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亞
(平頂山教育學院旅游酒店系 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基于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下探討河南省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王新亞
(平頂山教育學院旅游酒店系 河南 平頂山 467000)
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針對河南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從資源融合、產品融合和運營融合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闡述了河南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關系,以期能夠促進河南省產業融合發展。
文化產業 旅游產業 河南省 產業融合
產業融合是經濟增速和經濟質量的重點領域,是產業演進發展和產業經濟領域研究是一個共同趨勢和重點。近些年來,經濟不斷的發展,人們文化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而缺乏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已經無法滿足游客的需求。而河南省是我國一個文化大省,為了順應當前兩大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雖然制定了一些政策,但是在產業融合視角下,并沒有將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河南省大部分在黃河以南,位于我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地區,位于全國中心位置,是自古以來兵家必爭質地,是商賈云集之所,也是古代驛道、漕運的必經之地。河南省東與山東、安徽相連,南與湖北接壤、北于河北、陜西相鄰,西于陜西相連,自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我國鄰省最多的省份之一,具備成為全國鐵路、公路和航空等交通樞紐的重要條件。同時,河南省是中華民族主要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先后有 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并且河南擁有眾多的文化古跡,長期是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風流人物輩出,燦若繁星,如:莊子、范仲淹、吳道子等,他們賦予了河南絢爛的文化色彩,就像一道彩虹貫穿中原歷史,使河南魅力四射。另外,地處中州大地的河南擁有眾多的旅游自然景觀,如:太行山、大別山等,山川秀美,境內有橫跨黃淮江海四大水系,有 1500多條河流,形成了星羅棋布的自然生態,孕育出了河南獨特秀麗的自然風光。并且河南省級風景區有 23處,國家級風景區有8處,還有少林武術和太極武術、開封的菊花和洛陽的牡丹等等,不但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還擁有很多旅游資源。
根據《旅游統計年鑒》、《河南統計年鑒》等官方統計數據顯示,近十年來,河南省除了文化產業增長率都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如:2010年和 2012年。但是,近六年中,旅游總收入和文化產業收入一直呈現上升態勢,都保持在兩位數的增長,并且旅游業增長速度明顯高于本省的GDP增長速度。目前,受特殊時間段政策的影響,河南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受到了制約,即:宏觀上管理制度和微觀的企業能力、市場需求和潛在消費者需求兩方面都受到了阻礙和制約。在一定程度上,由于消費者市場的接受和認同不夠,河南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具有不穩定性。另外,近十年來,河南省旅游市場出現了很多兩者融合發展的典型案例,雖然都可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接受和歡迎,但是本質上,由于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在于創新,因此,大部分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都屬于缺乏市場融合,都缺乏創新,因此產業融合不具備競爭力。如:開封市的清明上河圖、濮陽市的水秀、登封市的少林禪宗音樂大典等。
(1)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和多樣化的經營管理模式。集聚效益要考慮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和規模、效益等,經營管理模式要采用四種形式,遵循市場規律,本著政府宏觀調控的原則,即:政府主導主辦、學術機構主導主辦、私人主導主辦以及公司合營等。目前,政府主導主辦的模式容易形成自上而下的驅動模式,具備區域劃分、減免稅收等政策優勢,國內采用的較多,如:上海同樂坊就是典型代表,其能夠促進文化和旅游產業園區的集聚效應高速發展。而私人主導主辦模式集聚生成的產品或服務是創意性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可以是業主、藝術家、設計師等人員,這種模式極受到消費者和投資者的青睞。
其次,河南省可以采用深化專業化分工模式,將技術性業務通過空間拉力分給園區外企業,是旅游和產業融合園區集聚效應形成的本質來源,可以形成產業融合園區集聚模式和效應,將服務外包給中小企業集群。這種模式能夠促使園區內企業深化產業分工,能夠產生一種空間拉力,通過地區集聚縮短距離,促使企業尋找地域上的集中,降低交易費用。并且還能夠吸引外部經濟,利用服務外包和資源,產生良性互動長期穩定合作關系,充足促使相關產業向園區集聚。
另外,要建設完善的集聚產業鏈,從點到面的集聚,使旅游和產業融合在一起。集聚產業鏈的完善主要有全產業鏈的產業整合,旅游和文化產業的供應鏈,縱向、橫向以及整合后的產業鏈形態。旅游和文化產業的供應鏈能夠保障上下游產生聯動效應,是園區產業鏈的價值增值形態,能夠形成市場高附加值的產業鏈條。為了達到集聚效應,這種模式旨在通過核心企業的帶動作用,不需要通過圈地圍墻的方式形成封閉的空間,就會形成大范圍的產業集中。并且通過知識內涵的挖掘和文化創意的設計,能夠使旅游和文化產業融合在一起,從而吸引大量的投資商和消費者。
目前,我們已經進入了體驗經濟時代中,環產業融合園區公園游憩帶模式應運而生。其主要根據自然公園的“極化生物圈”理論模式提出的觀點,以城市人文旅游、城市休閑產業為依托,為向本地居民和外來旅游者提供服務,提供游憩康樂特征的特定區域和空間。主要影響因素包括四個,并且這四個影響因素形成了驅動力、吸引力系統和支持力三大系統,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即:旅游客源市場、旅游吸引力、開發投資市場選擇以及產業融合園區產業政策等。“極化生物圈”理論模式主要包括三種利用類型,如:空間利用者指向地域、中間地域以及資源地域。本文在三種環帶狀模式的基礎上,對環產業園區游憩帶模式進行了修改,分別是文化和旅游產業集聚區旅游帶、環產業園區游憩、文化和旅游產業園區旅游帶以及城市旅游帶四個。
[1]楊艷華.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途徑探討 —以河南省為例[J].人民論壇人民論壇,2012,( 12).
[2]鮑洪杰鮑洪杰,王生鵬.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耦合分析[ J ].工業技術經濟工業技術經濟,2010,( 8).
[3]胡源.河南省特色產業集群培育路徑研究[J].經濟論壇,2010( 10) :
王新亞,女,出生年月:1968年出生,民族:漢族,籍貫:河南省信陽市人,學歷:本科學歷,副教授職稱。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郵編(467000)工作單位:平頂山教育學院旅游酒店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