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喜寧
威海職業學院,山東 威海 264210
?
運用經典心理學理論助學生心靈分析的嘗試
姚喜寧*
威海職業學院,山東威海264210
對于心理學有很多誤區的學生,如何把西方經典心理學理論國土化為我們所用,啟迪學生對自己進行自我分析,在“自我認識,悅納自我”中,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層次理論和人格結構理論來幫助學生分析自己的心靈。
意識;潛意識;本我;自我;超我;心靈分析
社會上許多人對心理學都有很多誤解,學生沒進入大學之前,在中學階段也只是接觸一些心理學皮毛,中學里的心理輔導室多數是為了應付上級主管部門要求檢查而設,心理疏導也只是層面上的一些夸夸其談。受影視媒體誤導,很多學生認為心理障礙、精神疾病才是心理學范疇,認為學心理學的都是揣摩別人心思、類似于巫術之類的人物,再加上傳統家庭經驗與應試教育,國人對自己的內心感受是模糊不清的,而且也羞于談論內心的一些負性真實感受,總認為只有心理不健康的人才要學習心理學,由于誤解而對心理健康課程抵觸。
鑒于國情和現狀,對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來說,如何讓學生真正接納這門課程,運用心理學知識幫助自己認識自我,成長自己,提出了高的要求;如何把西方經典心理學理論國土化為我們所用,啟迪學生對自己進行自我分析,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困惑,走出心理誤區,無論外界物質生活如何起起伏伏,都能發現生活中的美,享受生命的精彩,成就幸福、快樂、成功的一生,這是我們做教師所追求的永恒的一個課題。下面就談談我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嘗試吧。
在給學生授課的第一堂課上,我會就學生理念上的一些對心理學的誤解一一解除,讓學生明白心理學和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在“自我認識,悅納自我”這一章節,我會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層次理論和人格結構理論來幫助學生分析自己的心靈。
眾所周知,精神分析理論創始人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盡管他現在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但他提出的“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戀母戀父情結”、 “心理防御機制”等概念被大家逐漸接受和使用。心理咨詢師無論使用何種咨詢方法,但其中都會用上精神分析理論,也激發了后人對精神病理學理論的提出與研究,發展并成型了臨床心理學,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也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
他提出的精神層次理論:意識和潛意識。該理論是闡述人的心理(精神)活動,包括沖動、欲望、幻想、思維、情感、判斷、決定等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好像深淺不同的地殼層次而存在,故稱之為精神層次。簡單的二分法,就是意識與潛意識。意識(conscious)即自覺,凡是自己能夠察覺的心理活動就是意識,它屬于人的心理結構的表層,它感知著外界現實環境和刺激,用語言來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內容。潛意識(unconscious)又稱無意識,則是在意識之下受到壓抑的沒有被意識到的心理活動,代表著人類更深層、更隱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它包羅萬象,包括集體潛意識、歷史潛意識、家族潛意識,還有早期個體所經歷的一切不記得的人、事、物等,“潛意識”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內驅力,它包括人的原始沖動和各種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關的各種欲望。由于潛意識具有原始性、動物性和野蠻性,不見容于社會理性,所以被壓抑在意識閾下,但并未被消滅。它無時不在暗中活動,要求直接或間接的滿足。正是這些東西從深層支配著人的整個心理和行為,成為人的一切動機和意圖的源泉。了解了這些概念,引導學生可以理解自己的一些不接納的行為和情緒感受,為什么很敏感?為什么總有受傷的感覺?為什么生活中總是負性情緒占主導?這可能與早期的與母親的依戀創傷有關系,讓學生了解到這并不是自身的問題,了解到事情真相的根源而不用感到沮喪和恐慌,從而認識自己,接納了自己,才能慢慢地接納這個世界。
我們學校的學生有一半以上來自農村家庭,甚至有近1/3的學生是家族里的第一個大學生,家庭經濟不是很好,個別甚至是貧困,完全要靠勤工儉學、獎學金、助學金來支撐學雜費和生活費。在我們做“生命線”的游戲時,一半的學生表示肩負重任,擔負著改變自己、父母命運的重任,有的還要擔負畢業后供養弟弟妹妹的責任,這些學生心理很有壓力,每天過得忙忙碌碌,但碌碌無為,自卑、敏感、迷茫而又無力,這些學生是不允許自己休閑下來的,會對父母感到有內疚和羞愧,因為他們認為父母生活的艱辛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自己不努力就對不起父母,可能正是這樣的壓力才造成高考的失利,高考的失利又加重了他們的挫敗感和內疚感。如何化解學生的內疚和挫敗,我在講授弗洛伊德的心理結構三層次理論時,和中國的“人”字結合起來,簡單易懂。一個和諧、大寫、能夠立起來的“人”字,我把它分為三個部分,下面的一撇一捺是“本我”和“自我”,上面的豎代表“超我”。本我(id),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的一些欲望和沖動,它們遵循著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也稱兒童原則行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盲目地追求滿足。我們往往對兒童的一些不合乎社會規范的行為(比如餓了就吃奶,不舒適了就哭,需要排泄時就隨地解決)也不會譴責,因為我們不能把一個兒童稱之為標準意義上的“人”,所以我們對待兒童都很寬容。
自我(ego),它是從本我中分化出來是受現實陶冶而漸識時務的一部分。當兒童漸漸長大,和小朋友一起玩,不遵守游戲規則沒人和你做朋友;和社會接觸,不尊重社會規范和規則行事就生存不下去,因此,本我在不斷與現實遭遇沖突后,慢慢分化出了一個調節本我與外部世界關系的機構,自我內容開始逐漸豐實起來了。遵循著“現實原則”行動,既要獲得滿足,又要避免痛苦。
超我(superego),即能進行自我反思和道德化、理想化了的自我。眾所周知,兒童是沒有道德評判標尺和價值觀的,因而掌握外部世界的道德、規范等準則是自我的一個重要任務。這一任務最初是由父母的權威
來行使的。父母對兒童符合自認為的社會規范的行為給予贊賞,不符合的給予懲罰。趨利避罰,兒童會逐漸將父母的標準即社會規范內化于心。這樣假如兒童的舉止甚至僅僅是頭腦中的想法與這些道德標準不符時,自我的某一部分就會采用過去父母對待兒童的懲罰類似的方式進行譴責和恐嚇,這就會阻止兒童繼續做出這樣的不當言行舉止。當然隨著兒童的長大,外部力量還包括教師及社會所宣傳的理想典范等等的影響。這樣從自我中又分化出一部分專門執掌道德規范的機構,這一部分稱之為超我,遵循著“道德和良心”。
人們之所以會患上心理疾病或陷入內心沖突中無力自拔,就是由于自我在處理來自本我、超我和外部現實的不同要求時無能為力所致。如果一個人全是本我的內容,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這個人沒長大,永遠處在孩童時期,我們不會喜歡這樣的人的。一個沒有超我的人,沒有道德和良心,那么這個人是可怕的,是干癟的,沒有人格魅力,是不可能立起來的。而如果一個人從小父母要求過于嚴格苛責,如父母經常給孩子灌輸要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養兒就是防老的;父母經常打悲情狀,為了孩子不辭辛苦勞作,自己所有的不如意好像都是孩子的原因;重男輕女思想滲入等等,導致這個孩子超我超大,被過多的責任感和道德感綁架了,這個人會被壓死的,這也是現實中很多鳳凰男、樊勝美(《歡樂頌》中的人物)的現狀,當事人不敢享受生活,人際關系敏感過度的自尊,即使物質得到滿足了也不感覺到幸福和快樂,而現金社會成功的逆襲在寒門中長大的孩子很難實現。所以我會告訴貧困中長大而又肩負重任的學生,父母的艱辛不是你們的原因造成,每個人的幸福都是自己負責的,與別人沒有任何關系,即使沒有你們,他們的現狀也會是這個樣子的,撫養弟弟妹妹長大這是父母的責任,孝順不一定要用金錢來體現,我們盡力了就可以了,不用過多苛責自己啦。所以對于超我:要有對過于苛刻的、不合理的要求、戒律勇敢說“no”的能力。對于本我:要認識到其本能的沖動、合理的要求要適當的滿足,不可壓抑,不會休閑就不會學習和工作。對于自我,要增強“自我”的力量,要聰明有力,加強工作能力,和諧協調三者之間的關系,這才是一個和諧、大寫、幸福、立起來的“人”。通過這樣講解,學生都能接受從而走出誤區、困惑,調適自己的生活狀態,學會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自己,了解自己,成長自己。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路上,吾將上下而求索,現在社會上打著“幸福”的旗號進行心理學的培訓琳瑯滿目,我們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也應該慎重有分辨的能力,我們也應該走進社會、社區,幫助人們了解心理學,學會分析自己心靈,科學客觀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
[2]清新.我這是怎么了[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
姚喜寧(1970-),女,山東威海人,本科,威海職業學院,教師,副教授,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主要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I0-03
A
1006-0049-(2016)18-01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