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圖雅
(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博物館 內蒙古 科爾沁右翼中旗 029400)
科右中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力格爾的傳承與保護工作
馬圖雅
(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博物館 內蒙古 科爾沁右翼中旗 029400)
科右中旗位于大興安嶺南麓、科爾沁沙地北端,是興安盟最南端的一個牧業旗。該旗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民族民間文化豐富多彩,是科爾沁草原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與發展空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里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及獨特的人文環境,因地域稟賦,烏力格爾說唱藝術在科右中旗傳承發展,沿襲至今,并成為享譽全國的烏力格爾之鄉。
非物質文化遺產;烏力格爾;傳承與保護;問題;建議與對策
“烏力格爾”系蒙語,意為“說書”,產生于明末清初,19世紀中葉,隨著科爾沁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蒙漢文化相互滲透,交流日益增加,烏力格爾說唱藝術流傳科爾沁草原并發展起來。烏力格爾是在廣泛吸收民間文學和民間音樂的基礎上逐漸自成體系,秉承陶力和好來寶的深厚積淀并借鑒蒙古族長篇敘事民歌的藝術風格,非常適合當地蒙古族群眾的審美意識和欣賞習慣,廣受農牧民喜愛。
蒙古族民間,稱只唱故事而無樂器伴奏的烏力格爾為“雅巴干烏力格爾”或“呼瑞烏力格爾”。用潮爾(馬頭琴的前身)伴奏演唱的烏力格爾,稱為“潮仁烏力格爾”;用四胡伴奏說唱的烏力格爾,稱為“胡仁烏力格爾”。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民族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涌現出孟根高力套、額爾敦珠日合、布仁巴雅爾、溫都蘇、希日布等一批名望很高的藝人,并逐漸形成了孟根高力套、額爾敦珠日合、布仁巴雅爾為代表的三種不同說唱風格的藝術流派,他們兼容并蓄,相互學習,促進了烏力格爾藝術的不斷創新。如今,科右中旗新一代胡爾齊甘珠爾、特木勒、照日格圖等又將烏力格爾的研究推向了新階段。尤其在 2003年文化部啟動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及 2005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意見》后,地方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門高度重視,積極貫徹落實,于 2006年,科右中旗烏力格爾項目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科右中旗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烏力格爾之鄉”,被自治區人民政府命名為“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區—蒙古族說唱藝術生態保護區”。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在科右中旗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和廣大曲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使烏力格爾這一民族說唱藝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由當地政府投資先后在5個蘇木鎮興建了蒙語說書館,使一些流動演員或藝人有了固定演出場所,并豐富了廣大農牧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老藝人在說書館操琴說唱的同時,還精心培養了烏力格爾新人。
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衛星通訊和電視事業的發展,在旗廣播電視臺開辟了烏力格爾專題節目,每天播放半小時,全年播出不少于 280天140個小時。本旗知名的烏力格爾藝人甘珠爾、特木勒、齊寶德等說唱的曲(書)目深受廣大聽眾的喜愛,他們還應邀在內蒙古各盟市蒙語廣播電視臺錄音播出節目,不僅開辟了傳播烏力格爾的藝術新途徑還擴大了烏力格爾的輻射影響。
1993年,科右中旗成功承辦了內蒙古自治區首屆烏力格爾、好來寶大賽;2002年以來,科右中旗推出了一年一屆的全旗烏力格爾大賽活動,目前已舉辦14場次;積極申請并成功承辦了2005年內蒙古首屆烏力格爾藝術節暨全國第五屆烏力格爾、好來寶大賽,將烏力格爾藝術推向了國家層面。賽事不僅極大地宣介了科右中旗烏力格爾藝術,同時以賽事為媒,烏力格爾專家、學者、傳承人、藝人匯聚一堂,專題就烏力格爾保護傳承發展建言獻策并助力品牌賽事的打造。
2006年,科右中旗烏力格爾項目獲批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陸續申報傳承人,真正把熱衷于技藝傳承的藝人組織起來,通過名師帶徒、學校開設烏力格爾課程、特色興趣班等形式培養后備人才,使口傳心授這一說唱技能真正做到后繼有人,活態傳承。對外掛牌成立烏力格爾培訓中心、建立150名會員的科右中旗烏力格爾藝人協會,中心及協會的成立為挖掘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培養說書藝人傳承民族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為建立一個固定的傳播陣地,2011年,可容納100名觀眾的旗烏力格爾廳實現全年無假日對外免費開館,政府為說書烏力格爾藝人每晚給予100元的補助,讓烏力格爾藝人潛心致力于烏力格爾說唱,并滿足了廣大群眾在固定場所內聽說書的愿望,也成為了外來游客欣賞、品味科爾沁文化獨特魅力的首選場所。同時,由自治區級烏力格爾傳承人、知名烏力格爾藝人甘珠爾、照日格圖、吳礎古拉等現場點評指導藝術,使其上臺說唱藝人的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并現場錄制保存了大量的烏力格爾曲目,探索建立烏力格爾數據庫。
在《科右中旗科爾沁文化“十一五”發展規劃》中,制定了把民族文化做為鄉土教材進入課堂的內容,現已將適合于學生學唱的《圖什業圖民歌》、學拉四胡、說唱烏力格爾、好來寶等課程納入到音樂課堂,在學生當中廣泛普及。同時,制定了《民間藝人獎勵辦法》,辦法中明確了對 60歲以上老藝人的補助,對特困藝人的補助,對帶出弟子藝人的獎勵和對參加全區、全國大賽獲獎藝人的獎勵,這一辦法的制定,充分調動了民間藝人獻身文化事業的積極性。目前全旗注冊的民間藝人達150多個,比建國初期增長了兩倍多。
2005年6月正式出版了《科爾沁右翼中旗·享譽全國的烏力格爾之鄉》一書,該書由內蒙古人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烏蘭題字,內又分論述、曲目、配圖等部類,是科右中旗乃至興安盟民族文化發展史首部研究說唱藝術地專著。并先后出版了《科爾沁右翼中旗·民間口頭文學選編》、《科爾沁右翼中旗·蒙古族曲藝音樂集成》、《科爾沁右翼中旗·蒙古族說唱藝術研究》、《圖什業圖山地名傳說》、《蟒古思的故事》、《圖什業圖胡爾奇360人》和《圖什業圖民歌集》等極具地方特色及研究價值的書籍,為繁榮和發展說唱藝術及民族文化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2015年 11月,與內蒙古大學“胡仁·烏力格爾整理與研究”課題組聯合建立“胡仁·烏力格爾研究基地”,借助高校的學術優勢使扎根于民族民間的藝術得以更廣泛的傳播和推廣,將對我旗今后烏力格爾的保護與發展具有重大的開創意義和推動作用。
1、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許多知名藝人相繼去世,有些烏力格爾曲目面臨后繼乏人的困局。同時,由于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很大變化,精神生活趨向多樣化,年輕一代觀眾數量減少,胡仁烏力格爾亟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護、宣傳,更要促進傳承、搜集整理和研究。
2、人才隊伍建設不夠完善,業務人員能力參差不齊。建立、健全科右中旗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組織體系至關重要,培養一批素質較高的專業隊伍,同時,采取多種方式,舉辦各類培訓班,提高保護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勢在必行。
3、缺乏宣傳展示專用場館及高級音頻視頻系統。亟需建立一個規模較大的工作室,兼有演出、錄制、培訓、觀摩、召開會議等多種功能,依托工作室,展開胡仁烏力格爾的搜集、整理、錄制、存儲、培訓、觀摩等工作,為標準、權威資料庫的建設做好鋪墊。
4、烏力格爾藝人地位不夠突出。應充分理解和尊重胡爾齊意愿,增進胡爾齊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對積極有益的民俗活動給予鼓勵和支持,激發胡爾齊的保護意識,提升文化自覺,促使主動參與烏力格爾藝術保護傳承宣傳工作。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利用各級各類文化活動資源在旗政府所在地建筑一座800平方米的烏力格爾廳,并配套相關設備。其次在巴彥呼舒鎮、吐列毛杜鎮、高力板鎮、好腰蘇木鎮各建一座300平方米的蒙語說書館。
2、加大宣傳力度。完成烏力格爾檔案資料數據庫的建設,建立集工作平臺、宣傳教育和檢索服務等諸多功能為一體的“自治區級蒙古族說唱藝術文化生態保護區網站”。同時利用好電臺、電視等宣傳媒介加大烏力格爾藝術對外宣傳力度,提高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3、提升科研力量。主動與有關院校合作,在有條件的院校和科研機構設立相關專業,培養高級專業人才,為烏力格爾藝術發展提供智力保障。并以此為基點,整合分散在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科研力量進行集體攻關,為烏力格爾產業化發展提供學術理論支撐。
4、編撰、出版專著。通過研究工作、出版著作(5部以上)、發表論文(20篇以上),組織召開全國性會議(每年一次),圍繞胡仁烏力格爾展開曲目整理與索引、藝人傳承研究、受眾研究、音樂調式研究、母題研究、蒙漢文化關系研究等課題,從理論上對胡仁烏力格爾的文化內涵與現實意義進行深入探討,擴大胡仁烏力格爾在國內的影響。
5、迅速開展搶救性保護工作。采取措施,加大普查人員力度,廣泛收集整理民間優秀作品,對一些珍貴瀕臨失傳的說唱曲目進行保護性錄制。并以優秀作品為題材,推出一批精品力作,積極開展烏力格爾巡演活動,形成一個固定的演出機制,以演出進行搶救性保護。
烏力格爾起源于民間,服務于群眾,是人民群眾的藝術,保護、挖掘、弘揚和宣傳烏力格爾這一民族曲藝藝術,是全旗文化事業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并對于增進民族團結、繁榮民族文化、推進民族文化大區建設、促進區域文化交流、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