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曉 盧東寧
延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
從“三個力”看我國的政府改革*
陳曉1**盧東寧2*
延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延安716000
我國的服務型政府改革過程中受慣性、阻力和動力“三個力”的影響而存在嚴重的路徑依賴,通過分析“三個力”作用的結果,提出了削減路徑依賴性的建議:實施“三張清單”制度,減小思想、制度等改革的慣性;制定合理的戰略規劃,減小改革的阻力;施加內外部壓力,增加政府改革動力。
服務型政府;路徑依賴性;慣性;阻力;動力
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整個過程中的制度轉變都會伴隨著路徑依賴的特征,也正是這種路徑依賴性影響了服務型政府改革的成效,我國的服務型政府建設要想取得突破性進展,必須在路徑依賴的削減機制上下功夫,打破對傳統行政模式的嚴重的路徑依賴性。
(一)模型構建
路徑依賴性指制度變遷中存在類似于物理學中的慣性,慣性的力量使得初始選擇不斷強化,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會對該路徑產生依賴性,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外力作用就會一直沿著該軌跡走下去,在借鑒分析大量有關服務型政府建設文章的基礎上列出了下列公式:y=(a+b)/d
公式中y表示服務型政府建設過程中路徑依賴性的嚴重程度,a表示慣性的力量,b表示政府改革過程中的阻力(除慣性以外的其他阻力),d表示促進政府改革的動力。
(二)模型分析
通過公式可以發現y的大小受a、b、和d三個變量的影響,其中a、b都與y呈正相關,d與y呈負相關,即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y隨a的增大而增大,具體到服務型政府建設過程中就是慣性力量越大,政府改革的路徑依賴性越嚴重,相反,慣性力量小改革過程就少受路徑依賴性的影響。b代表的改革阻力和y的關系是同樣的道理,服務型政府建設過程中阻力越大改革的路徑依賴性越大。政府改革的動力d與路徑依賴性y呈負相關,即政府改革的動力越大,路徑依賴性越小,動力越小,路徑依賴性越嚴重。
通過模型分析可以發現服務型政府建設過程中出現嚴重的路徑依賴性是因為慣性和阻力的力量大而改革的動力不足。具體分析如下:
(一)服務型政府改革的慣性大
政府改革的慣性主要體現在思想和制度的轉變過程中。首先,思想轉變過程中慣性大,幾千年形成的傳統“官本位”思想,使得廣大的政府官員和普通百姓都默認了這種思想,官員理所當然的替民做主,普通的百姓也甘愿接受管制。其次,制度轉變過程中存在慣性,制度的轉變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需要一系列的新的配套設計的完善,需要巨額的成本,由于成本不足加之改革信心不堅定造成制度轉變一再拖延。
(二)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阻力大
服務型政府建設作為一項制度變遷必然受到利益集團的阻礙,而這時的利益集團正是改革的關鍵主體—政府,由傳統的行政管理模式向服務型政府模式轉變的過程中,政府權力將受到限制、社會地位也會下降,官員在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都會有較大損失,然而現如今在我國并沒有明確的補償機制來填補這些損失,可見,由極力排斥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政府相關人員去實施服務型政府改革,他們出于對既得利益的維護就會以各種方式拖延服務型政府模式的實施,路徑依賴性由此產生。
(三)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動力不足
政府作為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關鍵主體,對于改革成效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如今我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需要政府官員發揮有效的帶頭領導作用,然而政府改革過程存在嚴重的消極觀望行為,尤其是在經濟“新常態”和反腐風暴的雙重壓力下,很多政府官員為了安全起見更傾向于選擇“不作為”,限制政府權力的相關舉措堵住了權力運行過程的利益漏洞,為了保住自身利益選擇消極執行政府改革的政策,為了避免承擔責任,選擇不作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1]
(一)實施“三張清單”制度,減小思想、制度等改革的慣性
發揮權力清單、負面清單、責任清單的“連環炮”作用。首先,列好“權力清單”,明確政府可以做什么,捆住政府亂作為的手,防止部分官員公權私用,同時也可以打消部分官員的“無法無天”的囂張氣焰。其次,利用“負面清單”為企業松綁,凡是清單沒有明確禁止的都可以去做,倒逼政府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政府把精力更多的放在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上來。最后,把好“責任清單”的關,防止政府當甩手掌柜的不作為行為,把責任落實到具體的政府主體頭上,打破政府主體之間互相推諉責任的局面,通過“責任清單”制度使得各級政府各司其職,扮好政府的“服務者”角色。[2]
(二)制定合理的戰略規劃,減小改革的阻力
服務型政府的建設過程是一項耗資巨大的系統性工程,為了更好的完成改革任務,必須有一個結合實際的、系統性的戰略規劃,在共同目標的指引形成各個行政系統改革的合力,減小改革的阻力,逐步推動服務型政府的轉型。[3]戰略規劃的制定要注意以下兩點:首先,戰略規劃的制定必須考慮到我國的經濟狀況,切合實際,不可設定過高的目標以免一時難以實現目標打擊改革的信心。其次,戰略規劃要考慮全面、長遠,政府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本身改革成本就大,因此必須對改革有個整體規劃,避免重復建設造成的資源浪費。
(三)施加內外部壓力,增加政府改革動力
增加政府改革動力,促進政府主動改革需要從政府內部和外部兩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在政府內部要施加改革的內部壓力,比如建立公共服務質量評比系統,比較不同地區的服務型政府建設結果,對改革成果突出的地區或部門給予獎勵,設立公共服務質量獎等表彰制度,激發整個政治系統改革的積極性。其次,要完善公民參與的政府績效考核制度和完善的行政問責制,如果可以把公眾的滿意度當做政府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加以考核,公民就掌握了政府官員的升遷等“生死大權”,再配合嚴肅有效的行政問責制,政府自然會努力做好“服務者”的角色。在內外部雙重壓力下,加快實現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1]燕繼榮.關于不作為的深層原因分析[J].人民論壇,2015(5):22-23.
[2]孟鴻志,張彧.政府信息公開主體的重構—以“三種清單”制度為路徑[J].行政法學研究,2016(1):7-8.
[3]薄貴利.論研究制定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戰略規劃[J].中國行政管理,2011(5):12.
D630;A841
A
1006-0049-(2016)18-0039-01
*延安大學2015年研究生教育創新項目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曉(1991-),女,河北邢臺人,延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公共產品市場營銷;盧東寧(1968-),男,陜西清澗人,管理學博士,延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市場營銷、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