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波 李健楠 路方平 趙娜娜 闞俊明
長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吉林 長春 130117
?
研究生“三助一輔”工作國內外研究進展概述*
楊波**李健楠路方平趙娜娜闞俊明**
長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吉林長春130117
本文介紹了研究生“三助一輔”工作的由來,梳理了國內外的相關研究進展,分析了“三助”工作研究中體現的培養單位重使用、輕培養,導師重科研、輕學生,研究生重收入、輕錘煉等問題,提出了亟待解決的必要性。
三助一輔;研究生教育
“三助一輔”是指研究生在校學習期間,按照學校規定,應聘參加助研、助教、助管及學生輔導員工作,以此獲得勞動報酬,得到能力提升。教育部《關于做好研究生擔任助研、助教、助管和學生輔導員工作的意見》(教研[2014]6號)指出:進一步強化“三助一輔”的培養功能,改進和加強管理服務,對于推進研究生培養模式和培養機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地方院校開展研究生教育起步晚,招生規模小,層次復雜,“三助一輔”工作面臨的問題相對集中,特別是培養教育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揮,對研究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極為有限。如何充分挖掘“三助一輔”的培養功能,進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和綜合實力,已經成為各高校廣泛關注的焦點[1]。
“三助一輔”的提法是逐步形成的,20世紀80年代,主要是“助教”工作,以此“改善學校的師資結構,促進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既培養鍛煉了研究生的能力,又為導師、教研室做了很多工作,并初步改善了研究生的學習、生活條件。”[2]隨著高校科研活動的發展,研究生開始大量從事“助研”工作。至90年代末,我國高校規模不斷擴大,學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日益繁重,在這種背景下,研究生參加行政助管工作成為“三助”工作的又一個重要內容[3]。由此,系統的“助教、助研、助管”(合稱“三助”)工作管理體系初步形成,“三助”工作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被逐步發掘,成為我國研究生教育和培養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時至2013年,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關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意見》(財教〔2013〕19號)中仍然將此項工作稱為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簡稱“三助”),直至教研[2014]6號文件方增加學生輔導員(簡稱“三助一輔”),此后,正式稱為“三助一輔”。
我國將研究生“助教”、“助管”、“助研”工作三者合稱為研究生“三助”工作,就名稱而言,國外并無“三助”的講法,但就實際內容和形式來說,其在“助教”、“助研”等工作的實踐和探索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相應的制度,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美國研究生參與科研、教學等工作較為普遍,在研究生個人成長與發展以及促進學校、導師工作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美國研究生助教制度更是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為許多國家所效仿,相關研究也較為豐富。[4]美國高校十分重視對研究生“助教”的培訓,并有一套完整的管理體制和制度。[5]日本等高等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其獎助體系也十分完善[6],保障了資助金額和受惠面,研究生除了能夠抵付培養費用外,還能滿足大部分學習、生活、交際所需。美日高校研究生獎助金覆蓋面比本科生還要大,資助全體研究生[7]。英國獎助體系強調創新研究生獎助模式、關注研究生特殊群體、注重向基礎學科傾斜、制定高效的管理辦法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8]相比較,我國的“三助一輔”工作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近30年來,研究生“三助”工作國內相關研究不少,在研究內容方面,多從“三助”的功能與實踐研究兩方面進行闡述。在“三助”工作的功能研究方面:張瑩[9]的研究簡析了研究生“三助”的資助功能,表明:要充分發揮“三助”工作的資助功能,需要建立健全工作管理體制和經費投入機制、拓展“三助”崗位、提高津貼資助力度;并要建立與完善津貼年度預算、分配方法與程序、經費使用監管等操作規程。李成龍[10]等在“三助”德育功能的研究中指出:研究生“三助”不僅有利于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有利于研究生自我教育,是具有較強目的性、實踐性、實效性的德育載體。要從研究生全面發展出發,豐富“三助”內容,建立規范的操作模式,發揮導師的帶教作用,使“三助”德育功能得以更好的發揮。盧毅和張尚偉[11]的研究中在了解高校研究生“三助”工作現狀的基礎上,分析資助與培養功能不能同時兼顧的一些問題和原因,總結出高校研究生對“三助”工作的培養功能還得進一步發揮。在“三助”工作的實踐研究方面,多以學校特色做法為切入。如邵煥舉[12]以宿遷學院為例,從學校實際出發,探索構建了“經濟資助·精神輔助·心理援助”三助一體的資助育人工作模式,進一步完善了獎助體系。吳芳紅和廖振林[13]在研究中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探討了“三助”額度與高校科研經費增長的關系。羅紅英和許麗紅在培養機制改革后研究生“三助”工作的發展現狀與思考中,以復旦大學為例,通過對比分析2011年與2007年研究生“三助”工作基本狀況,梳理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后“三助”工作的發展變化,分析了目前研究生“三助”工作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對研究生“三助”工作的發展方向和路徑進行了思考。在“三助”功能和實踐研究方面,反映出了諸如宣傳力度不夠、各方認識不足、補助津貼較少、管理服務體系尚不完善等問題。
在研究對象方面,基本分為地方高校和特殊高校。在彭文華和苗增良的研究中,分析了地方高校在“三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健全管理體系、轉變工作觀念、崗位分類對待等建議。王丹通過分析研究生“三助”工作的現狀,指出地方醫學院校存在著對研究生“三助”工作缺乏正確的認識、相關制度需要完善、經費不足、報酬低等問題,提出改進地方醫學院校的“三助”工作應從轉變觀念、增加投入、完善制度、建立和健全評估機制等著手。章琳和陳培坤研究了地方高校研究生獎助體系建設的新矛盾與解決途徑,分析了新矛盾成因,并提出了解決途徑,即加大政策支持和經費投入、改革與籌措同步推進、鼓勵社會辦學、提升培養質量以吸引資源。對于特殊高校,伍艷等人對“985”高校臨床醫學研究生獎助體系進行了比較,“三助”崗位覆蓋比例均呈現東部>中部>西部的趨勢,總結出我國“985”西部臨床醫學院校碩士研究生的獎助金與東部、中部醫學院校研究生獎助體系相比存在覆蓋率低、社會資助資源匱乏、獎助體系較不完善、激勵機制待改善等問題。從地方高校和特殊高校的對比中,不難發現,資金不足是研究生“三助”工作中最為顯著的問題。
綜上所述,對于研究生“三助”工作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基礎,但對于“一輔”即研究生擔任學生輔導員的研究比較欠缺。在“三助”工作研究中,主要暴露出津貼略低、崗位設置有限、相關培訓和考核不夠系統,體現為培養單位重使用、輕培養,導師重科研、輕學生,研究生重收入、輕錘煉等問題。所以,亟需建立完善的研究生“三助一輔”工作體系,即指導與培訓、管理與服務體系,促使研究生“三助一輔”工作在高校人力資源開發、研究生經濟資助和研究生能力培養等方面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1]蔣勇.“三助一輔”對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作用及對策[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5(24):76-79.
[2]東南大學.關于進一步做好研究生兼任助教工作的意見[D].南京:東南大學,1988.
[3]康小珊,宮照軍,楊婷婷.論研究生“三助”工作的作用、問題和對策[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0(12):104-108.
[4]鄭艷秋.美國高校研究生資助及啟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7(11):55-58.
[5]屈書杰.培養研究生助教的教學能力:美國大學的經驗[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7):40-43.
[6]姜娜.中美高校研究生資助體系比較及啟示[J].中國電力教育,2009(3):31-32.
[7]高展,繆園.美國研究生獎助學金資助體系及其啟示[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8(6):86-91.
[8]凌云志.英國研究生獎助體系的特征及對我國的啟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4):91-95.
[9]張瑩.研究生“三助”工作之資助功能簡析[J].學校黨建與思政教育,2014(4):90-94.
[10]李成龍,林文偉,朱英等.充分發揮研究生“三助”的德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91-93.
[11]盧毅,張尚偉.培養機制下高校研究生“三助”功能的實現研究[J].科學與管理,2013(3):69-71.
[12]邵煥舉.構建“三助一體”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模式[J].時代金融,2015(8):307-308.
[13]吳芳紅,廖振林.研究生三助額度與高校科研經費增長關系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
G643
A
1006-0049-(2016)18-0025-02
*長春中醫藥大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XJ201632)。
**作者簡介:楊波(1982-),女,吉林長春人,長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講師,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通訊作者:闞俊明(1974-),男,吉林榆樹人,長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