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怡萱
(云南藝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
制樂而不為樂制
杜怡萱
(云南藝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本文綜述了音樂評論的特點,剖析了出現百家之言的現象的原因。即:生活經驗、價值觀、閱歷、和思維的差異。從個性與共性,理性與感性的角度對上課的內容進行評論,就是在客觀的事實面前呈現出多樣化的見解,盡量的遵循音樂本體的規則下各抒己見,得出音樂的評論應該為制樂而不為樂制的結果。
【關鍵詞】評論;客觀;本體;多樣
音樂評論是從理論上研究、分析音樂現象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音樂評論的本質是對音樂現象的理論研究,是在理論研究基礎上對音樂現象的總結、分析和評價。評價,就意味著對事實的一種闡述,而這種闡述既是客觀的,有帶有一定程度非統一的結果。因為不同的音樂評論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所關注的音樂現象進行有限的評論,不能代替對該音樂現象全面的評論。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應總是不同的,每個人的思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性。另一方面,人們的價值觀不同,所接觸的事物和見解也存在差異性;對事物的認知也是不同層面。所以音樂的評論就是在盡量客觀的事實面前呈現出多樣化的見解。
正如上課時對于我們所接觸的不同風格的授課者來說,不同老師授課都是遵循了正常的上課模式,自己備課,自己演說,與同學互動講解。比如竹笛課程中,老師先講述了竹笛的發展史,然后分別陳述每個時期的異同,用不同的竹笛演奏的風格,呈現給我們視覺和聽覺的直接觀感。整節課給我們非常豐富的知識廣角,能讓我直接的感受到不同時期不用地域的風格流變與特色。音樂評論是一個有幾本標準但無唯一標準的學術評價行為,在這個學術氛圍極其繁盛的時期,音樂評論的“個性”與“共性”是兼容的。如果將《歡樂頌》加上爵士風格的鋼琴伴奏,把它變成“混合型”風格,就這種改變而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部分同學認為爵士風格與竹笛配合精彩絕倫,相得益彰。體現出了創造性與時代性的緊密結合,使得音樂的表現形式不再拘泥于傳統的模式,敢于打破常規,來體現出它的創新性。而另一部分同學認為,這種“中西合璧”的演奏形式顯得不倫不類,既沒有體現出爵士樂的自由與靈活,更沒有展現出民樂的柔美,反而相互牽制,相互干擾,造成一種極其不協和的聲音色彩。
實踐決定了人的認識,人們對不同事物的不同理解,歸根到底是對世界的認知不同。以創作歌曲《風花雪月》為例,如果作者一開始告訴了我們這首歌的創作背景和它的曲式結構,以及情感基調,以此為大背景,我們去欣賞去體會。待演唱者唱完,才由我們去感悟它的作品意義,而在此時我們是知道《風花雪月》的所有資料才去感受,無疑給我們的“感知”提前定義,是帶著某種色彩去欣賞的,心里期待的驅動下產生對作者作品的強烈共鳴。然而,如果沒有告訴這樣的一個大背景,我們可能就不會沒有直接感受到作品的情感明顯的變化,除了對演唱者的面部表情深有體會外,對于作品本身而言,并沒有強烈對比?;谝呀浿雷髌返拇蟊尘岸?,失去對聽眾的心理期待,容易造成一種失落感。就中國人的審美心理而言,“中國音樂絕大多是由單旋律線條構成,且旋律具有明顯的獨特性。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旋律是中國音樂的靈魂,旋律往往代表了音樂的整體,甚至是音樂的全部。”[1]《風花雪月》給人的直接的感性認識是悲傷的,加上演唱者的表演,無疑增加的這種悲歡離合的色彩。但是每一種感性認識都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來進行檢驗。這首曲子的旋律使用小調,詼諧暗淡,加上長音的不斷重復,使得哀怨的感情布滿全曲。頻繁運用小三和弦,和八度顫音,給人一種風吹落葉的情緒,使得悲傷的基調更加明顯,雖然整首曲的和弦鏈接不是特別有序的進行,但作者認為是她進行創作的一種創新形式。整首曲的核心并沒有被剝離,很完滿的體現出了青春年少女孩的內心憤懣情緒。
《淮南子》中所講:“先王之制,不宜則廢之。末世之事,善則著之。事故禮樂未始有常也。故圣人制禮樂而不之于禮樂?!保?]它所講禮樂制度不合時宜的就廢除,后代的作為,有益的就要肯定,所以說禮樂從來沒有一定的規矩,所以圣人們制作禮樂而不為禮樂所限制。對于音樂評論也如此,“一般來說,主要是把當代的藝術現象作為藝術評論(其中也包括音樂評論)的領域看法還是可以被接受的。由此,便對藝術評論提出了某些特定的要求,藝術評論應當是機動靈活的,應當是對藝術的任何一個領域中的所有新事物迅速做出反應的?!保?]它涉及的領域及其廣闊,不應該為音樂本體所限制。就上節課的《歡樂頌》而言,它敢于突破音樂本身的限制,用竹笛來演奏爵士風格,為了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氣氛。鋼琴的即興演奏也是靈活與自由并舉,但缺憾也是存在的,它并沒有投入過多的經歷去編排這個爵士風格,鋼琴的演奏充滿濃郁爵士風,但是笛子的吹奏只是主旋律的吹奏,沒有加入更多爵士特有的音樂風格,如:附點音符的運用,旋律中多用切分節奏和三連音,形成輕重音的顛倒,這些都沒有體現出來,所以給人的聽覺并不是十分豐富,適得其反,聽著不倫不類。就我而言,如果加入更細致的編排和其他樂器的加入,這種新穎的樂器配合形式也許會在爵士感覺上錦上添花。
在音樂學術之風日益盛行的今天,音樂評論顯得尤為重要,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講到:“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文藝批評要的就是批評,不能都是表揚甚至庸俗吹捧、阿諛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更不能用簡單的商業標準取代藝術標準?!保?]在盡量客觀的評述中遵循音樂的本體,進而求真求變,使得音樂不再拘泥于“分門別類,墨守成規”的現象,推動藝術的和諧健康的發展,制樂而不為樂制。
參考文獻
[1]施詠.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4)
[2]劉藍.諸子論音樂[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8)
[3][蘇]尤·弗·克爾德什[J].陳本謙譯.中國音樂學.1992(2)
[4]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人民日報.
作者簡介:杜怡萱,女,研究生,云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