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巖
(安徽藝術職業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
莫扎特藝術歌曲《在寂靜的樹林里》的音樂分析及鋼琴伴奏處理
江 巖
(安徽藝術職業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摘要】藝術歌曲《在寂靜的樹林里》是莫扎特根據詩歌改編并創作的一首具有戲劇性色彩的音樂作品。本文通過對其內容、結構、旋律、和聲、調性等的分析研究,為演唱和演奏者提供一些理論性的參考,幫助其更好地演繹這首作品。
【關鍵詞】莫扎特 ;在寂靜的樹林里
藝術歌曲是通過演唱者抒情性地歌唱以及鋼琴的伴奏共同完成的一種音樂體裁形式。藝術歌曲大多采用著名的詩歌,音樂旋律抒情優美,鋼琴伴奏和聲樂演唱相互呼應、共同演繹,具有強烈的詩韻和感染力。莫扎特創作了44首藝術歌曲,這些藝術歌曲描寫的內容豐富,表達的情感多樣,對作品的藝術處理也各具特色。本文就以其中的一首《在寂靜的樹林里》為例,對其音樂創作特色進行理論分析并對其鋼琴伴奏的處理提供一些指導。
此曲是莫扎特根據安東尼奧的詩歌改編并創作而來的,整首音樂作品有著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較多的戲劇性因素。具體從曲式結構上來分析,此曲的音樂結構為三部曲式,首部(A部)分為兩段,a段共6小節,b段共9小節。中部(B部)分為三段,c段共14小節,d段共12小節,e段共16小節。之后,進行到一個5小節的連接部。再現部(A1部)是首部的變化再現。如下圖:
樂曲的首部的歌詞內容是對情景的描述:“某日我在寂靜幽深的樹林里忘返流連,只見一個男孩兒躺在樹蔭下睡得香甜?!毕鄳?,在音樂上也是一種陳述性的語氣,旋律平穩而流暢。鋼琴伴奏的右手運用了連續的八分音符也烘托出一種平靜的氛圍。
首部a段是對比性的兩句式,上句從降A調Ⅰ級開始結束在屬七和弦上,下句轉入其屬大調降E調并由一個完全的終止式(Ⅱ6-K46-Ⅴ7-Ⅰ)結束該段。b段為重復性的二句式,分別結束在Ⅴ級和Ⅰ級。首部在句式上較為規整,在和聲上也以功能性的和聲進行為主。鋼琴伴奏部分的彈奏應體現出一種平穩和流動性,這會讓較為單純的伴奏音型也不會聽上去過于死板、無生氣,在音色的處理上要柔和,烘托出一種安靜,甜美的音樂氣氛。
樂曲的中部敘述了“我走過去…一聲長嘆打擾了少年的睡眠,愛神被驚醒,他用一支利劍刺傷了我的心田”,這里的音樂內容得以充分發展,并充滿了戲劇性,無論在音樂的旋律、力度、速度,鋼琴的伴奏織體,調性,和聲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變化性。c段開始建立在降E大調,這可以讓我們聯想到,首部在第二句轉入此調正是為這里作出了一個鋪墊。這時在歌唱旋律上,轉變為以弱起節奏開始了,而在此部以后的每一樂句,樂節都是以這種弱起的形式出現的。
c段第二句(第24小節)先進行遠關系的離調到降D大調,并在兩小節后回到降E大調。d段第一句(第30小節)開始,和聲配以功能和聲的進行,而鋼琴伴奏的彈奏應表現得非常輕松,愉悅且充滿流動性。到了下一句(第34小節)在演唱“我不禁發出一聲長嘆”時鋼琴伴奏用以三拍持續的離調和弦Ⅶ7∕Ⅱ來作呼應。接著“驚動了他的睡眠”鋼琴用強烈的附點節奏和離調和弦來配合,這里的演奏要用集中的音色、明確的附點和強有力的音量來完成。
之后,在第38小節音樂轉入g小調即降D大調的屬小調上,之后結束在完滿終止上。在這里鋼琴伴奏應使用較為輕的力量,音樂的結束要安靜,平穩,為后段的變化發展做鋪墊。e段(第42小節開始)歌詞“突然間他拿著復仇的利劍…刺傷了我的心田?!币魳返囊婚_始就在速度上和力度上做突然的改變,以此來表現音樂的緊張感。調性由主調的關系小調f小調開始轉入降E大調并在第三句(第50小節)轉入降a小調,鋼琴音樂的織體基本都是由和弦及八分音符構成,但在力量上作了頻繁的變化,以及變和弦,七和弦等的運用上來表現緊張的音樂情緒。此處鋼琴伴奏的和弦應彈奏整齊,力量集中,強弱對比處理得當。之后(第54小節)音樂進入降e小調并將速度轉換成Adagio。
連接部分調性回到主調降A調上。這里鋼琴伴奏中的和弦(Ⅴ-Ⅴ7-Ⅶ7)彈奏力度逐漸漸強,音樂情緒急促,迫切地要得到解決。在經過一個延長的休止,終于在之后得以解決到Ⅰ級和弦并進入到作品的再現部。
再現部的音樂是對首部作變化重復,其鋼琴伴奏的織體形式、調性與和聲的安排與首段基本一致,只是在歌唱旋律上的安排略微加以裝飾性的變化。
通過以上對其內容,結構,旋律,和聲,調性的分析,我們不僅了解到了《在寂靜的樹林里》這首藝術歌曲生動的故事情節,更體會到了在音樂創作上所具有的豐富的戲劇性元素。在演唱和鋼琴伴奏上,我們首先要明確這首音樂所表達的內容、情感和風格特征,再加入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相信一定能夠完美得演繹這首音樂作品。
參考文獻
[1]四川音樂學院聲樂系 賈槺然 .《莫扎特藝術歌曲44首》[M].安徽文藝出版社,2010
[2]曼弗雷德.瓦格納.《莫扎特—作品和生平》[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3]高為杰 陳丹布.《曲式分析基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江巖(1983-),女,安徽合肥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作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