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華
天津商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天津 300000
?
政府在文化產業政策調整中的角色扮演
姜金華*
天津商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天津300000
中國經濟在飛速發展的同時,無可避免的要面臨產業結構調整,而文化產業作為中國在經濟瓶頸期轉型后的重要支柱行業和創匯行業,在對外出口和抵御外國文化滲透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國文化產業在面臨經濟全球化程度越來越深的大背景下,卻無法進行擴張性的文化產業調整,甚至可以說在文化輸出方面還有所欠缺,尤其是與子文化的日韓文化相比,更相距甚遠。所以,調整文化產業政策,以適應經濟全球化早已變成政府當務之急。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必須在文化產業政策的方向上進行調整,出口轉型,在應對國外敵對勢力的文化攻擊中做出正確抉擇。以及相應的硬件條件的落實才能讓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
文化;文化產業;產業政策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走過了三十年,經濟也從超高速增長逐漸過渡到高速增長。在中國政府主動為經濟降速的背后,是面臨產業調整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所必須作出的抉擇。而文化產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發力后最需要進行調整的方面,自然需要從政策著手。才能實現將文化轉化為生產力的最終目標。
“知識經濟時代”是針對文化產業這一朝陽產業在越來越人文化的社會里被包裝打造成鞏固甚至發展國民經濟作用而提出的一個較為貼切的概括。它較為全面而精辟的概括出了文化產業以及文化產業政策在二十一世紀國家新一輪戰略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文化是一種“文明”“文治”“教化”的代名詞,在封建時代,其甚至一度淪為統治者統治國民的一種制度,工具的代名詞。就現代觀念而來,文化應該分為狹義和廣義。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在漫長的歷史生涯中,人們發現,文化更偏向于精神財富。相對而言,狹義的文化定義是指:以社會意識形態為主要內容的觀念財富,后來“文化”的概念被引申成為: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
同樣,文化產業政策是指操作文化產業事物發展的原則,管理與財政預算有關的實踐和步驟。當中國文化產業經歷了從雛形”到“延伸”的演變的三個階段,即:20世紀80年代到1992年文化產業興起階段,(政府在這一階段主要因為受體制,制度限制而以管制為主,根本放不開體制內的文化產業。)。其中,較為重要,也較為具有代表性的當屬1987年,由文化部,公安部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的《關于改進舞會管理的通知》,這一文化政策的出臺,因其太具時間標志性而被作為中國文化產業政策指定的方向標式存在。然后,中國文化產業又經歷了文化擴張階段。接著,迎來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第三春,即所謂的“第三階段”是指2003年至今,我國針對文化產業在新世紀,尤其是日韓,歐美等發達國家顯示出的蓬勃活力,而做出的“擴張性”支持政策,將文化產業的保護與扶持推向了新的高度。為此,國家所做的努力有“2005年,中宣委發布的《關于加強文化產品進口管理的辦法》,《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工作的意見》和同時出臺的《關于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若干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
(一)文化產業政策的出臺較為被動
盡管其出臺了“鼓勵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優化文化產業政策,甚至在第二條政策中,政府主體詳盡提出了控制企業數量等事無巨細的策略、“促進各地區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的區域政策”即在保持發達地區產業優勢以外,更要傾斜性的扶持中西部地區的文化產業的發展。但中國三十年的文化產業發展,其政策改革弊端卻日益凸現出來。我國推出的文化產業改革策略更多的是一種被迫情景下而進行的自救行為。比如第一波文化產業政策的出臺明顯帶有“計劃性”的色彩。而其“管文化”的主導方針更像是一種防止文化無方向發展的“死灰復燃”,怕其最終“影響到國家政權”而進行的改革。這種改革很大程度上帶有一種“官僚體制”的通病。無法將真正的“市場機制的刺激作用發揮到激活文化活力當中”
(二)政策改革忽視文化產業的外向性
我國在進行文化體制改革過程中,一直以“革新國內,閉塞寰球”的姿態張揚著自我的價值灌輸和為社會主義文化打地基。即主張精簡機構,將文化單位放權,并將其有意識的向企業方向引導。這本無可厚非,但面對著日韓文化席卷亞洲的洪水猛獸般的氣勢,尤其是韓國文化產業,產品出口的巨大壓力,中國這種“壓內讓外”的手段絕對不可能為中國文化輸出起到任何起碼性的作用。而文化產業的崛起之路必然離不開其國際化。正如著名學者金文卿所說:“中國大眾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文化發展的潮流。它必須在國際文化舞臺展示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影響,并博采眾長,為我所用以發展壯大自己。”
(三)政策制定忽視市場效應和文化產業政策單打獨斗
中國只注重單位機構內進行的小范圍的文化產業改革,而無法將機制內的改革和市場趨向性改革放到一起,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自身無法正確估計文化產業所帶來的“蝴蝶效應”。以韓國為例,韓國則充分發揮了“倚仗漢學,儒學充分滲透的方式,形成了以韓劇為骨架,以韓國娛樂產業星勢力為主脈絡,從而達到用軟產品做排頭兵,用韓國現代汽車,三
星,LG等大型標志性產品占領中國甚至亞洲市場的目的”。而中國政府以至于整個群眾層面對韓流一直采取既抵觸又迎合的病態心理。韓流存在的意義,尤其是對中華文化的意義其意義應該是在對韓流文化進行了解的情況下,進行借鑒吸收甚至超越。而這種流行也從側面說明了中國和韓國的文化是可以相融的,既然有了互相的向往,就不要放棄這個交流的機會?!?/p>
眾所周知,中國在倚靠無論在質量還是數量上都占有絕大優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卻無法做到完全產業化。學者王曉坤曾說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結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文脈”
(一)由被動出臺到主動應對
政府在制定文化產業發展政策過程中,應做到主動出擊,而非是在受到外部壓力后進行還擊所做出的決策行為。其實,各國政府在其五年、十年規劃的發展契機下都會有相應的文化政策的出臺。而這種政策的制定應該從最初的規劃開始,政府就要有步驟的介入,從設計推廣,征詢到介入等過程都要政府操刀,也只有政府在政策上把握方向性,才能規避文化滲透的國家安全危機行為。而政府最應該做到的就是將之前提到的“計劃性指令”,“管文化”等方式變為一種主動行為。要從思想上杜絕認為:文化產業改革就是改制度,就會“影響到國家政權”。所以,還需要去掉這種“官僚體制”的通病,以真正激活文化活力。
(二)政府應堅持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
我國文化產業想要真正從本本主義走向實踐主義,就需要突破國內市場。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地緣突破的現實情況來看,我國文化產業要實現創匯創收創影響力,就需要實施科學發展戰略。只有將中華文化與市場化進行捆綁銷售,通過全球文化市場激烈競爭的倒逼機制,才能夠將我國的文化事業產業化或在產業化的過程中,完善自身的存在機制。但要注意,在完善自身文化和讓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同時,要形成較為完備的文化發展系統。這就需要中國的文化產業兼顧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同時,突破國內市場的瓶頸,走出國內,走向世界。為中華文化的國際化之路打通關鍵脈絡。
(三)政策制定要注重市場化和文化產業政策商業化
眾所周知,中日韓三國文化的發展側重點都有所不同。東亞文化的內斂性根源于中國,但政府不應將內斂作為無法開發國際市場的擋箭牌。也不應該將文化產業簡單化,正是韓流文化的興起才促成了韓國經紀品牌的強勢發展。而政府不僅需要提供顧問性的建議,更需要從資金和產業結構調整入手來實現文化產業價值最大化。如政府要將文化產業資本準入制度化和法律化,才能實現產業市場的公平公開。但這些政策的制定,勢必會觸及國內既得利益者,但改革的陣痛不應避免,銳意進取,才能實現中國文化的大戰略崛起。
我國目前的文化產業依然存在不足,或者顯示出與當今的文化市場不相左的一面。文化產業的發展早已成為綜合國力的象征。中國擁有最根源最純正的遠東文化,但文化依然做不到完全的產業化。政府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文化硬實力的培養,還要注重文化軟實力的增強。更要注重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質的飛躍和走向世界。
[1]金民卿.文化全球化與中國大眾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3.
[2]董萃.文化的沖突與認同——“韓流”背后的跨文化意蘊[J].藝術廣角,2006(3):32.
[3]單增.德國美術教育理念:以柏林藝術大學為例,清華美術(卷3)[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1.
[4]詹小洪.告訴你真實的韓國[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2.
姜金華,天津商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D630;F592
A
1006-0049-(2016)18-00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