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平 饒李亮 黃河 周俏棋
[摘要]目的探討惠州地區健康體檢人群高尿酸血癥并高脂血癥中醫證候流行病學調查。方法選擇2014年1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體檢中心進行體檢的人員306名作為研究對象,其中156例高尿酸血癥的患者作為觀察組;150例體檢健康人員作為對照組,分析兩組的高脂血癥發生情況。結果高尿酸血癥患者的合并高脂血癥率(64.1%)顯著高于正常非高尿酸血癥的高脂血癥率(20.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男女患者尿酸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高尿酸并高脂血癥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明顯高于單純高脂血癥患者,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惠州地區高尿酸血癥并高脂血癥患者中醫證候具有不同的分型,臨床需依據不同的證型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以提高臨床治愈率,保障患者生活質量。另患者的高脂血癥發生情況與高尿酸血癥的發生相關,應嚴格治療高尿酸血癥以控制其高脂血癥的發生。
[關鍵詞]健康體檢;高尿酸血癥;高脂血癥;中醫證候;流行病學調查
多項研究證實,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是獨立誘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及相關疾病已是突出的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的嚴重公共衛生問題,在惠州地區健康體檢人群中,有較高的高尿酸血癥及其相關疾病如痛風、泌尿系結石等疾病發病率,常有高脂血癥合并,但對于其危險因素是否與客家特有飲食習慣、客家民系及中醫證候流行學特征相關,尚無系統研究,特別是中醫診療中,尚缺乏統一、規范的辨證和診斷標準,對規范化診療造成了影響。本次研究針對惠州地區健康人群展開關于高尿酸血癥并高脂血癥中醫證候流行病學方面的調查,旨在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依據,現回顧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體檢中心進行體檢的人員30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確定為高尿酸血癥的患者有156例,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組;確定為體檢健康的人員15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照組,對比分析觀察組與對照組的高脂血癥發生情況。所有306例研究對象,年齡28~75歲,平均(58.2±9.7)歲,男平均(58.4±9.2)歲,女平均(57.5±9.9)歲。男156例,女150例。性別與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檢測觀察組中合并高脂血癥患者的情況并對比不同性別尿酸水平。高尿酸血癥合并高脂血癥的納入標準:(1)與高尿酸血癥的診斷標準符合;(2)與高脂血癥診斷標準符合;(3)18≤年齡≤75歲;對本次實驗知情同意,并對知情同意書簽署。排除標準:繼發高尿酸血癥;急性病患者;雖有高尿酸血癥病史,但近6個月血尿酸正常者;有精神障礙者。
1.2診斷標準
高尿酸血癥西醫依據《實用內科學》相關標準診斷;血尿酸>420umol/L。并參考臨床診斷標準:女6mg/dL(357umol/L),男417umol/L。高脂血癥:西醫依據《血脂異常防治建議》診斷,血清甘油三酯(TG)>1.7mmol/L;血清總膽固醇(TC)>7.72mmol/L;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0.91mmol/L;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3.64mmol/L。凡以上一項符合即可按高脂血癥診斷。中醫辨證標準:依據相關標準,按濕熱證、氣郁證、血瘀證劃分。研究過程中質量控制由本課題負責人擔任,對全過程的質量控制展開調查。
1.3研究方法
開展流行病學調查,采用醫院自制調查問卷(該調查問卷由我院主任醫師、專家共同制定,且通過信效度檢驗),內容包括飲酒史、吸煙史、性別、作息情況、運動情況、年齡、日飲水量、飲食情況。該調查問卷經信效度檢驗合格,具有臨床調查問卷的科學性。依據結果,對高尿酸血癥并高脂血癥中醫證候調查表完善,可應用直接詢問法。調查表內容包括中醫癥候、基本信息、目前治療狀況、實驗室指標、生活方式、家族史等。對比男女平均年齡,不同性別尿酸水平。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庫依據Epidata2.1軟件建立,數據通過雙人雙機的形式錄入,經核對后向SPSS數據庫轉化,應用SPSSl3.0軟件行統計分析,基本情況行描述性統計,用x2檢驗構成比。組間計量采用(x±s)表示,行t檢驗。
2.結果
2.1高尿酸血癥患者與正常健康人員的血脂變化分析
高尿酸血癥患者的高脂血癥發生率(64.10%)顯著高于正常健康體檢人員(20.0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觀察組中高脂血癥患者性別與尿酸水平男尿酸水平
經統計男性患者尿酸水平為(494.6±38.6)mmol/L,女性患者為(487.8±35.8)mmol/L,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0.023,P>0.05)。
2.3觀察組中高脂血癥患者中醫證候分型
高脂血癥患者的中醫證候包括肝風痰濁證、濕熱內阻證、肝腎陰虛證、瘀血阻絡證4種。其中瘀血阻絡證中多見頭痛、目眶發暗、胸痛、口唇紫暗、心悸、手掌暗紅等癥狀;肝風痰濁證中多見肢體麻木、眩暈、口黏膩、頭蒙、嘔吐痰涎、項強、頭脹等癥狀;濕熱內阻證中多見便溏、頭沉、肢體困重、納呆、惡心等癥狀;肝腎陰虛證中多見耳鳴、腰酸、煩熱、盜汗、膝酸等癥狀。觀察組中高脂血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高尿酸血癥(HUA)屬嘌呤代謝異常類疾病,外源性進食嘌呤過多引起占20%,另80%為內源性嘌呤代謝異常所致,故除了行飲食指導外,對內源性代謝改善也為主要治療方向。現代臨床用藥包括促進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合成兩類,因上述兩類藥有明顯的骨髓抑制、肝腎功能損害副作用,應用時需對利弊嚴格評判。現階段,中醫藥對HUA的研究多在對病證結合治療方案、中醫證候規律上集中,同時也重視探討中藥在治療痛風性關節炎、促進尿酸排泄上的作用等。雖有關高尿酸血癥有較多的中西醫方面的研究,但西醫側重于治療疾病,中醫側重于證候分型。本次研究對惠州地區健康體檢人群高尿酸血癥并高脂血癥中醫證候類型展開分析,對不同證候的發展規律展開探討論,為后續高發證候類型治療奠定了基礎。
祖國醫學無與高尿酸血癥對應的病名,其屬“熱痹”“痛痛”等疾病范疇,二者相兼為病時,有更加復雜的病因病機,多認為其與情志過極、先天稟賦、外感六淫、飲食勞倦有關。以肝、脾、腎為病變部位,病性本虛標實,以實為主,痰濕瘀血為病理因素。本研究對高尿酸血癥并高脂血癥患者常見體征、癥狀計錄,依據現代統計學原則,與臨床實際結合,將癥狀體征作為變化篩出,并在數據庫輸入,經聚類分析,認為四種最常見,包括瘀血阻絡證、肝風痰濁證、肝腎陰虛證、濕熱內阻證,基本與文獻報道符合。進一步對每一證型中的體征、癥狀分析,并依據臨床實踐,初步對四種證型及證候判定。結果顯示,頭痛、目眶發暗、胸痛、口唇紫暗、心悸、手掌暗紅在瘀血阻絡證中多見。肢體麻木、眩暈、口黏膩、頭蒙、嘔吐痰涎、項強、頭脹在肝風痰濁證中多見;便溏、頭沉、肢體困重、納呆、惡心在濕熱內阻證中多見。耳鳴、腰酸、煩熱、盜汗、膝酸在肝腎陰虛證中多見。臨床可依據證型,采取對應的方案治療,以獲得良好預后。
通過本次調查研究發現,觀察組合并高血脂率為64.1%,對照組中僅有20.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高脂血癥與高尿酸有很大關系,患有高尿酸血癥的患者要比正常人更容易得高脂血癥,對高尿酸血癥患者的低脂飲食具有一定提示。所有患者平均(58.2±9.7)歲,男平均(58.4±9.2)歲,女平均(57.5±9.9)歲,男女年齡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高尿酸血癥與年齡關系不大;男女高尿酸血癥水平(494.6±38.6)vs(487.8±35.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高尿酸血癥的發生與性別沒有線性關系。在高尿酸血合并高脂血癥患者中,眩暈、嘔吐、頭脹、口黏膩、口苦、頭昏癥狀較多;體征可見面色晦暗、目眶發暗、兩顴紅赤、指甲發暗;舌質多為暗紅或紅或淡紅;可見患者出現多項中醫證候,主要證型包括肝風痰濁證、濕熱內阻證、肝腎陰虛證、瘀血阻絡證等,而且從表2中可以看出,觀察組中高脂血癥的患者其中醫證候積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高脂血癥患者,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這些證候作為高尿酸合并高脂血癥的診斷依據具有一定的意義。在結果中,肝風痰濁證積分明顯高于其他3種證型,說明患者痰濁癥狀較其他癥狀明顯,因此高尿酸血癥并發高脂血癥患者的發生發展中,應該加強對痰濁癥狀的觀察與重視,并且有研究表明,中醫痰濕較重的患者易得高尿酸合并高血脂,與本結果一致,也說明其重要性。
綜上,分析惠州地區健康體檢人群高尿酸血癥并高脂血癥中醫證候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發現高尿酸血癥與高血脂癥有一定關聯;性別與年齡對高尿酸血癥影響不大;高尿酸血合并高脂血癥的證型可分為瘀血阻絡證、肝風痰濁證、肝腎陰虛證、濕熱內阻證。這些對于高尿酸血癥患者的飲食指導以及臨床依據不同的證型對相應的診斷以及制定治療方案,以提高臨床治愈率,保障患者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