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岱
廣西師范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3
?
論習近平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定性”的辯證關系
——以“繼承性與原創性”為分析對象
李岱
廣西師范學院,廣西南寧530023
習近平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定性”時,囊括了以下幾點: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系統性、專業性。中國哲學社會思想的發展與建設必須順應時代的潮流和國家的發展要求,立足于國際學術前沿,并滿足以上所有的性質,最終才能達到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最終目的。本文將試論“定性”中的其中兩點——繼承性和原創性的辯證關系,全面掌握和理解其內涵,在當代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繼承性;原創性;辯證關系
自建國以來,我國的哲學發展研究就進入了漫長和不斷探索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
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定性”時,囊括了以下幾點: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系統性、專業性。這六點性質全面完善的概括了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所必須謹記的原則。我國哲學思想應批判繼承馬克思主義的資源,融通古今,以辯證的方式看待當前哲學前沿所碰到的問題,堅持不忘初心,接納吸收并理性判斷外來的哲學思想,從而正確展現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繼承性。我國擁有56個民族,中華文明、文字更是博大精深,所以要保持哲學的民族性,就必須堅守本民族文化傳承,從最基本、最深入的層面堅定文化自信的根基,使我國文化得以更持久的延續。而原創性是當前我國建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所面臨的最大問題,這關乎于我國的哲學內容能否擴充和有效的發展有“靈魂”的核心內容,只有解決了“靈魂”的問題才能夠開始時代性的討論。如果脫離原創性,時代性就會脫離實際,便不法真正解決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所提出來的新問題新難題,時代性不僅需要繼承以往哲學思想的正確觀點,而且它展現著的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新鮮血液,不斷根據時代的變遷挖掘新的材料、新的觀點,從而進一步凝練出新理論,在新理論中不斷進行新實踐才是時代性的最終價值。最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完善離不開系統性和專業性,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該涵蓋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事、黨建等各領域,囊括傳統科學、新興科學、前沿學科、交叉學科、冷門學科等諸多學科,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2]才能形成一個完善、全面、科學的哲學社會體系。中國哲學社會思想的發展與建設必須順應時代的潮流和國家的發展要求,立足于國際學術前沿,并滿足以上所有的性質,最終才能夠達成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最終目的。
繼承性體現的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而原創性所展現的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靈魂,兩者缺一不可。下面筆者將詳細論述,我們中國特色哲學思想“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哲學思想繼承的根源是什么?又該如何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發揮主觀能動性,尋求具有中國特色、有“靈魂”的原創性哲學思想?這些都是當下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繼承性
問題從哪里來,我們要尋根溯源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他對我國的哲學發展史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和現實意義,直到現在我們仍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科學觀點。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指導思想,而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馬克思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相對于中國發展過程中無法解釋、解決問題的一種發展,是結合社會發展趨勢與實際情況施行的創新之路。現在部分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了,但我不這么認為,現今我國最重要的指導思想、方針和路線都是根據馬克思主義發展繼承而來,這樣才能使研究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最本質的理論根基,才能突出其繼承性。
建國之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翻開了中國嶄新的一頁,從毛澤東的經典著作《實踐論》中可以體會出他嚴謹的哲學思想,他在書中寫道“馬克思以前的唯物論,離開人的社會性,離開人的歷史發展,去觀察認識問題,因此不能了解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即認識對生產和階級斗爭的依賴關系……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3]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確實存在有所缺失和無法解釋的理論部分與現實問題,但同時他也認同馬克思關于實踐的基本觀點,指出“實踐是真理的標準”。“毛澤東最善于批判地吸取中國傳統哲學的精華,使其哲學思想具有鮮明的中國特性,從而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4]
鄧小平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時提出了以特色論、兩點論和重點論三位一體矛盾學說,他的矛盾學說不僅是對毛澤東《矛盾論》的繼承、發展和運用,也有對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的批判性繼承。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中心環節。用“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避免了片面性和絕對化,避免了顧此失彼,陷于一偏。這也就是鄧小平的兩點論。”[5]
(二)原創性
原創性不止具備主觀自主性還需具備創新性,所以原創性既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源泉。從古到今,對舊問題具有創造性的創新新解讀。“前無古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需要用發展著的理論來指導,也為理論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與廣闊空間。”[6]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現成的教科書。”
所以,要突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原創性,必須做到以下三點:第一、必須以當代中國學者原創性的學術成果來進行學術研究和探討,前提是要真正立足中國的實際,聚焦當代中國發展道路上所遇到的具有自己獨特性的大問題、真問題。必須以當代中國學者原創性的學術成果來進行延伸和拓展,關鍵是要堅持中國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用具有中國人主體性的理論和方法觀察、分析和解答問題。必須宣揚以當代中國學者原創性的學術成果來發展指導,需要我們破除各種形式的教條主義。
弄清繼承性與原創性之間的關系,對全面貫徹新時期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中國特色哲學思想家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事實上,一個科學體系的性質構建,繼承性是中國特色哲學思想的根源,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今后的發展水平,而原創性是其的核心,是今后在國際學界富有競爭力的基本條件,對于整體的水平高低有很重要的影響。原創性一旦離開了繼承性,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即成了一座“空中樓閣”。繼承性是理論成形的必備內容,是進行原創的基礎,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走向現代化的物質載體。離開了這個載體,其他都無從談起。從本質上說,原創性就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素質及綜合實力的一個提升,無論是繼承還是原創都缺一不可。
從兩者的概念和任務看,它們既具有不能相互代替的相對獨立性,但同時又是一個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它們統一于全面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統一于實現全面提升哲學思想目的的全過程中,統一于衡量國際哲學水平的標準中。在兩者的關系中,繼承性是主體、基礎、導向,它以其思想傳承的方向性指引著原創性,為原創性提供精神動力、理論依據和方向保證。原創性是靈魂、核心、載體,他是為繼承性提供新鮮血液的創新前提,是提供哲學思想發展與擴充的不可缺少的物質前提。兩者辯證統一,相互作用,協調發展,構成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源與核心。我國哲學傳統的存在的一個致命缺陷就是只看到了它們兩者的相對獨立性,而忽視了他們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統一性,于是造成了只重視其一而忽視兩者兼顧的單一發展模式。因此,一定要把繼承性、原創性和另外四種性質都有機的結合起來,把繼承性放在首位的同時,統籌兼顧,全面加強,相互促進,確保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穩步向前。
繼承性和原創性和另外四種性質是一個相互促進、缺一不可的有機整體。如果上文結論成立的話,則可以說明繼承性和原創性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
[1]倪光輝.習近平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強調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N].人民日報,2015-5-18(01).
[2]習近平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定性”[DB/CD].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sjxw/2016-05/17/c_128991323.htm.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
[4]黃琳慶,陳文慶.毛澤東哲學思想對中國傳統哲學的批判繼承與發展[A].廣西梧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7(3).
[5]紀靜嫻.鄧小平理論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A].黑龍江社會科學,2005(3).
[6]沈壯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特”在原創性[N].湖北日報,2016-5-31(11).
D61
A
1006-0049-(2016)18-01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