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垚
安徽藝術職業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
高職藝術類畢業生的發展前景和方向
陳垚
安徽藝術職業學院,安徽合肥230000
本文將從高職藝術類畢業生就業中普遍存在的專業能力、就業期望、學生綜合素養,以及學校專業設置、社會就業需求等方面展開分析,并提出積極的改進建議和對策,促進高職藝術類畢業生走向工作崗位。
高職教育;藝術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影響因素;對策建議
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熱點,而擴招以來,尤其是“藝考熱”的逐漸升溫,對于高職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帶來更大挑戰。畢業生數量的劇增,畢業生擇業過程中面臨的就業能力問題,都成為制約就業率的關鍵。
(一)就業率低于簽約率,自由職業所占比重呈遞增趨勢。由于藝術類畢業生群體的特殊性,其對職業的態度多崇尚自由,對個性的追求,對理想的執著,使其不愿意受制于某一單位,更有部分畢業生選擇放棄單位錄用。有些畢業生在發揮自我專業優勢上,以兼職或創業來滿足工作的靈活性。同時,在選擇自由職業的學生比例調查中有遞增趨向。
(二)對行業分工過于集中,就業面拓寬不足。由于高職藝術類專業職業性強,與其他行業相比,畢業生就業方向多以音樂藝術單位、廣告裝飾,以及文化傳播公司等行業為主,由于專業局限性,對口口徑小,就業面相對狹窄,也給藝術類畢業生帶來更多的就業門檻。
(三)對就業地的選擇性較強,多偏重于經濟發達區域。高職藝術類畢業生多從事文藝事業,而文化又與經濟發展相關聯,通常經濟發達的地區,文化藝術產業發展較好,也會增大藝術類畢業生的需求量,從而對藝術類畢業生的吸引力就很強。據調查,高職藝術類畢業生選擇省會城市、沿海地區、發達城市的比重較大,而對于中小城市及農村地區就業人數相對較小。
(一)社會方面
就業難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熱點問題,不僅僅藝術類畢業生,其它專業畢業生就業壓力都是客觀存在的。從社會視角來看,造成藝術類畢業生就業難的社會因素,主要與就業政策的脫節有關。盡管國家也出臺了一些鼓勵就業、創業的政策,但在解決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實際時卻陷入矛盾。現實生活中,高職藝術類畢業生不得不面對不平等待遇,在招聘、崗位實習等環節遭受歧視對待,甚至單位利用政策漏洞來減少高職畢業生應有的優惠條件,加劇了高職畢業生的就業難度。
(二)政府方面
就業問題與整個國家的經濟形式關系緊密,而經濟發展水平對藝術類畢業生的需求影響較大,經濟發展越好的地方,對藝術類人才需求增加,就業環境相對容易,城鄉經濟、地區經濟差異化帶來的藝術類畢業生供需失衡問題,涌向經濟發達地區的藝術人才出現供給壓力增大,供需矛盾加劇。同時,在就業政策導向上,政府從過去的統包統分轉向雙向選擇、自主擇業,而自主擇業拓寬了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渠道。然而,在就業配套政策及措施上,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中小城市藝術類畢業生需求反而增加,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盡管也出臺了鼓勵政策,但因地域就業政策差異性,高職藝術類畢業生主動走向基層的積極性不高。
(三)學校方面
從高職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競爭來看,不僅僅是畢業生間的競爭,更是藝術類院校之間的競爭。由于地區教育政策的偏差,對藝術類畢業生的職業技能缺乏與市場對接,再加之不同城市、中小學、藝術類教育機構對教師崗位的飽和,無形中增加了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藝術教育模式改革作為高職教育改革工作的重點,在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學改革進程中,更應該從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接軌,及時了解和調查社會崗位需求,優化和調整藝術類專業課程設置,適應社會人才發展需求,讓畢業生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另外,當前高職藝術類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缺乏實效性,一方面藝術類畢業生就業能力缺失,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在開展就業政策宣傳、職業規劃指導方面工作滯后,效果不明顯,缺乏實用性。
(一)從社會層面來構設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
人才市場是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渠道,優化人才市場建設,連接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形成雙方供求關系,特別是對就業市場進行規范化管理,保障畢業生的切身利益;完善人才市場配置監督機制,加大對藝術人才市場的培育,增強藝術類畢業生規范化、信息化、法制化就業環境。同時,鼓勵高職藝術類畢業生自主擇業、自主創業,從就業環境多元化上,為藝術類畢業生搭建靈活的就業、創業保障體系。如構建信息化人才信息網絡平臺,通過財政補貼或優惠政策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完善自由職業法規,推進藝術類畢業生自由職業市場健康發展;規范人才中介服務,幫助畢業生找到合適的崗位。
(二)從政府層面來構筑社會就業支撐體系
高職藝術類畢業生在就業地域上存在差異性,政府要在畢業生就業環境中發揮主導作用,特別是構建多元化、良性互動的就業支撐體系。結合各省地區藝術類人才院校實際,優化高職藝術類院校的辦學定位,特別是從辦學條件、教師編制、生源素質等方面合理優化學科專業;加大地方高職藝術類院校的政策傾斜,重點培育有特色高水平的高職藝術類院校,通過樹立科學的高職教育發展觀,優化學科教育結構,強化人才培育模式創新,推進藝術類畢業生人才機制改革;政府在高職藝術類院校就業環境上要強化干預,打破地區保護主義,制定藝術類人才流動優惠政策,從用人單位監管、畢業生就業政策實施中保障藝術類畢業生的合法權益。
(三)從學校層面構建提升就業率的人才培養機制
高職藝術類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在學校層面上應該著力從科學發展觀上,優化藝術類學科專業結構,加強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滲透就業、創業指導,幫助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在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上,拓寬專業口徑,既要關注專業能力,還要從課程設置上,增加求職競爭力課程,如增設或刪減部分不實用的課程,從學生專業素質、興趣、愛好上增強綜合能力;在課堂教學模式上,從課堂講授、教師示范、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等方式上,優化教學改革;加強校企合作,尤其是與用人單位開展就業實習基地,以校企共建來推動藝術類畢業生的實踐能力的提升。
[1]姜宇國.論藝術類高職畢業生就業后職業適應能力培養[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5(02).
[2]李夢玲.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研究[J].美術大觀,2014(04).
G717.38
A
1006-0049-(2016)18-01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