在輿論方面處于被批判的地位,并波及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
(二)新音樂
中國樂壇上存在著兩種“新音樂”,即由共產黨人領導的“新音樂運動”以及自蕭友梅、黃自以來的專業新音樂。這兩種新音樂,在抗戰、民主的旗幟下結成同盟,但在音樂觀念和創作風格上兩者又存在較大不同。
關于新音樂中的“新”的體現,救亡派音樂家呂驥認為: “新音樂不是作為抒發個人情感而創造的,更不是憑什么神秘的靈感而唱出的上界語言,而是作為爭取大眾解放的武器 ,表現、反映大眾生活、思想、情感的一種手段,更擔負 起喚醒、教育、組織大眾的使命”。這段論述力求一種藝術性與黨性統一的結果,功利性十分明顯。而最早對救亡派左翼“新音樂”提出挑戰的是汀石(張昊)。他在1934年發表的《從音樂藝術說到中國的實用主義》 一文中提出:
要謀中國民族的音樂及其他藝術生活之發展以誘導民族情緒之煥發而增強其活力以克服環境,首先必須終止我們祖先所遺留的實用主義。
按汀石的解釋,他所說的“實用主義”是指中國歷史上長期遺留下來的一種“要求達到一種物質的、可觸摸的目的。呂驥著眼于中國人民對于物質生活的改變或變革,指出汀石的主張是“深深地中了唯心論者之精神生活底毒害”。此后汀石與呂驥又各自進行了批評與反批評。
(三)戰時音樂
40年代后期,救亡派與學院派思想觀念持續較量。“九一八”事變以后,東三省陷落激發了中華兒女的抗日救亡意識和愛國熱情。在“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后,救亡歌詠活動在全國各大、中城市都得到了蓬勃的發展。這一時期重要的指導思想就是以救亡歌曲的創作為中心。救亡派左翼音樂理論中客觀存在著的某些片面性及其抗日救亡歌詠運動中較為普遍的標語口號式傾向引起了學院派一部分音樂家的注意與批評。1937年,陳洪發表《戰時音樂》一文,就戰時音樂和非戰時音樂之異同提出看法,反映了一些愛國音樂家對單純救亡歌曲不能滿足其對音樂的多方面精神需求的現實。的確,將救亡音樂凝固為救亡歌曲唯一的體裁是極為片面絕對化的,完全沒有考慮到除工農大眾外,其他階層對救亡音樂形式多樣化的需求。這場關于戰時音樂的爭辯實質上反映了新音樂創作中政治性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矛盾問題。
回顧20世紀三四十年代救亡派與學院派之間的是非斗爭。這場歷史性的分歧與對峙根源于雙方對新音樂本質認識的不同。事實上兩派均對抗日救亡做出巨大的貢獻,是對于音樂中所體現的民族精神角度的理解有很大差別。但無論怎樣,帶有霸權主義的音樂思想永遠不會占據歷史的舞臺。
注釋:
①賀綠汀《對1985年的希望》,《賀綠汀全集》第6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年版,第一頁。
②魯迅《魯迅全集》第17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7頁。
參考文獻
[1]馮長春《中國近代音樂思潮研究》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年出版
[2]余鋒《近代中國音樂思想史論》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年出版
[3]呂驥《中國新音樂的展望》《光明》第一卷五號。1936年8月10日。轉引自居其宏《戰時左翼音樂理論建構與思潮論爭》,《中國音樂學》2014 年第 2 期 第33頁。
[4]汀石 :《從音樂藝術說到中國的實用主義》(1934),參見張靜蔚編《搜索歷史——中國近現代音樂文論選編》,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年,第198—200 頁。
[5]陳洪《隨筆·戰時音樂》,《音樂月刊》1937 年第1卷第1號,第2—3 頁。轉引自余鋒《論左翼音樂理論批評》,《文藝理論與批評》1998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