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黎
(開化縣教師進修學校,浙江 衢州 324300)
?
小學音樂教學生活化探析
王 黎
(開化縣教師進修學校,浙江 衢州 324300)
【摘要】音樂來源于生活,要想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吸引學生主動積極并有創造性地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參與音樂活動,音樂教師應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重視音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運用多種充滿生活氣息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把生活經驗音樂化、音樂問題生活化,在生活與音樂之間架起一座興趣之橋。
【關鍵詞】學生主體 ;生活;音樂活動
在新課改的今天,新課標要求教學的內容要注入生活的新鮮血液,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在生活中尋找音樂,在音樂學習中尋找生活經驗,才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音樂感受音樂,激發學生對音樂的領悟力和創造力。因此音樂教師要轉變原有的課程價值觀,以多元的視角審視教學。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小學音樂教材中的內容大多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貼近學生生活,但樂曲中的音樂形象、音樂語言對兒童來說還存在著一段較大的感知距離。在毫無任何鋪墊和啟發的前提下,讓學生安靜地聆聽音樂,學生根本無法感受到音樂的美。音樂教師應該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活體驗,尋找生活中的藝術元素,創設一種情感和認知相結合、生動真實的情境,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
例如:在聆聽音樂時結合畫面,可使學生能夠從形象直觀的畫面中得到更多的審美愉悅,這對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很大幫助。在教授人音版第九冊教材中的《雪花帶來冬天的夢》一課時,可以收集一些雪景圖片,伴隨著優美的旋律,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呈現在眼前,學生們看的認真聽的也很投入。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欣賞興趣,激起了情感的共鳴,也加深了學生對作品塑造的音樂形象的感受和理解。.
一位法國著名歌唱家說過:“情感是歌唱的靈魂,只有當聲音和感情同樣完美時,歌唱才可以被稱為藝術。” 演唱者的歌聲將抽象的音樂轉化為聽得到、看得見的藝術形式,并影響和感染聽眾,在這一過程中情感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在教學中,我經常發現一首歌曲由不同的學生演唱,會產生不同的藝術形象,出現不同的藝術效果。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其實就是個體的情感體驗不同,表達的也會有所不同。實踐證明,情感體驗是可以獲得和培養的。學生的情感體驗大多直接來源于生活,只有將生活中的真情實感帶入歌曲,才能以情帶聲將歌曲的意境演繹得淋漓盡致。
例如:在歌曲中適當地增加一些來源于生活的音響效果,組合成一首學生喜愛的有著豐富表現力的歌曲。在教授人音版第六冊的《春天舉行音樂會》一課時,可以在練聲環節就讓學生模仿大自然的聲音。孩子們把生活中所聞所見通過聲音模仿出來,春雨滴答滴答、春風沙沙沙沙,在演唱中學生自然的就把聲音唱得又輕又有彈性,接著春雷轟隆轟隆的聲音、小河嘩啦嘩啦的流水聲分層次加進來,力度也不斷增強。這段特殊的聲音效果用來當做歌曲的序曲和鋪墊,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的進入歌曲意境,還對歌曲聲音的處理和情緒的表達都有幫助,真是一舉多得。
學生音樂表演能力的培養,在音樂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在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與鑒賞的基礎上,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如果音樂教學中,能做到根據歌曲的內容,融入一些舞蹈動作,從而加深學生對歌曲的內心體驗。在歌曲表演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將歌曲中的音樂知識轉化成學生能理解的生活情境,這不僅能發展學生的表演潛能及創造性潛能,還能使學生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
例如:在教授人音版第六冊《花喜鵲和小烏鴉》一課時,讓學生想想生活中生氣、討厭和高興、喜歡的表情和動作,然后通過學生自己的理解,把表情和動作加入歌曲來表演。同學們有搖著小腦袋、皺著眉頭、撅著嘴表演花喜鵲,有的面帶微笑、豎著大拇指表演小烏鴉,整個音樂課堂充滿了和諧與歡樂。學生通過充滿生活氣息的表演加深了對歌曲的內心體驗與理解,拓展了音樂想象,將歌曲的情感表現的淋漓盡致。
音樂創造能力是發展人的創造思維和能力的重要課題,它將貫穿于整個音樂教學過程始終。音樂教師要不斷地進行摸索與嘗試,以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前提,為學生思考、思索、探究提供必要的引導和誘導,同時在完成基本技能教學后,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在想象的基礎上動手、動腦、動肢體。從而激勵其創新的精神、培養創新的能力,讓學生在感受音樂之美的同時創造美。
例如:在《小小羊兒要回家》一課中,學生要感受和體驗全音符、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時值,可讓學生結合生活當中一些動作或小動物的叫聲來創編,模仿出這些音符的時值。有的同學想出了伸懶腰的動作來表現全音符;模仿老爺爺彎著腰、拄著拐杖走路來表現二分音符;還有的同學扮演了一只小兔子,用四分音符的節奏一蹦一跳可愛級了。學生在游戲中掌握和運用了節奏,這樣的創編不僅能夠寓教于樂,還能提高學生對音樂元素的感知能力和創造音樂的能力。
音樂課堂是一個大舞臺,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享受著音樂帶來的美好與感動。生活是一個大舞臺,學生在生活中體驗著世間萬物帶來的美妙與精彩。音樂教學應堅持以音樂為本,突出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構建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生本課堂,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性,逐步獲得感受、鑒賞、表現、創造音樂等多方面的藝術能力和素養,最終達到用美育育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理.新課程北京下無單一固定教學模式的音樂課堂[J].新課程.小學,2012,(11)
[2]韓金金.淺談小學生活化音樂課堂教學策略[J].新課程學習(上),2011,(5)
[3]王向青.讓音樂課堂充滿生機活力[J].江蘇教育,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