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淼
(江南大學人文學院, 江蘇 無錫 214122)
?
探討美聲唱法對民族唱法與民族聲樂發展的借鑒與提升
呂 淼
(江南大學人文學院, 江蘇 無錫 214122)
【摘要】如今,民族唱法對于美聲唱法的借鑒與吸收,讓民族聲樂在繼承的基礎上,解決了不少存在的問題,且得到了新的突破。同時,美聲化的民族唱法也贏得了大眾的認同與喜愛。可以說,民族唱法美聲化是中西文化、中西音樂相互碰撞相融的結果,也為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中,筆者希望對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結合著手分析兩者之間在不同方面的融合,進而對兩者的共融進行探討,希望能夠對未來民族唱法的發展與美聲唱法的融入提供一些合理的解釋。
【關鍵詞】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借鑒;發展
現如今隨著民族音樂文化的不斷出傳承與發展,中國民族聲樂演唱方法與表演方式愈加多種多樣。加之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民族之間差異性的地域文化也衍生出了多種多樣的聲樂演唱特征。而隨著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與借鑒,中國民族聲樂演唱也逐漸衍生出了極具中國特色的聲樂體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民族唱法。民族唱法體現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審美要求與審美習慣的同時,也借鑒與融合了西方的美聲唱法。可以說,之所以民族唱法能夠發展成為今天極具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的聲樂藝術門類,離不開對于美聲唱法的借鑒與汲取,正是因為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有機結合,才促使民族唱法的快速發展。本文將圍繞對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有機的結合著手進行試論,通過對美聲唱法及其對傳統聲樂的影響著手,探求中國傳統聲樂發展。
據了解,美聲唱法最初的起源來自于西方的歌劇形式,與其它聲樂演唱方法所不同的是,其最為突出的特征是混合區唱法,即是聲樂演唱者在歌唱中利用真聲與假聲的音高比混合進行演唱,同時調動了歌唱所需要的全部共鳴腔,進而產生出了特殊的音響效果。而從演唱的科學性的角度來說,美聲唱法開發了人體這個樂器的潛能,大大拓寬了人聲的音域,擴大了人體的共鳴腔體,擁有美聲唱法技術,能夠使人聲達到三個八度抑或三個八度以上音域且能夠過渡自然,像花腔女高音還能夠在許多快速的音階和裝飾性花腔上有著極大的靈活性。在筆者看來,美聲唱法的興趣與追捧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其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及迎合了時代發展的審美需求。當然,不僅如此,美聲唱法在發展中逐漸進行相應的合理化與科學化的調整,不同的審美需求與科學規范的演唱形式讓美聲唱法得到了廣泛的認同與歡迎。因此,美聲唱法之所以受到全世界的推崇是因為其本身的藝術性與社會發展的時代性高度統一,追求科學進步是時代發展永恒的主題,而美聲唱法追求的正是高度科學合理的演唱理念,二者的前進方向是一致的。
中國的傳統聲樂同樣歷史悠久,且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由于傳統聲樂收到歷史條件所限缺乏足夠豐富的理論與系統訓練方法,在一些方面仍有著不足之處。也正因如此,中國民族聲樂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推陳出新,聲樂演唱者們嘗試著各種風格與方式的演唱,甚至是采取了各種手段進行創新,但卻并未對民族聲樂的發展起到革命性或是深遠性的影響。直到七十年代,中央音樂學院畢業生吳雁澤的出現打破了民族唱法原本的演唱風格和聲音觀念。吳雁澤的演唱松弛、明亮、自然、圓潤,他把民族唱法的民族性展現的淋漓盡致,又把美聲唱法運用其中,收到了令人震驚的演出效果。當然,美聲唱法對民族唱法的影響與發展也并非是一帆風順的,畢竟是兩種聲樂演唱方法與文化的碰撞,但不得不說這為我們民族唱法的發展找到了一條新的發展方向,也讓我們對民族唱法的發展有了跟為深遠的認識。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聯系更加緊密了,民族唱法大量借鑒美聲唱法的演唱優勢,認真梳理美聲唱法的歌唱理念,合理借鑒美聲唱法的歌唱技巧,科學分析民族唱法應該吸取的精華。借鑒美聲唱法的科學性,反而能夠讓民族唱法更加向有利的方向發展。也正因如此,當代民族唱法、民族聲樂中大量地借鑒了美聲唱法的長處,將美聲唱法中合理的部分與民族唱法的精華結合,既不失民族唱法的風格,又完善發展了我們的民族唱法。
由此不難看出,美聲唱法與民族聲樂的結合,讓我們的民族唱法得到了優化。首先,在演唱時氣息的科學性與規范性使用上,民族唱法的氣息狀態調整與運用都不是非常到位,同時對于演唱共鳴腔的運用也不全面。而在結合美聲唱法之后,其科學性的特征對民族唱法的欠缺之處是非常好的補充,使得民族唱法的演唱者在歌唱時對于氣息的運用、掌控與共鳴體的運用都有了顯著的提升。氣息充足自然也會帶來演唱狀態與質感的優化,不僅聲音更加穩定,且更加明亮、開闊,音色也變得更加圓潤飽滿。此外,對美聲唱法的借鑒也讓民族唱法在高音演唱技術上得以取得了新的突破。在傳統民族唱法演唱中,高音技術不夠成熟,雖然也有真假聲的運用,但并不科學,運用美聲唱法發聲方法之后,氣息得到穩定的同時,民族唱法大的演唱音域也得到拓展,高音區的演唱也更是得到了明顯的加強。可以說,正是在美聲唱法的基礎上,民族唱法得到了科學、規劃的發展與進步,并逐步走向了成熟。除了在演唱技術上得以提升之外,美聲唱法對民族唱法的唱詞咬字方面也帶來的促進,讓民族唱法正注重吐字咬字時的轉變與連接,實現了自然、連續、流暢,其對于聲與情的表達更加突出。因為民族唱法本身就非常注重咬字,其直接關系到歌曲演唱時的聲情并茂。
當然,筆者所說的僅僅是借鑒,而并非是取代,因為民族唱法的方式與風格較為符合中國聽眾的審美習慣,若是拋棄了民族唱法中的個性與風格,那就稱不上是民族唱法了。其實,無論是怎樣的聲樂演唱方法,都需要演唱者的聲音去演繹,美聲唱法最為科學之處就是對于發聲生理的訓練,其能夠完美地解決演唱者在歌唱訓練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而通過訓練達到與自己聲音的控制,例如音域更加寬廣、發聲更加統一、聲音連貫流暢、聲音共鳴良好等等,而這都是美聲唱法所帶來的益處。
歸根結底,美聲唱法的介入確實讓我們民族唱法與民族聲樂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與提高,但我們最終的目的還是要發展自身的民族唱法,同時在借鑒的過程中,相信也會遇到不同的問題,但通過對美聲唱法的借鑒,相信科學性、規范性、合理性的思想已深入人心,立足于此發展思想,筆者相信我們的民族唱法在未來也必然能夠走向國際舞臺,達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