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上海 200241
?
城鄉結合部研究綜述
張靜*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上海200241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尤其是從“地的城鎮化”到“人的城鎮化”的轉變,城鄉結合部的戰略意義更加凸顯。城鄉結合部處于特殊的空間位置,具有特殊的社會形態,盡管很多學者稱其的存在只是過渡,但不可否認的是,城鄉結合部動態的擴張和延伸是長期的。因此,必須正視這個亦城亦鄉,又非城非鄉的空間形態,通過系統梳理近年來的既有研究,進一步引起社會的關注,并找出存在的空白和不足,豐富城鄉結合部的研究成果,推動城鄉結合部,城市化和社會的發展。
城鄉結合部;空間與社會;外來人口;內生發展;研究綜述
(一)城鄉結合部概念界定
城鄉結合部是介于城鄉之間的第三類社區,兼有城鄉生活方式的特征,但又不同于城市和農村的特點。鄭國愷①梳理了國內學者關于城鄉結合部的界定后,發現已有的定義大多從空間說、定性說、形成說、或綜合說這四個維度出發闡釋的。基于不同的學術立場和研究視角,學者們提出了看似不同其實犬牙交錯的定義,個人認為對城鄉結合部應該有一個比較統一的界定,但各個學科的研究者可以在這個框架內研究各自關注的問題。
(二)城鄉結合部的特點
城鄉結合部是城市經濟擴散的主要空間載體,農業與非農業、傳統產業與現代業、正規經濟與非正規經濟并存共生,形成城鄉結合部獨具特色的“混合經濟形態”②。經濟類型上,高端與低端同在;經濟要素構成復雜,有國有土地,也有集體土地,集體資產的比例較高③。
經濟特點④:經濟結構的二元性和基礎設施的落后性。
邊緣性特點⑤: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的不統一,管理體制的交叉,動態性和人口構成的多樣性。
復合型特點⑥:城市居民和農村村民的混居,勞力、資金、生產、流通等集聚集中;商品經濟活躍發達,技術、設備、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先導性以及從農到城動態的過渡性。
變異性特點⑦:城鄉結合部的人口結構、產業結構、職業結構、生活條件、空間地域發生重大改變。
(三)城鄉結合部的“空間與社會”
目前,大多數學者的立場傾向于將城鄉結合部當作一個過渡地域,認為城市化是必然路徑,從而忽略了其自身發展的訴求。而加拿大地理學家Mcgee⑧在考察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中國東南部城市空間結構后提出鄉村-城市邊緣帶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形成“城市-鄉村空間結構理論”,更具比較研究的廣闊視野。其強調歷史文化傳統對于城市空間的不同塑造,更強調城鄉結合部地域的獨特空間意義、空間價值和利益。
田毅鵬⑨則引入“地域社會”的概念,將城鄉結合部看作是一種特殊的地域社會樣態。在這一研究視域下,城市不再是一個統一的實體性的存在,而是由都心內城、郊區、城鄉結合部等若干具有不同特征的地域社會組成。城鄉結合部居民構成的復雜導致社會關系樣態的復雜,呈典型的“社群區隔”特征,空間亂象,管理體制也帶有極強的“二元性”。
綜上,提倡將城鄉結合部作為一個特殊的地域空間和社會樣態加以看待,不要為研究的便利而刻意簡單化,從而深化對城鄉結合部研究的理解和重視。
(四)城鄉結合部的功能
城鄉結合部在城市化過程和城市發展中承載著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劉杰⑩認為國內學術界關于城鄉結合部研究存在“污名化”取向,缺乏對城鄉結合部正面效應和功能定位的反思研究。他主要分析城鄉結合部三個方面的功能:為我國的快速城市化提供了廣闊的物理空間;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一種“正常”的生活場域;城鄉結合部是原住民和外來務工人員實現市民化的第一場所。

(一)城鄉結合部存在的主要問題
站在不同的立場出發,發現城鄉結合部是一個矛盾的綜合空間,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學者多從城鄉結合部本身及其管理入手,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二)創新管理、治理機制、改造路徑和社區建設
在面對城鄉結合部復雜的環境時,學者從創新社會管理、完善治理機制、尋求改造路徑和重建社區等幾個方面提出參考性建議。



(三)城鄉結合部的專題研究

在有關城鄉結合部各類問題的研究中,土地利用最受關注、討論最為集中。不少學者指出了城鄉結合部土地利用的重要性及利用過程的復雜性。

現行城鄉結合部改造多是政府、開發商、村集體及村民之間的利益博弈,將流動人口的利益排斥在外。一些城鄉結合部改造實質上是變相地驅趕流動人口,同時也是位移城中村,不僅給流動人口帶來了困擾,很難獲得好的改造效果。分析城鄉結合部改造對流動人口的影響、探索城鄉結合部改造兼顧流動人口利益的路徑有著重要意義。

城鄉結合部作為外來人口實現城市融人的關鍵空間,缺乏對外來人口空間實踐的研究。“空間實踐”、“城市融人”與“能動性”應統一在城鄉結合部外來人口的日常生活中去分析,讓話語權回歸行動主體,賦予研究者理解城鄉結合部外來人口城市融入的新視角。

城鄉結合部非定居性移民有著復雜的“社會世界”構成,其觀念世界中,既有割舍不掉的“故鄉情結”,又有一種深深的社區隔離感。非定居性移民社區歸屬感的疏離與游移,其實質是一種所屬社會關系、利益關系在移民社區的雙重缺失和空間錯位而引發的社區認同危機。因而,城鄉結合部應該構建一種新的公共性。
由于利益分享機制的不健全,城鄉結合部的開發往往會造成以出租房屋為生的居民失去了生活來源,以務農為主的居民失去了土地,本地的居民不能獲得持續、穩定收益,社會保障的利益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再加之這部分人群往往勞動技能低,就業競爭力差。如何保障本地居民的正當利益應當是今后研究的一個重點。

以上這些思考對城鄉結合部未來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參考的依據和進入的路徑。因此,希望在系統梳理城鄉結合部既在研究的基礎上,厘清脈絡,搭建框架,從而更好地完成田野工作,以豐富城鄉結合部的研究。
[注釋]
①鄭國愷.城鄉結合部研究綜述[J].甘肅社會科學,2004(2).
②于莉,曹麗莉.城鄉結合部:我國城鄉體系的第三空間[J].理論導刊,2015(5).
③于莉,曹麗莉.城鄉結合部:我國城鄉體系的第三空間[J].理論導刊,2015(5).
④金平.論城鄉結合部社會經濟之發展[J].開發研究,1999(3).
⑤單瑜.開發開放城鄉結合部是促進城鄉一體化的樞紐——西部地區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的思考[J].云南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3).
⑥中共濟南市委黨校課題組.“邊緣社區”與城鄉結合部社會穩定問題研究[J].人大復印資料,2002(4).
⑦沈孔忠.城鄉結合部農村社區轉型與城市協調發展[J].人文地理,1999(4).
⑧Mcgee.T.G.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s in Asia:Expanding a Hypothesis]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1.
⑨田毅鵬,齊苗苗.城鄉結合部“社會樣態”的再探討[J].山東社會科學,2014(6).
⑩劉杰.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城鄉結合部功能定位分析[J].貴州社會科學,2013(4).
















張靜(1991-),女,上海人,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社會學。
F301.2
A
1006-0049-(2016)18-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