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丹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
我國主要的養老模式
邵丹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伴隨人口老齡化程度日趨加劇,老年人的養老問題顯得尤為突出,成為我國民眾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對于現階段我國養老產業主要有三種模式,分別是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我國一直都是以家庭養老為主要的養老模式,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機構和社區也開始成為養老保障的提供者,并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人口老齡化;家庭養老;機構養老;社區養老
人口老齡化從字面來看是一個人口問題,但是其本質也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從全球范圍看,整個世界都處于一個老齡化的社會,尤其是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現象更為嚴重,人口老齡化的出現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經階段。進入二十世紀,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人口平均壽命從1950年延長了20年,達到66歲。預計到2050年人口的平均壽命將再延長10年,達到76歲。屆時老年人口將達到20億,將在歷史上首次出現世界老年人口數目超過年輕人數目的狀況。
人口老齡化的出現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世界上的其他老齡化國家都是一些發達國家,或者是國家的物質財富已經積累到了一定的水平,才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這些國家從成年型社會到老年型社會的過渡期都是一個漫長的時間,基本上是多半個世紀,五十年到八十年的時間。而我國,由于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的強制實施,導致我國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而與此同時,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還不足以來解決我國的老年人養老問題,這意味著我國的老齡化形勢已經非常嚴峻,做好養老保障工作任務緊迫。
(一)家庭養老
家庭養老,即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主要由具有血緣關系的家庭成員對老年人提供贍養服務的養老模式。主要在以東方文化為底蘊的中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這種模式適合不愿意脫離熟悉環境且子女有經濟能力、閑暇時間、照顧精力和照顧意愿的老年人。
千百年來,家庭養老一直是我國養老服務的基本模式。然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思想的解放,這一傳統模式受到了日益嚴重的沖擊。一方面是老年人不僅僅滿足于物質需求,其精神需求也在不斷的增加。比起經濟方面的贍養,老人更希望子女能夠陪在身邊,共享天倫之樂。另一方面,由于社會競爭的激烈,很多青壯勞動力選擇到大都市求職,謀求機會。由此造成的代際流動大使得子女對老人的關愛和照顧相對淡化和缺失。此外,由于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鼓勵一個家庭生育一個孩子,導致獨生子女家庭撫養雙方老人負擔加重以及家庭結構日漸小型化。雖然現在我國已全面放開二孩政策,但是此項政策并不能對現在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引起的養老問題起到立竿見影的影響。最后,由于我國經濟教育水平的上升,人們接觸到的新鮮事物越來越多,尤其是受到國外思想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到自身的發展,而不僅僅以傳統的家庭為主。因此,綜上所述,目前在我國家庭養老這一傳統模式舉步維艱。
(二)機構養老
機構養老是指老人脫離自己熟悉的環境,離開家庭養老的范圍,進入專業的養老機構進行養老的模式。養老機構是一個為老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以及精神需求的機構,包括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等綜合性服務。它可以是獨立的法人機構,也可以是附屬于醫療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組織、綜合性社會福利機構的一個部門或者分支機構。目前,我國的機構養老主要是以敬老院和老年公寓等為主要形式。
機構養老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養老問題,但是我國目前的養老機構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和不足。首先是數量太少,遠遠不能滿足現在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的需求。其次是缺乏相關的的法律法規和政府政策進行規范和引導。目前我國對于養老機構的標準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也沒有相關的監管機構,這將導致責任的不明確以及老年人市場魚龍混雜。三是專業人員的素質以及專業素養不夠。養老機構內的工作人員和護理人員基本上是一些年齡偏大、或是一些下崗職工,只是經過短短幾日的培訓,基本的老年人護理知識的掌握還遠遠達不到標準。而且還存在專業人員隊伍嚴重缺乏的現象,特別是中高級養老護理員、心理咨詢師、康復人員和社會工作者基本上是空白。加之又遠離老年人熟悉的生活環境和家庭親人,都會給他們情感上、身體上和生活上帶來諸多的問題和不便。
(三)社區養老
社區養老是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它建立在家庭養老的模式之上,既能夠讓老年人住在家里,享受到家庭養老的優勢,還能夠充分利用社區的優勢和各種資源,享受到來自于社區的養老服務。社區養老是滿足老年人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文化、權益保障等多種需求的一種服務方式。
社區養老能夠有效地把機構養老和家庭養老的最佳結合點集中在社區,既能夠讓老人得到家人的照顧,享受到家庭的溫暖,滿足老年人傳統家庭養老觀念的心理需求。也能夠獲得社區的專業服務,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區內各種養老資源,減輕了子女的負擔。而且社區養老的收費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質,根據老人的經濟條件可適當收費或無償服務。社區養老這種模式適合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有利于緩解和彌補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現存的不足。
家庭養老是較為傳統的養老模式,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是隨著經濟發展而產生的一種社會化的養老模式。這三種養老模式雖然各不相同,也存在各自的優勢和劣勢,但都為老年人的養老提供服務。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以及社會人口老齡化加劇,三種基本養老模式也在不斷地完善,努力解決更多人的養老問題。
[1]國新辦.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N].人民日報,2006-12-13(12).
[2]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新華網,2006-9-21.
[3]李本公.中國老齡工作答記者問[N].人民日報,2006-12-13(10).
[4]蔡禾.社區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陳功.我國養老方式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D669.6
A
1006-0049-(2016)18-02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