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霞
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四川 成都 610041
?
現實醫患關系下醫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劉霞
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四川成都610041
理想信念是醫學生成長成才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緊張程度不斷升級的醫患關系,給當代醫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帶來了諸多困難和挑戰,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給醫學生理想教育提供了一盞指路明燈。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是醫學生自身成長成才的現實需要,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需求。正確認識和把握當前醫療環境下的醫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醫學生;醫患關系;理想信念教育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每個醫學生邁入醫學殿堂時許下的莊嚴承諾,亦是支持許多醫務工作者在醫學道路上持之以恒不懈探索的人生信條。近年來,我國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給醫療從業者帶來了不小的身心沖擊。對即將從事醫療實踐活動的廣大醫學生進行醫學理想信念教育,幫助其堅定職業信仰,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念,提高職業素質,不僅是醫學生自身成長成才的現實需要,對于解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現實矛盾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醫患關系簡言之是醫方和患方之間的一種人際關系,這種關系以職業為基礎,道德為核心,法律為準繩,并且在醫療實踐過程中不斷發生發展[1]。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于醫患關系的看法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過去醫患關系可以單純表述為醫生與患者間的關系,現在則包括了利益關系、道德關系、契約關系等內涵[2]。醫方已經不再單純指一名單獨的從業人員,而是代表從事醫療服務行業的所有個體組成的群體,患方也不再是單純的個體求醫者,而擴展到求醫者背后的所有人,比如親人、朋友、單位等社會關系,甚至還有媒體[3]。
當前我國醫患關系日趨緊張,主要表現有:1)醫療沖突呈現多發趨勢。2)非醫療過失引起的醫療糾紛頻現。3)醫務人員價值取向日趨功利。4)醫患溝通不暢,醫患互信亟待重建。
日趨嚴峻的醫患關系是醫學生面臨的一大現實困境,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醫學生專業思想的穩定性。許多家長和醫學生都認為醫學學習壓力大,培養周期長,付出程度和回報不成比例,造成近年來醫學分數線較同校其他專業偏低,醫學專業不再受高分考生青睞。近年來不斷被媒體報到渲染的惡性傷醫事件,對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的年輕醫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的理想。醫患矛盾的增多也影響了醫學生的臨床實踐,見習實習時的動手機會大不如前,而大多醫學院校無法配備先進的模擬人、腹腔鏡等操作儀器,造成醫學生無從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為將來的醫患糾紛埋下隱患。
醫學生的理想信念是他們人生價值觀的體現。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當代大學生價值觀也發生了明顯的變遷。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核心是實現人的徹底解放,使人成為“完整的人”、“真正的人”、“自由的人”。在構建我國醫學生理想信念的過程中,必須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含義,以為人類健康做貢獻為崇高理想,在學以致用中實現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辯證統一。
一個積極向上的理想信念是支持醫學生實現個性發展、醫學進步乃至社會前進的不竭動力。理想信念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視域下,探索當代醫學生理想信念的構建,既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價值理念、取向、原則、規范以及標準作為理論基礎,又要堅固醫學及醫學教育本身所倡導的主流意識形態,切中醫學發展以及醫學教育的時弊。
(一)加強醫學生理想信念的現實意義
在當代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是滿足醫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醫學生理想理念的基礎來源于醫學生看待職業的觀念、態度以及在職業實踐中所體現出來道德品質。由于種種原因,醫學在一定時期內被簡單的理解為生物醫學,其社會學屬性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這種對于醫學理解的偏差導致了醫務工作者把“治病”和“救人”割裂開來,把“病”而非“病人”作為醫療工作的對象,缺乏對病人的人文關懷,正如胡塞爾所言“現代人漫不經心地抹去了那些對于真正的人來說至關重要的問題”,醫學生逐漸被培養成“修理人體機器”的“技工”、“匠人”。現代醫學模式更多強調“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強調在專研醫學技術的同時應該不斷探求醫學人文的內涵概念和精神實質。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強調,“理想信念教育是重中之重”,一個積極的理想信念對醫學生的思想行為的方向和規范起著引導作用。醫學生只有樹立牢固的職業理想和信念,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未來發展才能夠凝心聚力,獲得長足發展。
二是提高醫學生職業道德水平的現實要求。醫務人員社會地位的變化隨著醫療服務的轉型而發生。
醫學生將來從事的職業是直接面對病人,面對生命,其核心是解除人類之病痛,醫生的特定職業要求醫學生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對醫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能夠引導醫學生形成尊重患者、關心患者的利他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塑造職業道德感和神圣使命感。
以醫學理想理念的建立來規范行為、確立思想準則是可行且必行的方式。而醫學理想理念的建立,必須在醫學教育的最初階段,在醫學生踏入醫學殿堂之初就進行相應的教育和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能夠擔當我國醫療衛生服務轉型期重任的醫療衛生人才。
三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醫患關系的內在要求。醫學生作為未來醫患關系的重要主體,其從醫的理想信念對于構建未來和諧醫患關系有著重要影響。加強醫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能夠增強醫學生對職業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能夠更好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醫患關系,給與病患足夠的人文關懷,在關注人的身體健康的同時更加側重于人的基本權利、生存質量、情感、生命價值等等。
在這樣的定位轉化下,醫務人員能否耐心聽取患者的訴說,能否在更廣泛的心理、社會等方面給與患者幫助,就顯得更加重要。擁有崇高理想信念的醫務工作者定會牢牢將“以病人為中心”作為自己的執業準則,從而使其在工作中更好的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二)醫學生理想信念的影響因素
醫學生視野在全球化時代不斷被開拓。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種先進的經濟、政治、文化思潮紛至沓來,對醫學生的思想道德、法律素質教育提出挑戰,帶來機遇。從積極的一面看,當代青年越來越多的關注對人性和生命的尊崇以及對個性發展的追求,但我們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對著尚不健全的醫療體制造成的諸多社會問題,對于醫學生而言,既有面對未來職業和生存的現實壓力,又有醫改深入帶來的社會行業壓力。而西方發達國家的醫學執業者的高收入和高地位,加上國內媒體的不當誘導,很容易對醫學生心理造成沖擊,醫學生逐漸弱化了單純執著的理想信念,擇業更注重實惠缺少了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崇高理想。
多元文化影響傳統醫學道德價值觀。市場經濟帶來的消費文化使得當代青年過分追逐功利主義,社會轉型帶來的階段性貧富差距,媒體對奢華高消費生活的過分絢爛,物欲膨脹和拜金主義悄然滋生,這些都潛移默化的對“象牙塔”中的醫學學子的人生規劃產生了影響。大部分醫生子女不愿意子承父業。高付出下的相對低收入,以及社會上被凸顯的不信任和抱怨等聲音,向醫學生們傳遞了不良信號,加重其浮躁心理,影響了價值觀塑造。
(一)培養健全職業人格
美國哲學家、教育學家杜威將人格教育當做學校“天職的核心”。醫學職業人格是指從事醫療衛生行業的人們在工作中所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心理特征。既要培養醫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正確對待執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挫折和誤解,又要堅定專業思想在工作中“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還要有嚴謹求實、奮發進取、專研醫術、精益求精的精神。
(二)培養醫學生醫學-法律-道德意識
在這一全新的醫學教育模式中,醫學技能、法律意識、道德修養三者之間相互聯系不可分割,要求在每一項教育中同時滲透其余兩項教育內容。就其教育過程而言,是圍繞醫學技能教育,強化法律教育,提升道德教育。醫學素質教育是為了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法律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法律意識,養成依法執業的良好習慣。道德教育的目的則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質,使醫務工作者能自覺成為病患權益的代言人,在成就自我價值的同時,實現醫患二者利益的辯證統一。
(三)培養醫學人文素養
社會進步帶來了醫學模式、醫患關系的轉變,不僅要求醫護人員具備精湛的醫術,還要求他們能通曉心理學、倫理學等人文素養知識,滿足患者對醫療服務不斷提高的需求。培養醫學生人文素養需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途徑,讓醫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受到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人文學科的熏陶,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高尚的理想信念,以適應社會進步、醫學發展對當代醫學生的特殊要求。
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歷程中,醫療實踐的中心從醫務人員轉變為病患,醫療模式從單純強調生物醫學到“生物-心理-社會”并重,醫患關系也在不斷波動,與此同時醫學教育模式也在不斷自我調整和變化,可無論外部環境如何改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這樣的醫學理想信念的崇高性從沒有被人質疑和拋棄。我國衛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應該努力創新途徑,發散思想,幫助所有處在迷惘當中躑躅不前的醫學生找回人生奮斗的目標,更好的投身到我國社會主義衛生醫療事業的建設當中。
[1]倪彥君,吳光哲.醫患關系管理的倫理學思考[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3,10:918-919.
[2]鄭大喜.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底線倫理視角[J].醫學與社會,2009,22(9):59-60.
[3]韓瑩,王曙照,單晶.從醫患關系看醫學生醫學倫理教育的缺失[J].中國病案,2011,12(10):54-55.
[4]程宗璋.論醫療過失的若干法律問題[J].北京軍區醫藥,2005,12(5):372-375.
[5]董偉,何磊.醫患關系和諧是維護健康的基本條件[N].中國青年報,2007-03-12.
[6]杜金香,王曉燕.醫學倫理學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45.
[7]李正關,冷明祥.醫患關系研究進展綜述[J].中國醫院管理,2009,29(3):40-43.
G641
A
1006-0049-(2016)18-0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